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庚
深化農村經濟市場化改革探索
■陳伯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沿著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前進,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生產持續發展,連續十二年豐收,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村經濟繁榮,正在逐步改變落后面貌。這是十分可喜的成就。但是同城市比較起來,農村仍然是“短板”,同現代工業比較起來農業仍然是“短腿”。究其深層原因,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因素,既有科學技術等生產力因素,也有經濟制度和體制機制方面的因素。從根本上說,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營造新的動能,加快實現農村經濟市場化,促進農業生產現代化。
深化農村經濟市場化改革,對于激發農村生產要素的活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加農民收入,鞏固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農村經濟市場化是生產社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我國的農村經濟長期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經濟很不發達。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使用手工工具勞動,分工很少,生產的農副產品大部分為自身家庭消費,投入市場交換的很少。1956年農業合作化以后,組織形式上是集體化了,但生產方式并沒有多大變化,主體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20世紀80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以來,以家庭經營為單位,雖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一定時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是經營規模狹小,生產社會化程度低的問題逐步顯現出來。直到現在,我國農村仍在吃商品經濟不發達之苦。目前我國農村正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基礎上,走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道路,農業生產社會化程度必將大大提高,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從而促進農村經濟市場化程度迅速提高。可見農村經濟市場化是分工分業擴展、農村商品經濟大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農村經濟市場化是激發農村經濟活力的必然選擇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利益經濟,各市場經濟主體是獨立的經濟實體,有其自身的經濟利益,為了維護和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競相提高經濟效率,因而充滿活力,推動著生產發展和全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自主經營的積極性,這種個體的積極性正在日漸減退,需要通過改革尋找新的動能,這就需要調動規模經營、集約經營等現代化經營的積極性,努力引導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來。
現在,特別是要利用市場機制激活農村各類要素活力。據統計,經過長期發展積累,目前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擁有土地等資源性資產66.9億畝,各類賬面資產2.86萬億元,平均每個村500多萬元。這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巨大潛力。市場化改革有利于盤活農村的“沉睡”資產,使其在市場流通中實現增值,從而增添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三)農村經濟市場化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客觀需要
長期以來,農村經濟資源配置由計劃經濟主導,農民種什么,種多少,都由指令性計劃控制,至今農產品價格沒有完全放開,計劃價格的影響很深。農村的市場信息短缺,常常出現“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局面。此外,農村經濟單一,產業結構低度化,產業鏈短,產品粗放,價值低,經濟效益差。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已經證明,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率高,農村中最重要的資源是土地和勞動力,只有讓土地資源充分流動起來,發揮資產功能,才能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增值效益。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也只有從被束縛的土地上解放出來,才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勞動效益。通過市場機制調節配置農村資源,也是提高土地和勞動力等農村經濟資源效率的必然要求。
(四)農村經濟市場化是增加農民收入重要途徑
我國城鄉收入差距長期保持在3:1左右,農民收入低,7000萬貧困人口基本上都在農村。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實現全面小康關鍵在于提高農民收入。農民收入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在體制機制方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商品經濟不發達,市場化程度低,勞動力素質差。通過市場化改革,一方面,運用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增加農民收入奠定物質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城鎮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增加工資收入,而在農村的農民實行規模經營,也可增加土地收益。可見,市場化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康莊大道。
農業是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產業,運用市場的力量,全面激活農業生產要素,喚醒農村“沉睡”資產,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核心問題。
土地是農業生產的第一資源,土地問題仍然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根本問題。推進農村市場化改革,必須以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為主線,讓土地作為生產要素流動起來,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方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土地市場化流轉成為必然趨勢,土地市場化,利用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調節,是最為公平合理的方式。目前,我國農村的土地所有權關系,已確立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基本制度,為土地市場化創造了必備的基礎性條件。
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化。目前我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已占家庭承包耕地35%左右,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如何規范運行,并保護好流轉雙方的權益是值得進一步探索的問題。不少地區用一對一談判方式轉讓經營權很不規范。土地經營權流轉實質上是土地使用權轉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按市場化原則才是最公平合理的。為此,要確立合格的土地市場主體,建立土地經營權流轉中介機構,實行土地租賃制,真正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保護農民的利益。
