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偉 肖 嘉
建設上海市食用農產品可追溯體系調查研究
■曹正偉 肖 嘉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確保我國食品安全的初始環節之一,農產品可追溯體系是完善我國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和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食品安全風險的認知越來越強,對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日益加強。上海市食用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在國內起步較早,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但仍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
(一)上海市食用農產品可追溯體系現狀
上海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在全國范圍內起步較早。2002年,上海市政府規定本市建立食用農產品安全衛生質量跟蹤制度,保證產品的可追溯性,在全國率先實施檔案農業信息系統建設。同年,上海的檔案農業又向無公害蔬菜等基地推進,園藝場利用信息系統將農藥化肥采購、使用和蔬菜銷售等清楚記錄在案。2003年,上海市種豬場、標準化豬場、瘦肉精免檢豬場、品牌豬場及園藝場全部實施檔案農業,并逐步在瓜果、奶牛場開發檔案農業信息系統,以確保市民吃上放心肉、放心菜,確保市場上滬產農產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資料”,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可找出問題的根源。2010年,為了在世博期間提升食品的質量保障和安全水平,上海提出建立食用農產品的安全檢測和質量管理網絡,建立可追溯制度,從源頭開始落實食品安全,有力保障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在“蔬菜檔案管理系統”、“農產品安全監控信息平臺”和“蔬菜物流管理系統”的基礎上,整合電子標簽、條碼和WEBGIS等技術,建立了“上海世博會蔬菜質量安全管理與追溯系統”,采集蔬菜生產管理數據、流通配送等數據信息,通過蔬菜產品商品條碼、QS碼或批號獲取蔬菜的溯源信息、生產企業或基地信息。在《上海市現代農業“十二五”規劃》(滬府發[2011]82)的指導下,上海市農業委員會印發了《關于印發上海市2013-2015年農業檔案追溯體系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滬農委[2013] 368),規范了本市農業檔案追溯體系的建設內容。《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辦法》(滬府令33號)指出,上海市農業委員會負責食用農產品種植、養殖、初級加工環節信息追溯系統的建設與運行、維護,以及對食用農產品種植、養殖、初級加工環節和畜禽屠宰環節的信息追溯,實施監督管理與行政執法。
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上海市農產品種殖業、養殖業企業及合作社共計4084家。其中,糧食種植企業及合作社654家,經濟果林1443家,蔬菜405家,畜牧養殖企業350家,屠宰企業21家,水產養殖1220家。上述企業及合作社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共19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共102家。597家企業及合作社納入生產主體信息庫建設,并有35家企業及合作社納入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臺。
從產業分布來看,截至2015年年底,糧食及經濟果林業中,上海市經濟作物生產企業和合作社2097家,種植戶約67692家,具有紙質檔案追溯的種養殖戶18650家。經濟作物生產企業和合作社面積約16萬畝,占全市經濟作物(不含食用菌)總面積的25%左右;食用菌生產企業和合作社的產量約占全市總產量的91.8%。可實現電子平臺管理并具有二維碼追溯信息查詢的生產企業約350家,種植面積約8萬畝,占全市經濟作物總面積的13%。蔬菜業中,滬產蔬菜播種面積178萬畝,種植企業和合作社有405家,上市蔬菜的種植戶和生產基地實行田間紙質檔案記錄的蔬菜種植面積約50萬畝。204家蔬菜種植大戶及蔬菜園藝場實現田間檔案記載上網,可追溯的蔬菜種植面積約6.2萬畝,占全市蔬菜種植總面積的13%。
畜牧業中,上海市畜牧業質量安全信息追溯依托“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監督信息管理大系統”,實現動物檢疫電子化出證。電子檢疫證擬作為畜禽產品質量安全電子化追溯憑證。通過運用該系統,不僅可起到事后追溯的作用,還可加強事前防范與事中監管。截至2015年年底,該系統已建立試點運行場點7個,其中產地檢疫申報點5個,屠宰檢疫申報點2個,占全市現有場點的5%。根據農業部有關工作要求,本市將力推并要完成電子化追溯體系點建設138個,覆蓋全市所有相關場點。138個具體場點信息包括市所本部檢疫申報點1個,區縣所本部檢疫申報點9個,產地檢疫申報點99個,屠宰檢疫申報點21個,市境指定道口8個。水產業中,質量安全追溯方式包括2005年建立的上海市檔案漁業(水產養殖)管理制度、以及水產養殖“兩項記錄”(上海市水產養殖生產日志和上海市水產養殖生產及用藥記錄)。截至2015年年底,水產養殖戶共1220家,覆蓋水產養殖水面積23.5萬畝。其中,共發放3萬冊水產養殖檔案記錄本,覆蓋水產養殖水面積19.9萬畝,占全市水產養殖面積84%。但是水產品電子化追溯體系尚屬空白,不具備與市級食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對接的條件。
