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盼
摘要:路遙是二十世紀眾多作家中重要的一員。當同一時期的許多作家從青年讀者的記憶中淡去時,路遙和他的作品卻依然受讀者追捧。路遙的生命中充滿了苦難,他面對生活的考驗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一生贏得青年讀者的尊敬與崇拜。他作品中所描寫的青年人在苦難中的奮斗歷程,給了當代青年以生活的勇氣,奮斗的動力,受到青年讀者的格外青睞。
關鍵詞:路遙;作品:青年;青睞
進入新世紀以來路遙和他的作品掀起一波又一波熱浪。探究路遙受歡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個人的魅力,另一方面在于作品的魅力?!皬?986年到2000年間,《平凡的世界》在十五年內至少被重印過四次(1986年文聯出版公司,1993年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華夏出版社,2000年的廣州文藝出版社及太白文藝出版社)其中還不包括書攤上的各種盜版”[1];《平凡的世界》一直是盜版書攤上的暢銷書,越靠近民工聚集區的書攤上,它越是常備書。盜版書雖然大大損害了該書正版的發行量,但低廉的價格卻使它達到了許多像《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那樣在底層掙扎的人群手中?!霸趯Υ髮W生影響最大的前十本書的調查中,《平凡的世界》名列第一,占24.1%?!盵2];“在1995年五城市青年閱讀調查中,1000多人次共提及385位作家為自己最喜歡的五位作家的人選,按照票數的多少前后排列,前十位作家的排名中,路遙居第七位”[3]。農民,打工者,學生等構成了一個龐大的讀者群,其中青年是其重要組成成員。
一﹑個人魅力:對苦難的超越
路遙的成功完全是個人艱苦奮斗的結果,他的一生是一部生動的個人奮斗史。路遙出生在十分貧困的農民家里,饑餓成了他兒時記憶中的陰影。7歲的時候由于家中人口過多,他被過繼給伯父。1963年路遙小學畢業,家里的日子變的更加艱難,伯父家無力繼續供路遙上學了。但是,一些同學拉著路遙進了考場,路遙想:“不管讓不讓我上學,我也要證明我能考上!”當時,路遙竟然在幾千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上了當地最好的學府—延川中學??恐瑢W們的接濟,一天一天地把中學讀了下來。1973年路遙被推薦到延安大學中文系讀書。在學校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和理論性的書籍,為他將來從事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1976年8月,路遙從延安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陜西作家協會主辦的文學刊物《延河》從事編輯工作。這件事對路遙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因此獲得了從事文學創作的必要條件。從此路遙開始了他雄心勃勃的文學遠征。[4]志存高遠的路遙終于找到了實現自我的方向。
1980年他發表了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引起了文學公眾和文藝界的矚目。并因此獲得了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接著路遙發表了第二個中篇小說《人生》,又獲得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度松肥艿阶x者的熱烈歡迎,并被改編成了電影。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的時候,一方面他表達了為完成這一文學工程而愿“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的愿望。另一方面,一旦他接受了命運的挑戰,反而從精神上獲得大解脫,大寧靜,如同修行的教徒絕斷紅塵去,告別溫暖的家園,開始風餐露宿一步一磕向心目中的圣地走去。他在《早晨從中午開始》有為拼力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對自己的告誡:“如果不抓住命運賜予的這個機遇,你可能真的要重蹈柳青的覆轍。這就是真正的悲劇,永遠的悲劇?!币舱窃谶@個意義上,我們才能理解路遙那獻身于文學事業的永無追悔的犧牲精神和自我折磨式的偉大勞動精神,這構成了一個作家獨具魅力的存在方式。靠著頑強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精神,路遙終于在1988年5月25日完成了《平凡的世界》全部創作,《平凡的世界》是路遙走向苦難,挑戰自我的產品。
二、創作觀:為廣大下層人民而作
路遙作為一位社會責任感極強的作家,對作家的勞動及“為誰寫作”這類問題有著積極而正確的理解。“在他看來,從根本上講,作家寫作并不是為了自己,并不是為了自己的虛榮心能得到一種的廉價的滿足。‘作家的勞動絕不僅是為了取悅當代,而更重要的是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代。最平庸的作家常關注著成績和榮耀,最偉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創作和勞動 路遙鄙棄那種高蹈的個人主義,玩弄技巧的形式主義及虛無,頹廢的老莊主義創作傾向,也與西方現代文學中的可疑的東西保持著距離”。[5]666路遙在這種創作觀念的支撐下使得他的作品通俗易懂,使讀者與作者之間通過文本的交流更加流暢。路遙是農民出身,他知道社會底層人們的困苦生活。他同情社會底層平凡的人們,密切關注他們的生存境況和內心的感受。為那些艱辛地生活著勞動著的廣大的“農村人”寫作,特別為那些在人生的坎坷路途中艱難掙扎的青年人寫作。
“真正的小說關心的是人,敘寫的是人在某種特殊的生存環境里的人生遭遇和內心的體驗,小說家的寫作目的,就是要通過有意味的情節、意象,和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幫助讀者認識社會,認識生活,向讀者提供人生經驗和智慧,從而對讀者的人格成長和道德生活發生積極影響”。[5]667 這就是路遙小說創作的指導思想。
三、黃金信仰:受挫是失敗時的精神支柱
艾布拉母斯認為文學活動應有四個要素構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讀者四個要素在文學活動過程中形成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路遙是一位經過磨煉成長起來的作家,他是站在平民的立場上審視“世界”。讀者通過閱讀作品易于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寫的“世界”,并應用讀者的生活經驗、文化修養運用想象、聯想,使作品中深層次的內涵在頭腦中具體化,形成新的“世界”。這一過程就是文學的接受的過程,是文學作品實現其價值的過程。大多數的美學家們贊同把文學接受審美價值屬性概括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神悅志等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的三個層次”,而悅耳悅目是最基本的價值,悅心悅意較高,而悅神悅志是最高層次的。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經濟建設掛帆起航后,人們都在積極努力改變眼前的現實,驅逐昔日的貧困,謀求生存和幸福,尋找自己合適的社會地位的時候,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成為一些農村青年關注的中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尚未解決,而就業難,創業難,貧富差距等許多社會問題出現在青年面前。面對困難失敗挫折是難免的,失敗受挫,易使人失去斗志,就需要有精神動力的支持去繼續拼搏。路遙的作品恰在此時橫空出世,對于處于迷茫期的青年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參考文獻:
[1]熊修雨,張曉峰.穿過云層的陽光-論路遙及其創作對中國文學的反思[J].學術探索,2003(3).
[2]王繼坤.高校開設閱讀學課勢在必行[J].上饒師專學報,1999.
[3]林青.關于當代青年文學閱讀的意向的調查與分析研究[J].教育藝術,1997(4).
[4]汪德寧.“路遙現象”的當代啟示[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4).
[5]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