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7年2月
馬克弟,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日本與國際研究系副教授,曾在《社會文本》《后殖民研究》《文化批評》《文化研究》等刊物發表文化研究和后殖民主義領域的論文。
本書描述日本近代以來,如何在短短幾十年間躍升為世界強國。但作者引入了一種獨特的研究視角,集中觀察日本帝國權力中心的外圍——中國苦力、日本皮條客、被拐賣的日本女性以及窮困的朝鮮佃農,他們為日本帝國主義提供了能量和勞動剩余價值。馬克弟以一種英語學界少見的方式將日本帝國造成的慘痛的人類代價,放置到一個重要的位置,并將這些代價與更大的經濟結構和文化現象聯系起來,這為日本殖民研究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日)新藤兼人著,汪曉志譯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7年3月
新藤兼人,日本電影劇作家、導演。多次獲得電影旬報獎、日本電影學院獎、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金獎等電影大獎。導演作品包括《愛妻物語》《裸島》《午后的遺書》《貓頭鷹》等。
新藤兼人的劇作風格獨樹一幟,他是一位用心去不斷探索的電影作家,堅持自己的發現和心靈感悟,堅定地表達自己對于日本社會和戰爭災難的看法。作者在本書中詳述人生閱歷和創作經驗,揭示了他創作劇本、執導電影期間,無數杰作名篇誕生的過程和辛勤勞作,還談到了劇作家在實際創作中常遇到的問題,包括怎樣安排劇本結構、怎樣避免劇作內容過分煽情、家庭倫理類作品的創作方法、對近代電影的評價,以及他作為導演和制作人怎樣堅持自己的主張等。
《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
(法)邦雅曼·貢斯當著,閻克文等譯
世紀文景
2017年3月
邦雅曼·貢斯當,法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后法國大革命時代的政治活動家、自由主義派領袖。他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拿破侖的統治,以及波旁王朝復辟,并曾在蘇格蘭跟隨亞當·斯密等英國啟蒙思想家學習。其著名的政治論著包括《征服的精神和僭主政治及其與歐洲文明的關系》《適用于所有代議制政府的政治原則》等。
這是貢斯當的政論集,也是一本十分經典的學術著作。作者贊揚了法國大革命的精神,但對大革命的結果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20世紀,這些論述被視為對現實的極權主義體制所提出的最早的系統批判,貢斯當也逐漸被奉為自由主義的奠基者之一。本書最重要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對自由的闡釋(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對法國大革命反思(革命的兩個階段),以及對極權主義的預見(對盧梭的反對)。
(美)菲利普·博比特著,楊立峰譯
商務印書館
2017年2月
菲利普·博比特,美國政治學家、法學家、律師,曾擔任從吉米·卡特到比爾·克林頓四位美國總統的特別顧問。獲耶魯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牛津大學現代史博士學位。在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憲法理論、國際安全與戰略等課程。
馬基雅維利歷來是歐洲主流思想詬病的主要對象。然而,同時存在的是對包括《君主論》在內的馬基雅維利著作的隱秘推崇,而且馬基雅維利思想對于世界現實政治的影響極為深遠。作者依托自己豐富的從政經歷和治學基礎,對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諸多案例進行剖析,指出了馬基雅維利邪惡形象的由來,并從憲政維度對《君主論》進行了精辟而巧妙的闡釋,同時也將“馬基雅維利”推上了美國憲法之“精神先驅”的地位。
(美)沃爾特·艾薩克森著,關嘉偉等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4月
沃爾特·艾薩克森,畢業于哈佛大學,現為阿斯彭研究所首席執行官,曾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董事長及《時代周刊》總編。他的主要作品有《史蒂夫·喬布斯傳》《愛因斯坦傳》《本杰明·富蘭克林傳》等。
本書不僅講述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生動地刻畫出數字時代的創新者群像,還深度挖掘互聯網的精神內核,解讀了“詩意科學”這個重大主題。艾薩克森預測,下一次數字革命將會讓科技與創意產業實現真正的融合,這些創意產業包括媒體、時尚、音樂、娛樂、教育、文學和藝術等。這種創新將為工程實現美感,為技術賦予人性,為處理器注入詩意。
(美)馬克·哈里斯著,黎綺妮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年4月
馬克·哈里斯,美國記者、作家,畢業于耶魯大學,《娛樂周刊》執行編輯、專欄作家。他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時代周刊》《紐約雜志》等撰寫過關于流行文化以及電影史的文章。
“二戰”期間,美國政府將其戰爭宣傳工作外包給了好萊塢,政府讓這些導演史無前例地自由出入戰區。他們讓美國公眾形成了關于美國正在參與一場正義戰爭的集體意識。在對這些資料進行了五年的嚴謹研究之后,本書通過五位導演的參戰和歸來,及其在戰區的生活和工作,對好萊塢在戰爭中的角色提供了一種新的具有啟示性的理解。馬克·哈里斯寫出了一段讓人不忍釋卷的“二戰”宣傳電影史,展示了戰爭如何改變電影人,以及電影人如何改變了好萊塢電影的語言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