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城, 劉 靖,李奕南
(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山東青島 266033)
?
美國利用棕地建設綠色建筑對我國的啟示
錢 城, 劉 靖,李奕南
(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山東青島 266033)
文章主要闡述了美國治理并利用棕地建設綠色建筑所創立的合作伙伴關系、法律政策和獎勵制度,同時分析了我國現階段處理棕地和綠色建筑事務的狀況。借鑒美國在該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為我國利用棕地建設綠色建筑提供有益的建議。
棕地; 綠色建筑; 合作伙伴關系; 法律政策; 獎勵制度
“棕地”一詞源于英文單詞Brownfield site的直譯,目前國內沒有其統一的定義。美國環保署(EPA)將棕地定義為“在擴建、重建或再利用時,受現有污染或潛在污染影響的地產(the term "brownfield site" means real property, the expansion, redevelopment, or reuse of which may be complicated by the presence or potential presence of a hazardous substance, pollutant, or contaminant)”。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棕地進行系統性的研究,時至今日已形成了成熟的實踐系統——系統除常規棕地修復與再開發、棕地綠色修復外,也包括了棕地再開發綠色建筑。
我國于本世紀初第一次引入棕地概念(牛慧恩,2001),經過16a的時間,對棕地相關的律法政策、價值影響、修復技術、再生過程等理論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2014年,我國頒布了專門針對棕地的 《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和《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2016年3月,國家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表示《土壤污染防治法》已進入編制環節。我國棕地修復與再開發已逐步由理論研究向科學實踐過度,
且處于法律、制度與政策的完善階段。在此階段,我國可向西方先進國家借鑒經驗——如美國,并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加以完善,形成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利用棕地建設綠色建筑的系統。
1.1 建立合作伙伴關系
美國以EPA為中心協調多部門共同合作,完成土地由棕地向綠色建筑的轉型。1996年7月,EPA建立了工作組以交流信息,協調國家棕地戰略。1997 年 5 月,EPA啟動了同美國其他部門的合作伙伴關系,超過 20個聯邦機構參于了計劃。建立伙伴關系是美國處理棕地程序的重要環節,多部門協調合作幫助EPA與其他國家機構共同展開工作,協調國家與地方解決棕地重建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挑戰(圖1)。1998年,工作組選定16個試點社區,實驗如何協調棕地清理和重建。實驗區一直在探索一個協調解決棕地問題的方法,為未來的棕地重建及綠色建筑建設提供了一種模式。

圖1 美國棕地和綠色建筑事宜處理機構關系
在EPA組織下, 美國共有14個部門下的22個機構為全國棕地清理和綠色建筑建設提供相應的財政及技術援助,援助以專項基金為主題,幾乎涵蓋全國所有的棕地業務(表1)。
1.2 完善法律制度
自1994年起,美國開始撰寫棕地相關的法律文件。2001年4月25日,美國參議院提交了《棕地振興和環境恢復法》,法案以全票獲得通過;同年9月10日,眾議院的代表提議將棕地內容加入《綜合環境反應法》和《賠償和責任法》(簡稱CERCLA),修訂內容于12月17日獲得通過,美國開始為棕地的資金、評估和清理承擔責任。法律規定由三方負責棕地和綠色建筑的資金、評估與治理:EPA負責棕地清理的評估以及資金授權;CERCLA確定棕地污染的責任人;國家給予相應項目撥款。在此基礎上,美國確立了棕地清理和綠色建筑的調查、評估、獎勵、應急等一系列政策。

表1 各機構提供的財政、技術援助項目
根據CERCLA,國家可以判斷當前狀況下污染的程度,通過污染源找到相關責任人。每年向國民發布聯邦公告,民眾可以通過公告了解到相關信息。為激勵企業和個人參與項目,政府從稅收中拿出了3 500萬美元作為啟動資金,同時為相關產業提供了新的就業崗位,并加大污染企業的稅收,對環保企業降低稅收或免稅。新增的法律明確許多私營企業看到了棕地重建和綠色建筑建設的優勢,開始參與到棕地與綠色建筑項目的基礎建設、運輸和清理中。
除此之外,政府還頒布了《戴維斯-培根法》《資源保護和恢復法》《社區再投資法》《CERCLA修正和在授權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政策,明確了國家在棕地清理和綠色建筑建設從調查評估到最終投入使用的每個法律細節。
1.3 取得的成果
EPA每年根據取得的成果做出報告,提出針對性措施并向國會遞交今后預期目標。在5個領域實現了國家棕地和綠色建筑戰略的長期發展:(1)應對氣候變化和改善空氣質量; (2)保護水域; (3)清潔社區和推動可持續發展; (4)確保化工安全和污染防治; (5)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法律建設。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下,綠色產品、綠色基礎設施、新型材料和新能源逐步成為棕地與綠色建筑研究中的優勢領域。政府主導了超過95 %的綠色產品采購;7個聯邦機構和環境質量理事會(CEQ)共同開發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新材料和新能源研究在2015年一年就減少了37.5×104t資源浪費。在建立多領域合作平臺的同時,還研發并開源了如ECOTOX數據庫等棕地與綠色建筑評估工具。
在不斷努力下,美國城市、社區和農村建立了高效、全面的棕地和綠色建筑產業網絡。不斷提高城鎮健康、綠色、可持續性的同時,也有效減少了環境污染對人造成的危害,降低了醫療體系的負擔,穩定了城鎮的健康發展。以2015年一年為例,美國當年共向50個社區提供援助以解決棕地污染及綠色建筑建設,同時為維護階段階段創建了資源網絡以便協調解決問題。其中包括5個長期難以解決的居住區;國家新批準了8項許可和一個行政命令。
隨著棕地清理和綠色建筑建設的不斷研究,美國加強了國家、民族、地方和全球社會間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合作、共享和完善的法律,環保計劃得以成功實施,每年環境都向著一個健康的方向發展;在當下信息化時代中,棕地和綠色建筑領域的信息數據不斷豐富,工作越來越方便、高效,棕地和綠色建筑技術和手段不斷取得進步。
2.1 我國棕地狀況
中國棕地相關內容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正逐步加大對棕地修復的投入。我國棕地已修復場地數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從發達國家的整體經驗看,未來中國將經歷從技術研究到完善模式直至形成全面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
目前國內沒有對“棕地”給出官方的概念。全國棕地的系統調查與評估也處于缺失狀態,但是《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和《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給未來棕地評估明確了指標,給予了評定棕地是否適合建設綠色建筑的可能。
每年我國的相關公報會給出不區分種類的土壤污染情況,目前我國造成棕地的主要原因有8個,分別是:城市垃圾填埋場污染場地、城市污水官管網泄露、地下儲存罐泄漏、工業泄露場地(包括廢棄的和正在運轉的場地)、農業活動導致的污染場地、畜禽養殖污染、礦業污染和淺層污染補給導致的地下污染。
棕地的溯源性很強,污染責任主體比水和大氣更容易追溯,并且棕地污染直接關系國家衛生和環境安全,鑒于我國目前嚴重的污染程度與治理的匱乏,未來棕地治理需求剛性且緊迫,發展空間巨大。
2.2 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狀況
相對于棕地的研究,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更早也更全面。自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1999年,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在北京召開,通過了《北京憲章》,大會指出要建立人居環境循環體系,應將建筑與城鎮住區的構思、設計納入一個動態的、生生不息的循環體系之下,以不斷提高環境質量。2015年,新版 GB/T 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正式頒布施行。
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已評出4 316項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總建筑面積達到4.99×108m2。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氣候條件等因素,項目主要分布于江蘇、廣東、山東、上海、河北等省市,見圖2。


