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兆連


摘 要: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學樓的組成是從教學的角度出發,以走廊連接教室、教室與教室并排的方式設計的,而不是從學生交流的角度思考的,這種設計手法會減少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展開。大學的課程設置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同學交流、小組討論完成作業,所以應該有大量非正式學習空間的存在。
關鍵詞:非正式學習空間;學生自主學習;靈活性
一、引 言
設計學院總體分為A、B、C三個區,A區是教學區,B區是辦公區,C區是實驗室等,B、C兩個區位于同一條線上,由中廳分隔,A區和B、C兩個區域通過走廊連接,整個平面呈現H形。
設計學院的每個教室都是一排排整齊的桌子面朝黑板,課堂上幾乎不會產生討論,信息單方面從老師這里獲取。而作業的完成上需要大量的小組調研、同學之間的交流。在這種模式下,非正式學習空間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學生需要更寬敞明亮的場所用以思考、討論。
二、利用四象限法則對設計學院
非正式學習空間的分布進行研究
對設計學院非正式學習空間的分布進行研究,本文借用Lennie Scott-Webber 博士創立的四象限理論進行分析。這個理論框架的四個象限分別是私人、獨處,公共、獨處,私人、共享,以及公共、共享。分割這四個象限的軸線帶變了聲音和視覺私密度的要求。
(一)私人、獨處——專心致志學習
在私人、獨處這個象限里面一般是最投入的學習狀態,學生在尋找一個既不被別人打擾,又能夠獨處、專心思考的小空間。
設計學院私人獨處的小空間上幾乎沒有,所以在周六周天等沒有課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每個教室都被使用,但是每個教室都只有一兩個人,剛到的同學卻會因為沒有空教室煩惱。這就造成了一個矛盾。
此類問題上勢必要在大空間里劃分小空間。在這種空間里面,視覺上的私密性應該作為首要考慮因素,眼不見為凈,看不到多余的事物就自然會沉靜下來。再者是安靜的環境,沒有嘈雜的聲音人的精力才會集中;其次還需要產生圍合的空間、自然光線的引入、無線網絡以及電源。
(二)公共、獨處——接受他人監督的獨自學習
在公共、獨處這個象限內的人熱愛學習,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并不喜歡自己獨處,希望能在群體之中接受到別人的監督,余光能夠看到別人的存在,聽到一些微小的雜音。
設計學院里面的公共、獨處的空間就是一樓的研究生自習室,二樓的公共自習室和五樓的圖書閱覽室,這三個空間面積夠大,并且都提供了一個相對安靜環境。
這種學習狀態需要創造一個讓多人共處但又互不打擾的環境,這就得在一個寬敞舒適的空間。首先要明白事實上人們希望被看到,但是要安靜,并且支持對空間的暫時占有;其次還要提供可移動的椅子、人工光線、自然光、配備電源以及數據網絡。
(三)私人、共享——共同討論方案的小組學習
在私人、共享這個象限內的一般是一群人,他們面對面一起討論方案、交流想法,有時還需要投影儀等電子設備的輔助。
設計學院里面的私人、共享的空間主要是一些工作室及小型會議室,私密性足夠,同時又有一張可以多人討論的大長桌。
小組討論需要交流,所以能夠面對面坐的座椅必不可少;其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避免外界打擾,支持對于空間的“暫時的所有權”;再者還要提供電子投影設備、人工光源、配備電源以及數據網絡。
(四)公共、共享——公共活動/開放的群體學習
在公共、共享這個象限內所產生的活動多為臨時聚集、頭腦風暴式的討論,家具要能夠隨時改變擺放的形式,適應不同的討論方式。討論的時間可長可短,人數可多可少,這種空間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設計學院里面的公共、共享的空間有二樓的一個交流區,三樓咖啡廳和一樓報告廳前的一個停留空間。這幾處空間非常開敞,即停即走,并且有能夠停留的桌椅。
可變性、開放性是這類空間的特點,半封閉空間支持對空間的“暫時的所有權”,能夠滿足不同活動的要求,需提供人工照明、電子投影設備、電源和網絡。
(五)分析小結
結合四個象限對設計學院空間分析發現,設計學院能夠私人獨處的學習空間甚少,需要增加。能夠公共共享的空間也較少,難以形成較濃的學術氣氛,具有私人共享性質的會議室、工作室對學生的開放度不夠,學生難以找到合適的討論空間。
三、非正式空間存在的問題整理及分析
對非正式學習空間的使用情況上,總結的問題如下:1.缺少空調、舒適的座椅、販賣機等設備;2.缺少教師指導;3.動手操作的學習較少;4.缺少娛樂休閑。
四、對設計學院非正式學習空間進行改進的方案設計
根據對設計學院非正式學習空間的分類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具備哪些類型空間,缺少哪些類型空間。結合匯總的使用中的問題,筆者對設計學院的非正式學習空間提出改進方案。
(一)設計定位
1.設計目標
(1)根據不用的分類設立開放的交流場所、獨自學習的安靜環境、共享資源的學習空間
(2)充分利用校園內部的閑置空間
(3)為學習者創造一種輕松愉悅的休息場所
(4)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2.具體功能
(1)提供舒適照明設備及插座,便于學生長時間停留
(2)24小時開放,并且設置自動販賣機出售飲料、輕食
(3)提供網絡、計算機等信息查找方式
(4)使用多媒體,便于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
(5)設立能夠進行適當娛樂活動的乒乓球桌、臺球桌
(二)設計構思展示
1.私人獨處空間的添加
將二樓、三樓、四樓C區北面這個被廢棄的連廊充分利用,因其不作為主要的交通空間,并且擁有良好的采光,所以非常適合改造成為一個以私人、獨處為性格的學習空間,通過隔板的簡單分隔形成一個個獨立的空間,并提供相關的設備支持,如空調、飲水機、照明設備、電源插座等。
2.公共共享空間的設立
將四樓B、C兩個區交界的空間,二樓、五樓電梯口前面的閑置空間設立成為一個具有公共、共享性質的公共活動、群體學習場地,添置圓形桌椅、沙發、多媒體設備、飲水機等。
3.私人共享空間的設置
將A區最西面樓梯內這個空間進行改造,由于其形成了一個4.3×7.6米的長方形空間,很適合添加一張長桌,使其作為一個具有私人、共享性質的、適合小組共同討論方案的空間。
五、結語
通過理論地分析設計學院的非正式學習空間分布狀況,發現了現在空間分布狀態中的問題,提供給個人獨處的學習時間過少,并且缺少能夠方便溝通停留的公共空間;所以在最后提出了重新設計那些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間的方法,創造出更多適合學生學習交流的空間,從而增強整個設計學院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陸蓉蓉.校園非正式學習空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2]陳向東,許山杉,王青.蔣中望.從課堂到草坪——校園學習空間連續體的建構[D].華東師范大學,2010.
[3]王青.非正式學習空間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
作者單位:
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