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富強 史海峰 王約斌
(核工業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31)
三岔湖一號橋總體設計
駱富強 史海峰 王約斌
(核工業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31)
三岔湖一號橋主橋采用(5×56)m的剛架拱橋結構形式,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該橋采取了減小拱片間距、加強橫向聯系、改變微彎板構造和配筋及加強角隅點處構造鋼筋設置等措施,提高了單拱片和橋面板的承載能力,加強橫向整體穩定性,改善了結構的抗裂性能。設計中考慮連拱結構作用,設計墩臺具有足夠的剛度、強度和穩定性,保證橋跨結構的安全儲備,本橋設計可為同類型結構設計提供參考。
剛架拱橋;總體設計
三岔湖一號橋是成都資陽三岔湖合作區域起步區環湖路二期(簡陽A段)市政道路上的一座大橋,本著“經濟、美觀、適用”的設計原則,該橋采用(5×56)m的剛架拱橋結構形式,全橋總長294.16m,雙向分兩幅橋全寬24.5m,橋跨結構為5孔56m單幅6片剛架拱,于2016年建成通車。三岔湖常年水位462米左右,歷史最高水位464米左右,庫區正常蓄水位為462.5m,橋位處枯水期河床基本裸露。場地地貌屬龍泉山脈的丘陵地帶,整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屬低山淺丘地形,地質構造簡單。擬建場地覆蓋層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層、坡洪積及白堊系下統蒼溪組泥質砂巖及含礫砂巖。橋位區場地土層平均厚度大于5米,場地土為中軟—中硬土,等效剪切波速150~500m/s,場地類別為Ⅱ類場地,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設計特征周期為0.40s。
該橋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道,設計行車速度:60km/h。設計荷載等級為汽車荷載為城市-A級并用公路-I級驗算,人群荷載為3.5kN/m2。設計洪水頻率一百年一遇,Ⅶ級航道標準,通航凈空為寬×高為20×4.5m。
上部構造采用5×56m連續剛架拱,拱腿高90cm,弦桿高100 cm;斜撐高度為80cm,見圖一。除實腹段的底弧采用圓弧線變化外,其余均為直構件。每跨橫向分兩幅共設置12個剛架拱片,拱片中心間距200cm。拱片寬50 cm,拱片各部分均采用C50混凝土現場澆筑。橋墩采用群樁基礎承臺接鋼筋混凝土實體墩,橋臺采用群樁基礎承臺接混凝土U型臺身技術。

圖一 拱片布置圖(單位cm)

圖二 結構計算模型
傳統剛架拱橋具有傳力途徑明確,施工簡便,上部結構重量輕以及抗震性能好的優點,但同時也存在拱橋整體橫向剛度低,單拱片受力較大,微彎板剛度差和易開裂以及角隅點易破壞的缺點。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剛架拱橋的構造和受力特性,結合三維空間有限元分析計算和非線性實體承載能力分析結果,本橋設計做了以下幾點改善:
減小拱片間距,改善原單個拱片受載不利;
加強橫向聯系,加強結構的橫向整體穩定性;
改變微彎板構造及配筋,提高橋面板受力性能;
加強角隅點處構造鋼筋設置,避免原先鋼筋不足引起的開裂;
考慮連拱結構作用,設計墩臺具有足夠的剛度、強度和穩定性,保證橋跨結構的安全儲備。
采用大型有限元空間軟件Midas對主橋總體進行計算,模型見圖二。結構整體分析中考慮了樁基礎的剛度模擬。主橋按平面桿系進行結構分析,按普通鋼筋結構進行設計,按實際施工過程進行模擬,對結構按照施工順序結構離散。
根據剛架拱橋施工特點,采用滿堂支架現澆施工,施工應嚴格按照逐墩橫向、縱向對稱進行。計算荷載參數選取如下:
恒載:一期恒載為主梁自重,二期恒載包括橋面鋪裝等橋面系構造;
設計荷載:城市-A級及公路-I級;
溫度:整體升、降溫度按25°C考慮,按《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D60-2004梯度溫度規定:頂板梯度升溫為14~5.5~0°C,頂板梯度降溫為-7~-2.75~0°C;
收縮徐變:混凝土收縮徐變算法采用《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D62-2004算法,保證混凝土養護齡期5天以上,加載齡期按5天計算;
根據《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D62-2004對施工階段進行控制外,使用階段按9種工況進行組合控制。材料的力學性能及計算參數按照《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D62-2004規定執行。采用上述軟件進行計算,計算結果滿足《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 D62-2004的各項要求。
在橋墩處搭設施工平臺,樁基采用機械鉆成孔,再灌注混凝土;墩柱采用在承臺上搭設支架立模施工。
拱片采用滿堂支架現澆施工,施工應嚴格按照逐墩橫向、縱向對稱進行,落架時應待混凝土強度均達到設計強度的90%且養護時間達到7天時方可進行,縱向五跨須同時落架,落架后從跨中向支點拆卸。
綜上所述,該橋在構造和計算控制等方面做了不同于既有剛架拱橋的優化,并提出了剛架橋設計的一些新思路,可為同類工程提供參考。
[1]JTG D60-2015 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
[2]JTG D62-2004 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
TU7
B
1007-6344(2017)05-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