圖2 中國綠色建筑歷年發展與分布狀況
其中設計標識4 052項,建筑面積為4.64×108m2;運行標識262項,建筑面積0.4×108m2。公共建筑2 246項,建筑面積1.88×108m2;居住建筑1 986項,建筑面積2.99×108m2;工業建筑42項,建筑面積739.44×104m2;住宅建筑39項,建筑面積534.25×104m2。一星級總計1 740項,建筑面積為2.21×108m2;二星級總計1 755項,建筑面積為2.04×108m2;三星級總計819項,建筑面積為0.76×108m2。嚴寒地區共計229項,建筑面積3 206.99×104m2;寒冷地區1 298項,建筑面積15 683.34×104m2;夏熱冬冷地區2 056項,建筑面積2.28×108m2;夏熱冬暖地區689項,建筑面積7 593.42×104m2;溫和地區42項,建筑面積660.93×104m2(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委員會,統計截止時間2016年6月底)。
我國綠色建筑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常規土地供應與綠色建筑研發的雙高成本嚴重制約了綠色建筑的實踐。有效利用滿足條件的棕地建設綠色建筑,可有效緩解以上矛盾。
2.3 利用棕地建設綠色建筑
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04版的節地與室外環境章節中,將“選用廢棄場地進行建設或為工業廠房改造”納入了它的優選項。發展至2014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更加明顯的加強了棕地與綠色建筑的關系。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指出:利用廢棄場地進行綠色建筑建設,在技術難度、建設成本方面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代價。因此,對于優先選用廢棄地的建設理念和行為進行鼓勵。本條所指的廢棄場地主要包括裸巖、石礫地、鹽堿地、沙荒地、廢窯坑、廢舊倉庫或工廠棄置地等。
綠色建筑可優先考慮合理利用廢棄場地,采取改造或改良等治理措施,依照《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和《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對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毒物質進行檢測與再利用評估,在確保場地利用不存在安全隱患、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條件下有效利用棕地建設綠色建筑。
美國利用棕地建設綠色建筑的快速發展,依托的是其建立的成熟的合作伙伴關系所形成的龐大協同協作網絡和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完善的法律政策制約新污染產生的機制,全面的獎勵制度以鼓勵多方參與到棕地和綠色建筑的處理中。我國應積極學習其先進的理念,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發展出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利用的棕地建設綠色建筑的系統。
目前我國由“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公室”和“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筑研究中心”負責綠色建筑事宜的處理,環境保護部負責處理環境污染防治方面的研究,棕地事務暫未成立專門責任機構。在法律政策方面,對比過去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新版《標準》已擴大了棕地在綠色建筑中所占的比重;同時,《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和《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對評定棕地是否適合在修復后建設綠色建筑具有重要意義。在獎勵機制上,目前對綠色建筑建設的獎勵面已覆蓋較大,下一步應開展對棕地治理的獎勵制度和辦法。
綜合以上因素考慮,我國應該加強各部門在處理棕地和綠色建筑事務上的合作,并擴大棕地事務處理的參與面,制定相應的法律政策,同時為棕地治理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
[1] 《綠色建筑》教材編寫組.綠色建筑 [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2008(8).
[2] 肖龍,侯景新,劉曉霞,等.國外棕地研究進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5, 34(2):142-147.
[3] 田慧峰,張歡,孫大明,等.中國大陸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及前景[J]. 建筑科學, 2012(4) .
[4]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14中國環境狀況公報[J].環境保護,2006(12):10-19.
[5] 張川,宋凌,孫瀟月. 2014年度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統計報告[J].建設科技,2015(6).
[6] GB/T 50378-2014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
錢城(1962~),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建筑物理;劉靖(1991~),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TU98
A
[定稿日期]201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