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泉
摘 要: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大環境下,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全覆蓋的實現、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的權益均等化等,因此積極探討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此進行簡要論述,以促進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社會保障 公共服務體系 建設
中圖分類號:D6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c)-0224-02
“十二五”時期,國務院頒布首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初步構建覆蓋全民、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及標準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十三五”時期是持續完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關鍵時期。公共服務的改革發展,是兜底民生保障的基本載體,也是民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程。因此,加強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對于改善民生、推進社會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1 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簡介
社會保障是基于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和服務體系所構成的一種制度體系,以國家為主體,對公民社會風險進行科學化抵御。社會保障的動機是整治民主,以國家理財作為基本手段,所追求的最終結果是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就服務型政府來講,其具有宏觀調控、市場監督、社會建設以及公共服務能力,實現了決策、執行與監督功能的合理分離,并強調征稅、執法與服務要實現均衡發展。就當前我國國情來看,應當積極完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以社會保障機構為支點,積極強化政府社會保障能力。
2 現代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
第一,堅持科學發展觀。也就是說,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應當保證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人的生命和財務周期為主要依據,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爭取做到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尤其是要積極融入到信息時代大環境中,保證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二,加強政府能力建設,打造網格化服務體系。也就是說在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應當積極強化地方政府的能力,尤其是在公共服務接收以及遞送方面。基層政府也應當不斷強化公共服務,提供能力以及需求反饋能力。
第三,堅持以客戶為導向。在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應當對個人賬戶和社會保障卡進行妥善管理,加強居民征信管理,保證服務的完善性,尤其是要實現社會保障服務體系與公安部門、民政部門實現信息共享,從而為進城務工或居住的農民工或農民提供高效的社會保障。
由此可知,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具有一定復雜性和特殊性,并且存在一定的信息化要求。為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應當積極完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科學且規范的信息系統和組織系統,保證社會管理體系的高效運行。
3 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結構
簡單來講,社會保障功能服務體系結構可以概括為“54321工程”,即五大服務功能、四層信息平臺,三三制社保機構、二個操作流程以及一個服務窗口。
3.1 五大服務功能與機構分工
(1)政策:解讀與執行方案。
(2)資金:預算與收支平衡。
(3)信息:系統建設與維護。
(4)管理:內部業務操作(風險分類/操作整合)。
(5)服務:外部服務窗口(服務形式多樣化,深入社區、農區、山區、牧區)。
其中,國家人社部和省人社廳主要是政策、資金和信息服務功能,市縣人社局和鄉鎮街道主要是管理和服務功能。
3.2 社會保障信息管理及其機構功能結構圖
參保人員信息帳戶:市縣人社局帳戶管理和信息上報功能。
統籌基金數據庫:省人社廳統籌基金數據保管上傳功能,國家人社部統籌基金數據總庫管理功能。
政策信息統計中心:人社部歸集數據以及統計分析功能。
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國務院及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決策功能。
3.3 社會保障組織層級、功能和結構圖
社保機構分三級:國家人社部、省人社廳和市縣人社局。
兩個操作流程是特定的操作過程,其一是參保數據向上集中,其二是社保服務向下延伸。一個窗口對接社保服務中心,是指通過建立完善的社保服務窗口,組織群眾參與社會保障功能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社保服務的一體化和規范性。
4 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體制機制
4.1 體制建設原則
為全面提高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提建設成效,打造服務型政府,應當明確體制建設基本原則,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政事分離,社保機構相對獨立。作為政府部門的執行機構,社會保障機構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應當依法獨立完成職責,并直接承擔社會保障服務的責任。
第二,實現垂直水平對接,建立網格化的服務體系。也就是說,在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承擔其各自職責,政策法規的解讀、籌資計劃的制定等屬于社會保障服務定制,主要由中央政府負責;而社會保障服務派送、需求反饋等則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
第三,以核心業務為中心,加強服務外包管理。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省級以上社會保障機構可以進行功能外包,以提高監管時效性和可靠度。體制建設過程中可以建設社會保障業務系統,并培養出專業的人才,以保證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整體效果。
4.2 機制建設原則
為促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提高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性,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嚴格遵循機制建設原則。
第一,加強統籌,對社會保障基金進行科學化管理。結合我國國情以及城鄉具體情況,優化調整養老金政策結構,保證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科學性。除此之外,應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醫療、失業、工傷以及生育保險的統籌層次,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建立預測預警系統,爭取維持社會保險統籌基金處于優良的收支平衡狀態,推進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順利實現。
第二,對同類業務進行妥善整合。具體來講,應當建立具有時效性的信息管理系統,從前端服務、中端管理以及后端監控3個層面出發,對同類業務進行有序整合,保證公共服務的及時性與完善性。
第三,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實現信息共享。在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應當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尤其是當前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更應當健全信息共享制度,保證數據庫的規范性和安全性。
4.3 組織建設原則
第一,統一整合機構。組織建設是社會保障功能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當結合機構職能對開展公共服務的社會保障機構進行整合,按照職能范圍大小分別規范為社會保障局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以體現其統一性和唯一性。在組織建設的過程中按照事務的內外部之分,將內部事務稱為管理,外部事務稱為監督。
第二,實現靈活用人和彈性組織。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應當不斷完善用人策略以緩解先前矛盾問題,分別對管理人員、專技人員以及聘用人員進行分類管理,真正實現彈性組織。
第三,人員配置和經費保障。社會保障功能服務體系的建設,應當合理控制好三級社會保障機構數量以及社會保障服務窗口,明確規范功能服務人員編制以及預算制度,確保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責任得到有效落實,全面提高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科學性和可靠性,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實現。
5 結語
為推進社會不斷進步,在完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上,應當明確該項工作的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不斷強化社會保障機構能力建設,建立社會保障信息系統以及公共服務綜合性平臺,建設與我國國情相符合并且具有城鄉一體化特征的社會保障工程,推進行政體制機制轉型,改善社會群體生活質量,繼續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
參考文獻
[1] 楊燕綏,曹峰.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解析[J].行政管理改革,2010(7):47-50.
[2] 劉德浩,龐夏蘭.完善社保公共服務體系的著力點[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3(10):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