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唯睿

一年以來,貴州省總工會同步小康駐村扶貧工作隊協調爭取各級幫扶和社會資金近4000萬元,實施完成了40多個惠民利民項目。
陽春三月,織金縣熊家場處處展新貌。脫貧攻堅關鍵之年,貴州省總工會駐村扶貧再發力。
3月14日,在結對幫扶織金縣熊家場鎮一周年之際,省總工會黨組成員、機關各黨支部書記一行,深入織金縣熊家場鎮開展脫貧攻堅“春季攻勢”。
一年以來,貴州省總工會同步小康駐村扶貧工作隊協調爭取各級幫扶和社會資金近4000萬元,實施完成了40多個惠民利民項目。“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優美畫卷已在當地徐徐展開。
抓基礎建設 補齊短板
自工作隊入村以來,帶著責任和感情“真扶貧、扶真貧”,為當地群眾辦了一批好事實事。
“家家戶戶接管子、備壇子。”走在白馬村、寶山村,這樣的場景幾乎是家家戶戶的標準配置。
飲水難一直是困擾當地村民的最大難題,也是制約當地發展的最大短板。為此,工作隊把規劃修建水庫作為第一大事,并組織中國電建貴陽院專家“找水”,對修建洗馬塘水庫進行充分準備。
通過上下努力,洗馬塘水庫建設項目已納入《全國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和《貴州省“十三五”水利發展規劃》。
目前,該項目已獲審批,開建各項準備工作快速推進。項目按小二型水庫設計,投資約需6000萬元,建成后將惠及白馬、化作和寶山三個村5000余人,也將為當地發展鄉村旅游等打下堅實基礎,有效地解決當地工程型缺水問題。
大項目大跑步,小項目“加速度”,一大批基礎項目相繼落地,為當地經濟發展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
工作隊協調上級交通部門資金1220多萬元,改造完成近20公里通村公路和白馬村通村油路主干道改擴建工程,使省總重點幫扶的白馬、化作和寶山三村環形連片,為當地百姓打通了脫貧致富之路。
除此之外,工作隊還利用省總扶貧資金200多萬元,實施完成化作村先鋒組通組路硬化、群潮村洗(停)車場建設及村民文化廣場、便民健身步道等14個基建項目。
從群潮停車洗車場、龍健冷水養殖項目,到化作村黨支部陣地建設、興隆小學文化長廊打造;從化作至寶山通村公路、寶山中藥材基地項目,到白馬小學擴建、方家寨民居改造、勇闖肉牛養殖項目……一個個惠民利民項目,正在脫貧攻堅中發揮積極作用。
做特色文章 引領脫貧
“先養母牛,牛又生牛……”熊家場鎮寶山村村民王佳勇,是能繁母牛滾動養殖項目的受益人之一,如今已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能繁母牛滾動養殖項目,是工作隊針對當地實際和村民發展需求,旨在幫助貧困戶精準脫貧實施的惠民項目,共協調投入資金65萬元。
“只要符合要求,每戶貧困戶可以領取5000元啟動資金購買母牛,待母牛長大繁殖后,歸還5000元啟動金或將產下的小牛交下一戶貧困戶養殖即可。”當地村民對政策了如指掌。
僅此項目,已有群潮、白馬、化作和寶山等4個幫扶村150戶貧困戶從中得到實惠,實現了項目精準到戶,產業覆蓋到戶。村級合作社采取每戶提取200元管理費的方式,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
脫貧致富,找準產業是關鍵,能繁母牛滾動養殖項目只是工作隊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
一年間,工作隊通過協調爭取上級扶貧部門資金400萬元,在群潮、寶山、高粱和馬店等村集中發展竹蓀和中藥材種植;扶持白馬村發展特色農業種植,僅260畝紅纓子高粱種植項目,每畝凈收入1590元,幫助貧困戶82戶228人增加了收入。
為幫助群眾和創富能人解決發展資金難題,省總工會工作隊在鎮財政設立50萬元“精準助農脫貧貼息貸款基金”,撬動銀行為農戶發展貸款近800萬元,以此培育了冷水魚養殖、中藥材種植、生態養牛等一批帶頭人,以“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市場”的方式,實現抱團脫貧和發展。
通過一系列舉措,熊家場鎮已培育壯大特色種養殖基地7個,成立專業合作社8個,基本實現一村一支柱產業。
阻代際傳遞 著力扶智
2月19日,白馬村白馬小學新落成的足球場上,來自十里八鄉的苗族同胞身著盛裝,聚集一堂,載歌載舞歡度“跳花節”。
“跳花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因為沒有場地,白馬村已有30多年沒有組織“跳花節”。
“今天能夠再現‘跳花節盛景,離不開省總工會工作隊的支持和幫助。”白馬村村支書張龍敏說。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而“治愚”和“扶智”的根本手段始終是發展教育。
深知此理的工作隊,將扶智作為扶貧開發的長遠之策和根本大計予以推進。
為此,一年間,工作隊協調省送溫暖基金會、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花溪農商銀行、織金縣教育局等,共計投入300多萬元實施了白馬小學擴建工程,為該校修建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及學生食堂等。
協調資金53萬元,在白馬小學和化作村興隆小學開展愛心共建學校建設工作,建成留守兒童親情關愛室、電教室、書香文化長廊等。
籌集資金67萬元,對全鎮316名高中以上在讀貧困學生進行“全覆蓋”資助。
實施“一戶一人一技能”培訓計劃,開展培訓3次,培訓農戶300多人(次),一批農民掌握了農村實用技術。
一年以來,工作隊牢記責任和擔當,嚴守駐村紀律,實施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基層黨建、教育扶貧和金融扶貧等惠民項目43個,受益群眾8140人,其中貧困人口1174人,為當地百姓做實事干好事,贏得群眾的信任,也融入了群眾的生活。(責任編輯/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