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然
摘要:由宋入元的江西文人趙文是鳳林書院詞人群體中的重要作家之一,其詞創作傾向多元化,在總體上主要表現出“凄惻傷感,不忘故國”的特點。因此,趙文的詞,很大部分是抒寫家國淪亡之感的,此外還有感嘆功名未就、抒寫對南宋士人任元朝官職的否定和對個別人出任元朝官員的肯定之情等內容,其詞內容之豐富,可見一斑。
關鍵詞:趙文之詞;家國淪亡;功名未就;為官態度
趙文(1239—1315),字儀可,一字惟恭,號青山,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宋末元初鳳林書院詞人群體中的重要作家之一。趙文有《青山集》八卷存世,詞作31首。廬陵鳳林書院輯《名儒草堂詩余》收錄其詞共九首。據有關文獻可知,趙文在元初江西詞派的形成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為時人所重,如程鉅夫在《雪樓集》卷二十二《趙儀可墓志銘》中說:“余自弱冠聞江右諸儒先稱詞賦家,必及趙儀可。”趙文的詞歷來受到詞學家的重視,清代沈雄更是把趙文放在鳳林書院詞人群體中突出的位置。但綜觀當今詞學界,對宋元之際江西詞派抑或是趙文,進行深入細致研究的成果可謂寥寥無幾。有鑒于此,本文擬對趙文詞作的創作傾向作初步探討,以期還原當時的社會風貌,這對我們進一步理解那個特定時代所產生的江西詞派是大有裨益的。
一、抒寫家國淪亡之感
趙文的詞,在總體基調上呈現出“凄惻傷感,不忘故國”的特點,這也就決定了其詞很大部分是抒寫家國淪亡之感的。在這類詞中,趙文善用鋪陳排比的筆法,這也使得詞作容量變大,因此很好地展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愛國情濃,同時也深刻地書寫了情感哀苦的具體內容。《鶯啼序》(秋風又吹華發)便是一首將家國淪亡之感表現得尤為突出的詞作:
秋風又吹華發,怪流光暗度。最可恨、木落山空,故國芳草何處。看前古、興亡墮淚,誰知歷歷今如古。聽吳兒唱徹,庭花又翻新譜。腸斷江南,庾信最苦,有何人共賦。天又遠,云海茫茫,鱗鴻似夢無據。怨東風、不如人意,珠履散、寶釵何許。想故人、月下沉吟,此詩誰訴。吾生已矣,如此江山,又何懷故宇。不恨賦歸遲,歸計大誤。當時只合云龍,飄飄平楚。男兒死耳,嚶嚶昵昵丁寧賣履分香事,又何如、化作胥潮去。東君豈是無能,成敗歸來,手種瓜圃。膏殘夜久,月落山寒,相對耿無語。恨前此、燕丹計早,荊慶才疏,易水衣冠,終成塵土。斗雞走狗,呼盧蹴鞠,平生把臂江湖舊,約何時、共話連床雨。王孫招不歸來,自采黃花,醉扶山路。
詞人開頭用“秋風又吹華發,怪流光暗度”總領全詞,直接抒發感秋之情,這會讓讀者以為這僅是一首簡單的感秋之詞。但接著筆鋒一轉:“最可恨、木落山空,故國芳草何處。看前古、興亡墮淚,誰知歷歷今如古。聽吳兒唱徹,庭花又翻新譜。”此處,詞人先直寫家國淪亡之恨,又寫改朝換代之后,吳地的歌女口中唱著的是譜了新曲的樂府吳聲歌曲《玉樹后庭花》。可這種家國淪亡后的苦痛心情在江南卻無人共訴。于是哀吟:“吾生已矣,如此江山,又何懷故宇。”接著,詞人運用“曹操和眾妾分香賣履”、“漢初邵平種瓜”等典故訴說自己對生命的態度。他欣賞陶淵明,更傾慕他菊花一樣堅貞的品格。最后寫在“如此江山”面前,作為南宋遺民的趙文無計可施,既然宋元易代已成定局,也唯有“醉扶山路”了。一段亡國之痛,詞人寫得沉郁而悲壯,但也從中流露出其濃郁的愛國之情。
除卻《鶯啼序》(秋風又吹華發),趙文這類抒寫家國淪亡之感的詞還有《塞翁吟·黃園感事》(又海棠開后)、《瑞鶴仙·劉氏園西湖柳》(綠楊深似雨)、《大酺》(正寶香殘)等,可見這類詞在趙文詞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作為南宋遺民文人,趙文善于以宋入元的宋遺民視角對社會生活進行現實的關注。更為重要的是,他還把這種宋遺民的獨特視角投注到詞的創作中去。抒寫家國淪亡之感的這類詞無不真實地從側面記錄了南宋覆亡的史實,具有較高藝術價值。
二、感嘆功名未就
