風尚
各行各業的商家,都敏銳地捕捉到市場的改變,餐飲行業也在悄悄改變。在餐飲界,產品都由大變小。諸如此類現象,就是餐飲的“類零食化”,一種繼產品“單一化”后的新套路。曾經風靡的大串烤肉“整容”,轉變成一串一小口;過去還是一份一大盤“油燜大蝦”的天下,如今,單個的蝦尾、蒸蝦、鹵蝦、油爆蝦等,出現在各大蝦店的餐桌。
我們大致可總結為,小吃業態的“類零食化”,是減少單品的分量,形成一口一份的特性,讓其越來越像零食。傳統餐飲業態的“類零食化”,是將大份產品進行拆分,然后重新組合,或提供給消費者自由組合的變化。
產品“小而精”。身邊的美食都在變
為什么燒烤比原來貴了?
作為普通消費者,身邊的朋友發現:現在的燒烤不僅變小了,而且人均消費提高了。
實際上,燒烤變“貴”的根本,是由于營銷模式的轉變。
商家在縮減單串燒烤分量的同時,制定了新的結算方式,實現了從按“串”算到按“份”算的轉變。
例如15元一份的羊肉串,消費者能吃到6串,核算下來單價不變,卻由于單品分量的減少,使得打包銷售變得“特別的合理”,也是單次消費復購率提高的表現。
洋快餐的小食拼盤
作為中國洋快餐的巨頭,麥當勞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主打單品“巨無霸”漢堡,卻在2015年推出“小食分享盒”,將套餐內的單品品類增多、分量減小。
無獨有偶,緊接著肯德基推出的“小食拼盤”也是一種“類零食化”現象。
“類零食化”現象正在普及:例如將大鍋雞湯拆分成小盅,讓從來都喝不完的雞湯,很容易就喝光。
曾經整雞銷售,如今為吸引消費者進行拆分部位的消費,減輕了消費者吃的壓力,也體現了傳統餐飲的“類零食化”轉變。
消費升級,吃得好比吃得飽更重要 “零食化”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單品分量減小,成本隨之降低;顧客單次消耗率提高,銷售額快速增長;營銷方式的轉變,實現全新的盈利模式等等。
對于消費者而言,尤其是以女性為主導的餐飲市場,“零食化”帶來的體驗感,是基于味覺感受之上,更舒適的物理感受和心理感受。
物理感受
指“小而精”的產品更符合女性消費者的喜好。
在一個顏值至上的時代,菜品在做小的過程中,呈現出更精致討喜的外觀,大眾都更愿意接受。試想為女性點餐時,滿眼的菜品全是大串烤肉、大骨頭時,她們內心一定是拒絕的。
心理感受
“吃”對女性來說既是天性又是負擔,怕長胖、怕不美,她們在美食面前拼命控制與糾結。 于是,“零食化”產品就可以成為女性的優先選擇,她們既能夠輕松地享用口欲,又不會有“吃太多”的負罪感。
餐飲“零食化”,就是對女性消費者最貼心的心理安慰。
因此,“吃得好”是一個綜合的定義,也就是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零食化”可以提升消費者的綜合用餐體驗,促使產品獲得廣大女性顧客的喜愛。
“類零食化”的4大優勢
除了消費體驗的提升,讓消費者覺得“值”了之外,“零食化”仍具備4點理性利益上的優勢。
單價優勢
“零食化”考慮的是單人單次消費,在某些特定的消費場景中,由于產品分量的拆分,使得單次消費的價格縮減。
例如原本必須38元買一整只叫化雞,現在花8元就可以買到“迷你”裝,某種程度上來說,降低了消費者付出的價格成本。
試錯成本
好奇心是驅動消費的重要因素,消費者在面對新產品或沒有吃過的產品時,往往會有“嘗試”的欲望。
“零食化”很好降低消費者的“試錯成本”,當他們想嘗試某種產品的時候,不會擔心花太多錢買到難吃的東西。
多樣性需求
多樣性需求是顧客餐飲消費時考慮較多的因素之一。消費者普遍的心態,是既不想付出太多的成本,又不想太容易吃飽,總想吃的品類更豐富一些。“零食化”無論是將產品拆分組合,或是減小分量形式,都可以實現顧客的多樣性需求。
輕松體驗.
從吃飽到吃好,有時候成為消費者的一種負擔,本質上外出就餐已經不是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過去嘗鮮是偶爾為之的選擇。
而現在年輕人嘗鮮才是正常的飲食習慣,而固定的、大量的、單一就餐體驗變成了消費者的一種負擔。
因此,消費者不用花太多的錢,或者花同樣的錢,就可以吃到更豐富的美食,在他們眼中,這就是“類零食化”所實現的高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