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晨晶
新課程理念下“問題
——情境式”教學策略實施——以川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6課《北魏孝文帝改革》為例
文/林晨晶
歷史教學應該是有思想、有靈魂的教育,是發人深思的教學。正處于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需要思考什么?如何進行思考?思考是為了什么?這些都成為了中學歷史教學應該重視的問題。文章從“問題”、“思想”的角度出發,旨在讓“問題——情境式”教學策略得到有效實施,從而引導學生關注歷史,思考民族的未來。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以問題引導教學不斷深入,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科能力為主,因此,問題探究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而依據學習內容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也已經成為新課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本文就以川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四學習主題第16課《北魏孝文帝改革》這一課為例,緊扣“問題——情境式”教學策略的實施,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相關探討。
《北魏孝文帝改革》緊緊圍繞“民族融合”“改革”兩條主線進行,通過對《歷史教學課程標準》的深入解讀,讓我意識到,這一改革與其他的改革相比,有一個獨特之處——不僅是改革,更是一場推動民族融合的過程,因為北魏孝文帝的這一次改革,從其改革的背景、目的、內容和影響都與“民族融合”這一主題緊密相關。因此,我將本課的“靈魂”,即“中心”,定位為“民族融合”這個主題。由此,在導入新課前,反復給學生播放《敕勒歌》的音樂視頻,重現歷史情境并設計以下問題:(1)這首《敕勒歌》是由在哪個少數民族的推動下譯成漢語并廣為流傳的?(2)它體現了歷史上少數民族和漢族間的一種什么趨勢?(3)在我們的目前的生活周圍,民族融合的例子還有哪些?(4)通過前面的問題,得出結論——民族融合已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歷史發展和現實生活。通過歷史情境的創設,和一系列問題的提出,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緊扣了本節課的主題“民族融合”,同時使學生加深了對“民族融合”這一趨勢的理解和印象。
本課中,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跟學生講明兩個事件——“少數民族內遷”和“北魏統一北方”,因為這兩個事件都促進了民族融合的趨勢。但按照以往傳統的講課方法,顯得枯燥乏味,因此,首先設計問題:(1)有人說,改革是源于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那么,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趨勢?(2)我國民族分布具有什么樣的特點?(3)從東漢末年起,這種分布又出現了什么樣的變化?(4)這種變化又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當問題設計到這里,學生可能有點回答不上,因為學生的認知有限,不一定會馬上想到少數民族的內遷會促進民族間的融合,要他們馬上推出這個結論有點困難。因此,我又繼續做了進一步的設計,向學生出示兩張改革后少數民族生產情況圖,圖上反映的少數民族從事中原漢族的農業生產活動,于是設計問題:(1)圖上是反映了少數民族在做什么?(2)與他們原本的生產活動有何不同?(3)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不同?他們跟誰學的?(4)這種學習的過程,反映了此時形成了少數民族與漢族間的什么趨勢?(5)什么是民族融合呢?最終引出了本課的難點之一——民族融合概念的解讀,即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在長期雜居相處中,彼此學習、相互影響、民族差異逐步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縮小的過程。通過上述分析,學生很容易得出第一個結論:少數民族內遷,使各民族趨于融合。
其次,再通過北朝時影響最大的一個民族政權——鮮卑族拓跋部的發展壯大的相關重大歷史事件的概況,讓學生注意到北魏統一北方所產生的影響。學生通過前面關于“少數民族內遷”的學習,很容易將“北魏統一北方”會促進民族融合這一趨勢相聯系,因此,學生最終得出第二個結論:北魏統一北方,使民族間交往更加深入,民族融合趨勢增強。
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總結:少數民族內遷與北魏統一北方這兩個事件都推動著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也就是民族融合的潮流。通過上述問題的設計和層層深入的分析,使學生加深了對孝文帝改革前背景的認識,深化了對民族融合這一趨勢的理解。
放眼今朝,感悟歷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最后進行主題升華,加深學生的認識——各族人民締造了中華文明。同時,將本課主題與“中國夢”相聯系,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夢其實就是民族團結夢。最后,引導學生聯系自己,思考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自己應如何做?老師的結語既要有歷史感和啟發意義,并要與導語在歷史情感上前后呼應并理性提升。
歷史的學習是無止境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而前提是教師要多閱讀、多積累、多思考,要把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幫助學生形成研究狀態下學習的習慣,養成反省意識與行動能力,需要將新課程理念落到實處,需要不斷學習,探索和總結。“構建問題、創設情境——學生參與各類活動——教師啟發總結——學生領悟提高”四個環節,既是歷史學習的方法、步驟,也是歷史教學的目標程序,是符合新課程“三維目標”要求的。同時,這些環節使教學目標清晰、完整,學生有章可循,老師便于操作、考量。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津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