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俊成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中學,湖北十堰 442000)
?
湖北建筑地域特色及其運用實踐初探
易俊成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中學,湖北十堰 442000)
文章以湖北為對象,分析其建筑風格的地域特色,以楚文化與中西結合的近代文化為主,并通過相關案例,淺談地域特色在湖北城市與建筑發展中的運用,為未來的城市建設提供借鑒之處。
湖北; 地域特色; 楚漢文化; 中西結合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逐漸意識到自己所生活的空間缺乏特色,于是開始回歸對于本土的思考,希望能夠在城市高速發展過程中弘揚特色,這反映在城市與建筑領域,即是對如何在設計過程中體現建筑的地域特征。
湖北省位于我國中部偏南、處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省會城市為武漢。它與安徽、江西、湖南、重慶、陜西、河南等地毗鄰,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其東西長約740km,南北寬約470km,總面積18.59×104km2,占全國總面積的1.94 %。
湖北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發源于此,因此,湖北積淀了長達800年之久的“楚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湖北還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湖北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湖北重要的地理位置為其帶來豐富的文化。
在湖北地域文化的發展中,占有主導地位的要屬古楚文化、三教合一的禪宗文化、明朝時期形成的濃厚的商業文化以及中西結合的近代文化。可以說湖北文化的形成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而在湖北的大街小巷,最常見也最為人熟知的,當屬800年積淀的古楚文化與中西結合的近代文化。
2.1 楚漢風格的建筑特色
楚國,由居住于荊山(今湖北省南漳縣)的楚族發展而來,故又稱“荊楚”,從形成到衰亡歷經八百多年歷史,對湖北地域文化的形成有著深遠影響。秦國滅亡后,漢朝興起,漢高祖劉邦曾受楚文化熏陶,楚國文化繼續得以發展,因此,后人常將“楚”與“漢”結合在一起。
楚漢風格的建筑特點即是宏大屋面,層疊的高臺以及出具形態的斗栱。在現代建筑的運用中,例如湖北省博物館(圖1),利用抽象三角形圖案模擬楚漢建筑大屋面形態,利用傳統軸線對稱布置,形成富有對比變化的博物館建筑群。又如,湖北武昌火車站(圖2),同樣利用大屋面,出檐深遠,并結合楚漢斗栱形象,利用倒三角形抽象元素以及對臺基的模擬表達楚漢文化。諸如此類的建筑在利用傳統元素作為創作的同時,還能結合時代背景,利用現代幾何元素進行表達,可謂傳承地域特色的典范。

圖1 湖北省博物館

圖2 湖北武昌火車站
2.2 中西結合的近代風格的建筑特色
1861年,英國與湖北總督簽訂條約,武漢出現近代史上第一個租界。接著,法、德、俄、日等國也相繼建立租界,修建使館。憑借長江和漢江的優勢,武漢逐漸成為了一個開放的城市,國外商人紛紛來到武漢開設工廠、銀行等謀取利潤。西方文化逐漸滲透并與武漢地域文化相融。同時,西方建筑風格傳入武漢并逐漸擴散到整個湖北。在傳統中式建筑坡屋頂木建筑的基礎上,磚石建筑得以發展,歐式風格中常用的圓拱,線腳等常見的元素得以運用。
在西方建筑風格傳入的過程中,當地傳統建筑不斷吸收西方歐式建筑的特點,最終形成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例如始建于1917年的武漢大學圖書館(圖3),在傳統中式建筑坡屋面的保留下,已完全采用磚石建造,建筑開窗等風格也延續西方采用抽象的幾何形態,線條感明顯(圖4)。在現代建筑中,單體建筑外形采用中西結合的方式較少,更多的是在街區的環境營造中,例如武漢民國風情街(圖5),利用中西結合的建筑特色,營造民國風情。此外在居住小區中也時常采用中西結合的風格。

圖3 武漢大學圖書館

圖4 武漢詹天佑故居立面開窗
傳統與現代,一直都是建筑發展中相互博弈的兩大主題。傳統意味著保留自己特色文化并將其延續,而傳統也同樣面臨著“守舊”的批判;現代又意味著要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探索進取,同時它也需要思考如何對傳統去粗取精。

圖5 武漢民國風情街
在湖北的傳統建筑中,雖然充斥著不同的建筑風格,可建筑中每一種地域特色都是在具有長時間的文化積淀之下產生的,都代表著湖北的優秀傳統文化,并為人們敘述著歷史的故事。無論哪種風格,都很難從單一角度論述哪一種才是其主導風格,應該說無論何種風格都應該得到保護,并融入到現代建筑設計當中,豐富城市特色。
[1] 王曉,張衢. 湖北當代地域建筑特色要素應用潛質分析[J]. 華中建筑,2015(5):17-19.
[2] 童喬慧,劉婭妮. 武漢近代領事館建筑[J]. 華中建筑,2011(9):171-175.
[3] 張振華. 湖北地域文化與漢派建筑的特征[J]. 華中建筑,2009(11):119-123.
[4] 王曉,白淼. 武漢當代地域建筑特征分析[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8(2):46-50.
TU-021
A
[定稿日期]201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