(二)農業紙質檔案追溯體系
2013年,上海市印發了《關于印發上海市2013-2015年農業檔案追溯體系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滬農委[2013]368號),規范了本市農業檔案追溯體系的建設內容,將2013至2015年上海市地產農產品種植、養殖環節中建立農業檔案的面積占種植、養殖總面積的比重年底分別達到78%、84%及90%,并在“十二五”以后保持在90%以上的水平。此外,規定農業檔案的建檔對象為各區縣的種植戶和養殖戶,包括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重點是散戶。由市農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每年年初分品種印制種植、養殖生產檔案,由各區縣農委負責發放到轄區內的種植戶和養殖戶。各區縣農委應建立本區縣種植戶和養殖戶名冊。檔案內容包括種植戶和養殖戶在種植和養殖過程中的每項活動,特別是農藥、肥料、獸藥、漁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的品種、用量、使用時間和安全間隔期等,以及農產品的上市時間、銷售品種、銷售量和銷售對象等,并保存兩年,作為農產品追溯的原始憑證。同時規定每個村設立一名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負責對村內的種植戶和養殖戶進行不定期巡查,發現農業檔案記錄不完整、不準確的,及時指導更正,必要時可代為記錄。每次巡查必須留下書面記錄。各區縣農委應建立本區縣村級協管員名冊。
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上海地產農產品種植、養殖環節中建立農業檔案的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達到90%以上。2016年上海市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滬農委[2016]212號)進一步提出,上海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農業檔案覆蓋率繼續保持90%以上。
(三)電子檔案追溯體系
2016年,上海市穩步推進農業檔案電子化管理,各區縣農委負責管理地產農產品生產企業及合作社的電子信息檔案,指導開展農產品生產信息的采集和錄入工作,包括農業投入品出入庫信息,生產環節信息,銷售環節信息等,實現農產品生產信息的電子化管理。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主要分為市級平臺、區縣級平臺及企業平臺。其中,市級平臺主要包括上海市農委蔬菜辦主導的上海蔬菜安全監管追溯系統、種植業辦主導的國興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平臺、畜牧辦的上海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監督信息管理系統,上海市食藥監局主導的上海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上海市食商務委主導的上海肉菜追溯管理平臺;區級平臺包括浦東新區農產品安全追溯系統、崇明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及追溯信息平臺,以及金山區蔬菜標準園生產信息管理系統;企業平臺包括光明米業集團、多利農莊、同脈食品、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的產品追溯平臺。
(四)二維碼及條形碼追溯體系
2016年,上海市試點推進少量農產品的全程追溯,試點建立上海市少量農產品統一質量追溯編碼規則和識別查詢標識,推廣應用二維碼標簽設計和打印技術,實現少量農產品的可追溯。
調查發現,上海企業及合作社使用二維碼或條形碼追溯食用農產品的可追溯率仍有相當大的空間。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3722家企業及合作社中,371家使用二維碼或條形碼,總體可追溯率約為10%。其中,405家蔬菜種植企業及合作社中21家企業及合作社使用了二維碼或條形碼記錄蔬菜種植信息,可追溯率為5.2%;2097家糧食及經濟果林業企業及合作社中使用二維碼記錄種植信息的企業及合作社,可追溯率為16.7%;水產業尚無企業及合作社使用二維碼等追溯碼,不具備追溯條件。
(一)行政部門之間缺乏協調,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管理系統缺乏有效銜接
調查發現,市農委、市食藥監局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分別從各自的職責角度展開,部門與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協調,農產品生產環節追溯管理與市場環節標識查驗和流通環節信息管理的要求不同,信息未能有效銜接,存在較多問題。管理部門的信息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分別多個職能部門從各自的職責角度展開,農產品生產環節追溯管理與市場環節標識查驗和流通環節信息管理的要求不同,無統一的追溯碼技術規范,不同主體間信息互聯與共享困難,較難實現農產品全鏈條追溯。另外,市農委的三個追溯系統中,有的是全程追溯、有的是責任追溯,各個平臺相互獨立,因涉及版權、安全問題,源代碼互不開放,系統之間,互不對接,信息的利用率低。浦東、崇明等區還另行建立轄區的電子化追溯系統,導致生產企業要同時使用多個追溯平臺,造成企業的困惑和人力資源的浪費,管理成本的提高。
