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
摘 要:特色小鎮作為由浙江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舉措,受到了國家高層的重視和肯定,被認為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特色小鎮;浙江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資助項目“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河南特色小鎮建設研究——基于特色文化資源視角”(項目批準號:172400410258)、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文化資源產業化視域下的河南特色小鎮建設研究”(項目批準號:2016B050)、焦作市政府招標課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焦作特色小鎮建設研究”(項目批準號:16Y2B)階段研究成果。]
浙江省自2014年首次提出“特色小鎮”概念以來,按照產、城、人、文一體的原則,加強對特色小鎮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充分發揮了文化在特色小鎮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和獨特功能。在79個省級特色小鎮中,有接近一半或基于文化元素、或直接依托于文化資源開發的文化小鎮。在2016年,浙江省采用評選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示范點的辦法,更進一步推進了“文化+”戰略的建設。
一、積極搭建特色小鎮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
創新非遺保護措施,繁榮文化市場。浙江省通過將相鄰的地級市結成文化交流對子,以“文化走親”的形式相互交流民間傳統文藝,并向特色小鎮傾斜,激發了鎮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帶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多樣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在根緣小鎮、巧克力小鎮等多個特色小鎮設立文化站和文化禮堂等公共文化設施,實行免費開放,并鼓勵將非國有博物館、行業博物館納入免費開放范圍,提高小鎮鎮民的文化素養,豐富小鎮文化生活。對于特色小鎮中民間的圖書館、劇院、文化中心等,政府采用購買服務等形式為小鎮提供更為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發揮文化服務示范帶頭作用。浙江省還通過推薦特色小鎮參加“文化強鎮”“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文化示范村”等評選活動,發揮先進典型在全省特色小鎮文化服務中的示范帶頭作用。
二、推進特色小鎮文化品牌建設
積極打造特色小鎮的文化藝術品牌。浙江省在建設新興產業和歷史經典產業為主體的特色小鎮的同時,還立足當地歷史文化,以傳統戲曲、音樂舞蹈、美術書畫等,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源泉,積極謀劃以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小鎮,如遂昌湯顯祖戲劇小鎮、嵊州越劇小鎮等,作為浙江特色小鎮的后續建設。
發揮院校智力支撐作用。在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藝術院校、文藝院團的智力優勢和人才優勢,指導協助文化主題特色小鎮的建設,如西湖藝創小鎮就是中國美院和浙江音樂學院與西湖區共同創建的文化特色小鎮。
提高特色小鎮知名度。浙江省積極鼓勵特色小鎮承辦各類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文化活動,增強特色小鎮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如烏鎮國際戲劇節、麗水蓮都古堰新韻國際音樂節、西湖藝創小鎮中國青年音樂節,以及余杭夢想小鎮、古堰畫鄉小鎮舉辦的系列文創、美術活動等。
三、傳承發展特色小鎮的歷史經典產業
明確特色小鎮的產業定位。在特色小鎮創建之初,浙江省明確劃定了小鎮的產業定位范圍,要求特色小鎮在發展信息、環保等七大新興產業的同時,兼顧茶葉、絲綢等十大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即“7+10”的產業定位模式,并通過確定省級指導和培育,避免了文化產業的同質化競爭。從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鎮名單來看,8個特色小鎮無一不是在明確產業定位的基礎上,將文化資源稟賦作為小鎮內涵進行建設,形成了“產業+文化”的產業定位。
形成文化工作機制。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文化廳、旅游局等部門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我省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扶持木雕根雕石刻產業傳承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扶持文房產業傳承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推進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推進歷史經典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將歷史經典文化產業作為發展特色小鎮的主題定位,形成了以傳統歷史經典文化產業帶動特色小鎮建設的工作機制。
推進文化產業與項目對接。浙江省通過組織召開如“木雕根雕石刻產業”和“文房產業”現場推進會、項目推介會等形式,根據特色小鎮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對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的分類指導和評價,組織特色小鎮與文化產業項目的對接,創建文化生態區、歷史經典產業園區和非遺景區,推進文旅融合、延伸產業鏈。
四、促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
整體規劃文旅線路。浙江省在發展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將自身獨特的民俗、生態、海洋、農耕等文化資源與旅游業相結合,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增強特色小鎮的產業功能疊加。如龍泉青瓷小鎮打破行政區劃,整合周邊三個鄉鎮的文化資源特點,規劃出一條涵蓋山水生態觀光、青瓷文化體驗、鄉村生活休閑的文化旅游路線,推動小鎮的綠色生態發展。
將文旅創客與特色小鎮相結合。浙江省在鼓勵如橫店集團、浙江傳媒等大型文化企業入駐小鎮開發文化旅游資源的同時,也積極采用引入孵化器公司、建設創客公寓和創客街區、減免房租、補貼貸款等方式,為大批年輕文旅創業群體提供金融、信息、中介等便利條件。
