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祝兵
真知識,趣課堂
——回歸本真的小學數學教學
文/陳祝兵
小學數學教學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其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課改并不是新瓶裝舊酒,更不是全盤否定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而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和創新,帶領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學習更多、更有趣的數學知識。那么我們應積極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趣味性和真知識,回歸本真。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有效地把握課堂教學秩序,就很容易把小學數學課堂變成毫無生氣的一潭池水。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為小學生創設一些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小學生借助這些真實的情境去更直觀的體驗和學習數學。但是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要創設什么樣的情景來更好地提升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呢?在這里我們認為,首先應當把握適度原則,如果不能掌握好適度原則,學生容易對這些情景產生混亂的感覺,這也就失去了教學情境應有的作用。其次就是注重實效性,情境的創設應當以真實能夠提升教學質量為目的,而不是流于形式。例如,在學習分類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把教室布置成一個小型的超市,在四周墻壁處擺好桌子,其中一面墻壁處放置一些書籍,在另一面墻的地方擺放一些學生的書包和文具,然后在下一面墻壁處放一些食品。這樣教師就帶領學生切身體驗了一次如何分類,并且這樣的情境教學模式讓小學生印象深刻,在有趣的活動過程中學到了真知識,這就是回歸本真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不能夠只看中表面形式,而應當注重其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和教育作用,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以及學習習慣在這個階段正處于活躍期,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盡可能為學生創設一些他們熟悉并且對數學教學有幫助的優質教學情境。為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和應用技能提供有力的支持并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回歸本真,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并且充滿知識,還可以從最基本也就是最樸實的手段著手。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對計算機多媒體的依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并且在使用這些計算機的過程中一旦出現技術問題,教師很可能不能當場解決,這就影響了教學進程。并且在一些小學數學課堂上的精美的畫面和直觀的剖析,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并沒有太大的幫助,反而養成了小學生懶惰的陋習。這樣的“先進”手段對小學數學教學帶來的阻礙不容忽視,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新拿起來那些樸實的教學手段,以此來增加小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思考過程,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在實際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我們可以這樣做,多媒體技術一個用得當的話作為輔助教學手段還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們應當一黑板為主,多媒體投影為輔,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當多使用教具進行教學,讓小學生熟悉數學工具的使用,并且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也在對老師進行模仿學習,這對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黑板不僅能夠靈活的為學生傳輸數學知識,教師的板書也對小學生的書寫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教師應當注重板書藝術,從各方面影響小學生全面發展。對小學生的作業,教師應當認真對待,作業本的使用不僅是家庭作業,在課堂上的練習作業也可以全部都寫在作業本上,作為見證小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證據。這些樸實的教學手段讓小學數學課堂回歸本真,鍛煉了小學生最基礎的學習能力
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應當注重的是小學生自學能力的養成,也就是說,凡是學生能夠通過自己努力探索研究出來的知識,教師一定要留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因此在一些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狀態,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收獲。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在學習圓的周長的時候,為了探究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的關系,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準備一些圓形的卡片或者圓形的物體,像塑料圓餐盤等。然后班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對他們手中的圓形物體進行測量,測出圓形的周長和直徑并進行記錄。給學生大概5-10分鐘的時間,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匯報。教師應當先給出學生問題進行引導,通過剛才的探究,你們有什么發現?學生們通過觀察測量數據,多數同學會回答出來,每個圓形的直徑大約是其周長的三分之一。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第二個問題,那么根據這個關系,同學們能猜想一下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什么關系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猜想,圓的周長差不多是其直徑的三倍。然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進行進一步實驗,教師拿出兩個不同大小的圓,一個直徑是4厘米,一個周長是8厘米,那么這兩個圓的周長和直徑并沒有剛才的關系,說明了什么呢?學生們很容易發現他們不是對應的,因此不能比較。這樣的自主探究對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數學思維起到了很大作用。
綜上所述,回歸本真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求教師能夠脫離那些先進的科技手段,利用最貼近小學生生活和課堂的材料和工具進行教學。這不僅是對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考驗,更是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方法。真知識、趣課堂為本真的小學數學教學添加了豐富的內容,因此我們應當堅持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本真回歸。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氾水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