趙文在詞中多次重復感嘆功名未就的情懷。從景定五年(1264)至咸淳十年,期間凡十年,趙文都在為追求功名而拼搏。《青山集·提要》記載:“景定咸淳間,嘗冒宋姓三貢于鄉,后始復本姓入太學為上舍。”這一經歷在他《送宋公路序》一文中也有提及:“吾自甲子后十年間,正為功名役,一旦世變,蒼黃歸,奉親辟地,數年甫定,而草木之悲不堪言矣。誠知其如此,豈以十年養親之歲而棄之于奔走乎?已矣,而勿言之矣。”可見,趙文曾三貢于鄉,皆不第,咸淳十年才進入太學。但是,德祐二年(1276),元兵前鋒到臨安,南宋的恭帝率百官拜表,正式投降元兵。趙文追求功名之事徹底破滅了,其追求功名之心也漸漸隱藏于那些看似閑逸的歸隱生活中去。但無法忘卻功名、感嘆功名未就的情感卻出現在趙文的不少詞作中,如《塞翁吟》(坐對梅花笑):
坐對梅花笑,還記初度年時。名利事,總成非。漫老矣何為。吳山夜月閩山霧,回首鬢影如絲。懶更問,斗牛箕。強憑醉成詩。閑思。嗟漂泊,浮云飛絮,曾跌蕩、春風柘枝。便萬里、金臺筑就,已長分采藥龐公,誓墓羲之。百年正爾,一笑尊前,兒女牽衣。
這首詞開頭便回憶往事,趙文憶起自己當年在吳山地區追求功名、在閩地抗元之事,回首不覺鬢邊已是白發,不禁惘然。下闋轉入自己歸隱廬陵期間的情感世界。詞人引用龐德公拒絕劉表禮請,后隱居鹿門山采藥以終的典故,標榜其堅貞的人格,并表示追慕王羲之,以表自己隱居的決心。當理想與現實發生碰撞,當追求功名的迫切之心遭遇國破家亡的重大打擊,可想而知,趙文的心情是多么的復雜。處于這種生命狀態下的人內心的多種情思常常會互相纏繞,而這種情思往往內心可感而難以用言語表達,而趙文卻用自己細膩的筆觸將感嘆功名未就和選擇歸隱以保貞潔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情感真切地感發出來,一個典型的南宋遺民形象活脫脫地站在我們面前。
此外,《石州慢》也是這類詞的代表。詞人首先追憶南宋滅亡、都城淪陷以及當年入閩抗元之事,接著回到現實,這和《塞翁吟》(坐對梅花笑)一詞的結構如出一轍。詞人運用“白首山中”、“閑領花草”以及“長夜漫漫難曉”三個意象來表達自己功名未就時的無可奈何之感;同時,詞人在下闋又說“即今老子獨龍”,又流露出自己雖然已至暮年,但內心豪情猶存,這和上闕無法忘卻功名、感嘆功名未就之感是對立的。無奈和豪情這一對立的情感存于一心,恰好反映了趙文雖然隱居故里,但依然心系功名并感嘆功名未就的情感特征。
三、抒寫對南宋士人任元朝官職的否定和對個別人出任元朝官員的肯定之情
趙文的詞,有些表達了反對出任元朝官員的情感。如《鳳凰臺上憶吹簫·轉官球》(白玉磋成):
白玉磋成,香羅捻就,為誰特地團團。羨司花神女,有此清閑。疑是弓靴蹴鞠,剛一踢,誤掛花間。方信道,酴醾失色,玉蕊無顏。憑闌。幾回淡月,怪天上冰輪,移下塵寰。奈堪同玉手,難插云鬟。人道轉官球也,春去也,欲轉何官。聊寄與、詩人案頭,冰雪相看。
轉官球為花名,趙文從顏色、質地以及形狀三個方面對其進行細致地描寫。在詞人筆下,轉官球猶如白玉磋成、猶如香羅捻就、猶如天上的明月,酴醾和玉蕊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詞人先強調轉官球的淡雅與美麗,隨即筆鋒一轉,詞人又強調春天已去,要把它寄到詩人案頭,他的用心似乎寓意著自己反對南宋官員出任元朝官職,要如轉官球一般高潔,就要做到“不臣二姓”。
作為一個曾經參加過抗元戰爭,并深深為家國淪亡而哀痛的南宋遺民詞人,趙文詞中出現反對南宋官員出任元朝官職的情感是很好理解的,這也正好印證了他自身“不臣二姓”的決心。但是,趙文對出任元朝官職的態度不總是如此,有些詞作卻是對一些人出任元朝官員的行為表示肯定。如他祝賀胡存齋的兩首詞,即表達了對胡存齋出任元朝高官的祝愿。一首是《八聲甘州》(記年時快馬上青云):
記年時、快馬上青云,而今袞衣還。問公歸何有,春風萬斛,散滿人間。聞道金鑾召對,風采動朝班。宰相從來有,幾個朱顏。梅雨槐風清潤,正臺星一點,光照龍灣。赴經綸馀暇,按行紫芝山。念江南、民生何似,把囊封、奏上九重關。須信道,濟時功行,便是仙丹。