(二)追溯信息管理在農產品生產和批發市場領域的發展水平較低,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的技術基礎薄弱
農產品生產企業及合作社規模較小,生產技術條件和基礎設施水平較差,無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和內部信息管理能力,很多合作社不愿意參與農產品追溯系統的原因僅僅是因為缺乏相應的人才儲備和基礎管理工作的配合,部分合作社人員老化嚴重,配備不足,加之檔案記錄內容相對較復雜,合作社自身完成信息錄入難度很大。另外,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素質和組織方式差異較大,雖有大型企業和合作社,但也存在較多分散的農戶和小型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組織化程度低,管理粗放,多數農產品的來源追溯難,去向查證難,追溯技術較落后。
(三)農產品生產企業及合作社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的動力不足
企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的軟硬件設備的投入費用較高,包括服務器、傳感器、PDA、人工費用、條形碼的使用、掃描器等。可追溯農產品的生產成本與普通農產品的成本相差較大。但農產品進入市場后,一方面市場對追溯管理缺乏準入要求,另一方面消費者對追溯管理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不高,還可能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怪圈,這一定程度影響了企業或合作社參與追溯體系的積極性。不利于追溯體系建成后的持續運行。除品牌農產品外,企業或合作社應用二維碼追溯體系的內生動力不足,難以實現追溯體系全覆蓋。
(四)信息化基礎薄弱
雖然經過多年發展,上海農村農業信息化方面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但是要建設廣覆蓋的可追溯體系,將農業生產經營過程實行數據化管理,特別要按“自動化采集、網絡化傳輸、標準化處理和可視化運用”,以及保證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和關聯性”的要求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完善追溯機制,實現信息升級
結合新形勢下上海市對農業生產企業和合作社電子檔案的推廣要求,擴大電子化和信息化可追溯技術的覆蓋水平。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法規標準為依據,以現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系統為基礎,融合信息化監管的需要,把分散的信息呈現在統一的平臺上,有效對接農產品生產環節與市場流通環節的信息管理,涵蓋產地環境管理、投入品管理、生產記錄管理到儲運包裝、標簽標識等各環節。
(二)摸清檔案家底,強化質量管理
紙質檔案作為生產主體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原始資料的規范性記錄憑證,通過記錄生產檔案信息,一方面有助于確認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責任主體,另一方面還便于準確掌握生產情況,及早發現問題,及時消除隱患。各區農委對域內農業紙質檔案的發放主體、發放數量的變化情況進行登記,保障紙質檔案及時發放,指導生產主體完善生產檔案等相關信息,及時采集生產主體的基本情況、農業投入品出入庫信息、生產環節信息、銷售環節信息采集,改進薄弱環節,完善質量控制。各條線專業辦按行業的特點,對錄入企業及合作社進行備案管理、標識管理、生產過程管理、查驗管理和應急處置。對上海而言,減輕紙質檔案繁瑣記錄的一個辦法就是實現畜牧業飼料廠的信息化提升,即運用可追溯信息系統強化農產品質量管理。

(三)規范項目建設,加強基礎研究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相關制度法規研究,逐步完善追溯標準體系和制度體系,形成良好的工作保障機制。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體系建設的政策指導能力。加強農產品生產標準方面的研究,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可追溯體系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四)加強安全宣傳,提高品牌價值
通過新聞媒體等平臺加強對食用農產品可追溯體系的宣傳報道,提高市民對農產品可追溯體系的認識,提升消費者依標采購的消費意識。強化社會服務功能,對在平臺上主動上傳信息的企業、合作社及散戶進行獎補、產品宣傳和推介,使可追溯產品的質量轉化為市場優勢和經濟效益,提高企業運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體系的積極性。鼓勵各主體規范生產,切實落實追溯責任主體。對生產企業及合作社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的財政補貼。開展農產品追溯信息平臺生產信息錄入、運行和維護的培訓。推進“三品一標”質量認證和農業標準化示范場(示范園)創建活動,發揮品牌優勢,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為可追溯體系建設創造有利條件。
(作者單位:上海市農業委員會質量安全監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