二是農村土地所有權變性市場化。所謂變性就是指國家征收農村土地從集體所有變為國家所有,從農業用地變為經濟建設用地,在用途變性過程中,土地增值的巨大收益通過所有權改變全部落入地方政府手中,而原有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者僅得到30年土地農業收入的補償,農民利益嚴重受損。關鍵在于農村土地被排斥在商品之外,當然也就沒有價值和價格,而從理論上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早就肯定土地是一種特殊商品,而且科學地論證了地租理論和土地價格理論。應當承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土地和城市土地一樣都是商品,土地使用權出讓要市場化,農村土地所有權變性也應按市場化原則,通過中介組織評估土地價值和價格,按評估價格公平交易,既滿足國家建設需要,又保護原有產權人農民的利益,真正做到政府和農民共享土地增值收益。
三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市場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包括鄉鎮集體企業用地、民營企業用地、鄉鎮經營性房地產建設用地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轉讓過去參照國有建設用地征收的補償辦法,也同樣是極不合理的。也應進行市場化改革,要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行同地、同權、同價,將征收集體建設用地納入市場化轉讓辦法,使土地增值收益由建設單位和土地所有者集體農民共建共享。
四是農民宅基地市場化。宅基地歸集體所有,占有權和使用權屬于農民,長期使用。宅基地的用途是用來建造農民自己的住宅的,也屬于建設用地的性質。農戶宅基地占有量有較大差別,有的有多余的宅基地,有的自建房需要宅基地,由此產生了宅基地流轉的必然性。宅基地的使用權如何流轉,最公平合理的辦法還是通過市場交易進行轉讓,這就是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市場化。但必須規定宅基地流轉只能在本集體范圍內進行,以確保宅基地的集體所有權。
歸結起來,關鍵是要從理論上確認農村土地也是商品,因而其使用權、經營權轉讓,所有權變性都必須根據商品交換原則,進行市場化流轉,從而使土地資源最優化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達到集約、節約、高效利用。
農村經營性集體資產,包括用于經營的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工具器具、農業基礎設施、集體投資興辦的企業、無形資產等經營性資產。自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以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積累經營性集體資產數量龐大。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擁有各類賬面資產2.86萬億元,全國平均每個村集體資產約為500萬元,這些資產是農村農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長期以來,由于排斥市場化經營,普遍存在著集體經營性資產歸屬不明、經營收益不清、分配不公開、集體成員的收益分配權缺乏保障等突出問題。近幾年來各地出現的“小官大貪”“村官巨腐”的現象,根源正在這里。為此,必須進行市場化改革。
按照各地試點的經驗,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兩大方面:
一是明晰產權,著力推進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實行經營性資產資本化。具體做法就是將村集體所屬的經營性資產全部折股,按一人一股量化到本村村民頭上,使以往籠而統之的集體資產有了明確的歸屬,擺脫集體資產產權虛置狀況,真正讓農村經營性集體資產告別事實上的“大鍋飯”。實現了資產變資本,村民變股東的市場化改革。數據顯示,到2015年年底,全國已有5.8萬個村、4.7萬個村民小組實行了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已累計向農民進行股金分紅2600億元,這是良好的開端。
二是構建集體經營組織,營造市場經濟主體。按照市場經濟規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必須有市場化的經營組織,以適應現代農業組織化、規模化、科學化經營的需要。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以來,由于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解體,各地普遍存在著沒有集體經濟組織的狀況,由于缺乏集體經濟組織,沒有市場經濟主體,必然出現散亂狀況,導致集體資產流失,為此,必須盡快構建集體資產經營組織,營造市場經濟主體。近幾年來各地農村積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70萬個新型集體經營組織,包括專業合作社、股份制合作社、龍頭企業和家庭農場等,市場化經營組織正在迅速形成過程中。
農產品價格改革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是商品,應當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行,農產品價格應由市場決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農產品又是關系糧食安全、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同時又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的收入和生活。由于農業生產相對效益低,各國都采取了對農業實施補貼政策。
我國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經歷了逐步改革的過程。在計劃經濟時代對主要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全面管控,改革開放之后逐步放開放活,實行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價等政策性保護收購與市場化收購并行,我國大宗農產品形成了獨特的“半政策半市場”現象。由于政策性收購與市場價格差距越來越大,托市價格年年上漲,市場調節價格功能失靈。特別是2011年以后,國際糧價持續下降,導致國內外農產品價差擴大和進口壓力增加,目前糧棉油糖等農產品國內價格均高于國外產品進口價格,價格補貼難以為繼。深化農產品價格改革必須走市場化之路。農產品價格改革,要從國情農情出發,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價格改革道路。
(一)統籌兼顧,維護農民利益
統籌兼顧就是指農產品價格改革的目的和原則,既要考慮市場化的方向,又要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既要讓農產品價格回歸市場,由市場形成價格,通過價格機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又要明確定位政府的職責,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保障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利益平衡就是指農產品價格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維護農民利益,保障農民收入持續增收,不能由此受到損害。要把維護農民利益作為農產品價格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價格改革成功的關鍵。
(二)價補分離,綜合施策
農產品價格同任何商品一樣應當由市場形成,即由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三大市場經濟規律決定,遵循農產品價值,反映供求關系,體現競爭原則,長期以來的計劃價格偏離了價格形成軌道,必然造成混亂,價格信號失真,便失去調節資源配置的作用。所以,價格改革首先是要使農產品價格回歸到市場形成價格上來,培育民間多個市場主體參與收購,形成競爭態勢,而對農產品生產者的補貼,則是由于農產品生產受自然規律的影響大,以及相對經濟效益較低的補償,著重補在生產上。所以,農產品價格改革的方式應采取價補分離的方式,價格由市場決定,補貼由政府財政扶持,兩相配合,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具體操作時,可以合理制定目標價格(目標價格綜合考慮生產成本、農民利潤和國內外價差等因素制定),對收購價格與目標價格的價差實施補貼。2016年玉米收購已由過去的臨時收儲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表明我國農產品價格改革邁出關鍵一步。

(三)順序漸進,先易后難
農產品價格改革直接涉及廣大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農民的切身利益,也間接影響廣大消費者,因此要積極慎重地進行。在中央層面要搞好頂層設計,科學地制定規劃和方案,在政策步驟上要先試后逐步推開。在品種上也可以先易后難,目前已在試點。2014年開展棉花、大豆價補分離試點,2015年取消油菜籽臨時收儲。2016年開始,我國糧食類作物中產量較大的玉米也走上了價格改革之路。
農村經濟市場化是與農業現代化同步進行的,兩者相輔相成,市場化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新的動能,農業現代化促使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為農村經濟市場化奠定基礎,相互推動,必然會促進農村經濟繁榮發達。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