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升級。浙江省以文化創意帶動體驗式旅游升級,注重以娛樂、教育、休閑和審美為重點,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品味的文化旅游產品。如酷玩小鎮利用自身特色山水優勢,通過美化環境、完善設施、引進旅游休閑和體育項目等,形成了“休閑+健身”的體驗式旅游。
注重“非遺”與旅游的融合。浙江省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效作為考核特色小鎮的重要指標之一,支持特色小鎮申報省級“非遺”旅游景區,爭取國家對文化生態保護的財政支持。如杭州南宋皇城小鎮利用20余個“非遺”項目,建設靜態和動態的非遺展示基地。
五、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鼓勵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建設。浙江自2014年起,采用企業申報、各市廣電局初審推薦的方式,評選命名了鳳凰御元藝術基地、西溪創意產業園等40個“浙江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浙江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充分發揮了基地(園區)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和傳播手段的創新。
規范引導文化企業發展。浙江省通過設立省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市級文創銀行等方式,扶持浙報傳媒、長城影視等大型文化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通過遴選成長型文化企業、申報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形式,發揮中型文化企業的示范效應,鼓勵文化產業領域的創業創新;通過聯系和協調中國(義烏)文交會、中國國際動漫節等各類文化展會,為小微文化企業提供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發展的機會。
利用“三改一拆”,打造新型文化眾創空間。浙江省將老舊建筑改造與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相結合,鼓勵文化企業重新對老舊廠房、廠區、倉庫、樓宇等進行加工設計,營造文化氛圍與小鎮環境的融合。如龍泉青瓷小鎮通過對舊廠房的分割改造,打造成了集文化傳承、青瓷產業、文化旅游、休閑度假等于一體的主題小鎮。
跨界融合,探索文化新業態。浙江省不僅打破了文化產業與第一、二、三產業的邊界,形成了農業觀光、技術研發、工業旅游、時尚設計、健康養生、休閑度假等新型業態模式,而且更加注重對于信息化產業的融合開發,產生了動漫、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出版等新產物。
改革商事制度,深化投資便利化。浙江省以施行全程電子化登記制度、縮短審批時限、簡化工作流程等措施,降低了小微文化企業的市場準入門檻;以商事仲裁、負面清單管理等方式,加強了對文化企業的事中事后監管;以創建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園的方式,提供稅費減免、融資服務、技術支持、證照辦理等相關便利,營造了便捷寬松的市場環境。
六、鼓勵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
把“文化+”理念融入小鎮產業發展全過程。浙江省在設計“7+10”產業定位范圍的同時,將文化基因與特色小鎮的規劃設計、基礎建設、產業布局、項目引入等相融合,突出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在風貌開發、產品研發、農業觀光、綜合服務、社區功能等方面的升級作用。
設立知識產權交易市場,促進產權的轉化。浙江省為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組織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紫金眾創小鎮等地成立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為特色小鎮的科技型企業利用科技資源,提供技術咨詢、檢驗檢測、合作研發、創意設計、產權保護等服務,降低了企業和創業者的研發成本,促進了知識產權的商品化和產業化。
引進和培養并舉,聚集人才。浙江省通過搭建政策和環境平臺吸引大批“新四軍”來浙工作,并與高校、企業、園區、文創等機構進行聯合,共同培養特色小鎮的文創人才。如龍泉青瓷小鎮以土地出讓的形式吸引了25位國家級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進駐小鎮,并開辦青瓷學院,聯合培養青瓷人才。
釋放政策紅利,鼓勵文化企業入駐。浙江省各地市通過稅收優惠、購(租)房補助、產業貢獻獎勵、專利獎勵政策優惠的形式,吸引了大批文化企業進駐特色小鎮,鼓勵文化企業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如杭州對文化創意企業施行知識產權配套補貼、貸款貼息、獎勵資助等形式,溫州對文化創意企業施行退還地價款、調低地價、彌補虧損款等形式。
七、鼓勵對外開展文化出口和交流
借助新型交易模式,鼓勵精品文化出口。浙江省利用跨境電商平臺等新興交易模式,結合“意會中國”“美麗浙江”等活動,將特色小鎮的絲綢、青瓷、茶、文房等精品文化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交流,擴大了文化產品的國際化貿易,并利用“國際時尚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等活動,邀請海內外時尚品牌、創意機構、科技企業、在外企業來浙展示全球文化創意發展潮流。
建立與國外特色小鎮的合作交流。在全國學習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經驗的同時,浙江省將眼光放在了國外特色小鎮上。如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就是美國格林尼治基金小鎮的中國版。
八、結語
浙江省是我國推行特色小鎮建設較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入選國家級特色小鎮最多的省份。浙江的特色小鎮充分利用了塊狀經濟、山水資源、歷史文化的比較優勢,以及在新一輪信息技術和新業態發展中的領先優勢,通過資源整合、項目組合和功能集合,推動了產業轉型發展,促進了經濟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陳立旭.論特色小鎮建設的文化支撐[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6(5):14-20.
[2]李強.用改革創新精神推進特色小鎮建設[J].今日浙江,2015(13):8-10.
作者單位:
焦作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