胡存齋,即胡頤孫。宋濂《元史》有記載:“庚寅,江西宣慰使胡頤孫,援錫布鼎例,請至元鈔千錠為行泉府司,歲輸珍異物為息,從之。遙援頤孫行尚書省參政、泉府大卿、行泉府司事。”這首詞就是趙文在胡存齋出任這一官職時寫就的。趙文對胡存齋出任元朝官員持頌揚態度,他在詞中掩飾不住自己的喜悅,認為他帶來了萬斛春風,并認為他這是在行“濟時救世”之功。胡存齋是好客之人,所以南來北往的人經過他家時,都愿意去拜見他。由于擔心守門人疲于通報,凡是他未出門的時候就會在家門口掛出一塊牌子,上面寫道“本官在宅”,以便往來之人尋他。此外,胡存齋還曾在南昌修建龍沙道院的時候出資出力。趙文應是被胡存齋的好客以及心系民生所打動,認為其出任元朝官員是對百姓大有裨益的事情。
趙文祝賀胡存齋出任元朝官員的另一首詞是《鶯啼序·壽胡存齋》(初荷一番濯雨)。這首詞首先還原了胡存齋生活的原貌,接著對其迷戀煉丹、過神仙日子的行為進行勸誡。趙文化用留候張良“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游”的典故,寫道:“待看佐漢功成,伴赤松游,恁時未晚”,他期望胡存齋也能像張良輔佐劉邦一樣,在元朝努力為官。“天還記得,生賢初意,乾坤正要人撐拄”,趙文認為胡存齋出任元朝官員一事是順應天意,認為上天之意就是要賢人去輔佐江山社稷,而不是讓賢人早早地做神仙,過與世無爭的逍遙生活,這一說法是對胡存齋為官行為極大的肯定。
趙文的詞大多產生于易代亂離之際,這也就決定了其詞的思想內容是相當豐富的。他不僅抒寫凄惻傷感等家國淪亡之感,感嘆功名未就,還抒寫對南宋士人出任元朝官職的否定以及對個別人出任元朝官員的肯定之情。趙文的詞總是遵循一定的詞學主張,即強調辛棄疾、元好問詞中的“中原豪杰之氣”,他正是按照這一詞論要旨來實踐自己的詞學審美理想,創作出內容豐富、藝術價值頗高的詞作。
作為江西詞派中的重要詞人,趙文與劉辰翁、劉將孫一起,共同奠定了宋元之際江西詞派的群體風貌。他們中的很多人包括趙文都以南宋遺老的身份活躍在文壇,這也就意味著江西詞派的作品更多的表露的是文人們家國一體的思想。江西詞派詞人的家亡淪亡之痛有多深,對于出仕元朝官職的人持什么態度,自身追求怎樣的精神境界等,通過研讀趙文的詞作,可見一斑。
注釋:
[元]程鉅夫.雪樓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版,第352頁
廬陵鳳林書院輯.名儒草堂詩馀·原跋[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95頁
(宋)趙文.青山集·提要[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頁
(宋)趙文.青山集(卷1)·送宋公路序[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頁
(明)宋濂等.元史(卷15)世祖十二[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5頁
參考文獻:
[1][宋]趙文.青山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元]程鉅夫.雪樓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廬陵鳳林書院輯.名儒草堂詩馀·原跋[M].北京:中華書局,1958.
[4][宋]文天祥.文山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陳水根校注,夏漢寧主編.精選名儒草堂詩馀校注[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6](明)宋濂等.元史(卷15)世祖十二[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元]脫脫主編.宋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9]陶然.金元詞通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肖慶偉.簡論趙文的《青山詩余》[J].文學遺產,2002(5).
[11]肖慶偉.趙文及其《青山詩馀》人名考略[J].文獻,2001(4).
[12]陳水根.論鳳林書院詞人趙文的詞[J].江西社會科學,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