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虹
中職生網絡依賴心理與積極教育實踐的研究
文/朱振虹
隨著網絡越來越成為職校師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中職生中的網絡依賴現象也越來越多,造成各方面的不良影響,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難題。因此網絡社會環境下,對中職生網絡依賴行為的現狀及其在此基礎上的干預對策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第一、引導中職生合理利用網絡,規范中職生網絡生活。研究網絡依賴對中職生的不良影響,從各方面深入了解導致網絡依賴行為的內在動因,在根本上防止中職生網絡依賴行為,并進一步規范中職生網絡生活,使中職生充分認識到網絡依賴的危害,引導中職生合理利用網絡十分必要。
第二、為健全中等教育管理機制提供依據。作為網絡環境下的中等教育管理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網絡使用現狀,并以此作為網絡管理工作的依據和切入點,從而制定出科學的網絡依賴干預對策,學生管理工作才能更加完善。
第三、是落實“以人為本”的需要。“以人為本”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于新世紀在中國的實踐和創新,把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和中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網絡依賴學生作為中職生的一部分理應得到關注,只有重視網絡依賴學生的問題研究,深入做好這一部分學生工作,才能真正、全面、公正體現以人為本。
對學習心理的負面影響:首先,長時間接觸網絡會降低學生的感知能力;其次,網絡信息會導致學生對信息內容的消化不良;再次,由于網絡信息的高度圖形化,容易產生思維惰性對人際交往的負面影響:人際交往萎縮,造成人際關系疏離;網絡交往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負面影響。
對情感體驗的負面影響:研究表明,長時間上網會使大腦中的多巴胺的化學物質水平提高,這種類似于腎上腺素的物質短時間內會使人亢奮,但其后則會令人更加頹廢、消沉。若長此以往,就會造成惡性循環,甚至導致情感的缺失或對網絡的情感依賴。
對學生人格的負面影響:會使他們迷失虛擬世界,自我封閉,還可能導致人格的分裂。
積極心理教育主張以積極的態度重新解讀心理教育,形成積極的心理教育理念,采取積極的心理教育行動,激發和引導中職生積極求知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積極的人格特征、心理品質與人生態度。
2.1 正面引導上網,享受網絡資源
學校首先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課積極引導學生正確運用互聯網。系統地指導學生上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提高上網效率。其次,引導學生健康文明上網。介紹有益的健康網站,推薦一些網絡教學資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到相應網站進行學習。教育學生不僅要學會提取信息、整合信息,還要學會用正確的觀點去分析信息,辨別是非,在上網過程中激發和引導中職生積極求知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心理老師開設專題講座,專門搜集了一些網迷受害典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利用班會、黑板報、廣播等宣傳《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要求學生學習并遵守。
2.2 多方共同教育,凈化網絡環境
引導學生正確上網是學校、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職責。社會方面要凈化網絡環境,建立健全網絡立法,使網絡的發展從無序到有序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強網絡技術研究與管理,以技術控制有害信息的傳播。我們要在全社會倡導網絡文明,形成健康的網絡文化;加強網吧管理,遏制網絡污染的形成和傳播,學校周圍不得經營營利性網吧。呼吁營造積極的社會環境,從而來淡化甚至消除網絡對中職生心理的負面影響。家長方面父母應該積極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溝通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給孩子以精神上的關懷、理解與安慰,積極營造和諧美滿平等的家庭氛圍。如家長可經常與孩子聊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共同參與孩子感興趣的有意義的活動,尊重孩子的認知,滿足孩子對精神之愛的需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減少孩子上網的欲望。同時家長要以身作則,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工作和有意義的活動上,成為孩子效仿的榜樣。
2.3 豐富學習生活,減少上網時間
從青少年積極向上的心理特性出發,幫助其樹立起遠大的目標,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培養其高尚的情操,加強其自控能力。
2.4 加強自我管理,壓力變為動力
首先青少年應樹立一個堅定正確的奮斗目標,以此為動力培養自己的控制力與忍耐力等積極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品質。我們要教育學生掌握一定的調控技巧。如確定上網時間,該下網時就下網;請同學監督,到時提醒必須下線;堅決不瀏覽不健康網站,杜絕“黃”色污染。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遠離父母、寄宿學校。學校要加強課堂管理、宿舍管理、時間管理,嚴格請銷假制度,堅持熄燈前點名。如不能立即戒掉網癮的話,可逐步的減少上網的次數與時間。對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積極與外部溝通,尋求父母老師朋友等外部支持。
2.5 學會自我調適,健全完善人格
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學生自我調適是關鍵。對學生來說,要培養自己熱愛所學的專業,努力學習專業技能;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培養廣泛的興趣,參加有益的學校和社會實踐活動,用其他愛好和休閑方式轉移注意力,沖淡網絡的誘惑;學會與他人溝通和交流,與親友老師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自我排解心理難題,加強對不良情緒的調節,保持健康的情緒。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丁蜀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