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
摘要:目連救母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很廣,本文主要對目連救母故事的淵源和流變進行分析和辨別,從佛經中的目連、中國本土化的目連、寶卷為主的說唱文學中的目連、早期戲劇中的目連進行梳理分析,簡述它是怎樣由最初的目連孝順母親的簡單故事,逐漸演變而成為后來的思想和內容都很豐富,表演形式很多樣的目連戲。
關鍵詞:目連救母;淵源和流變;佛經;本土化;目連戲;目連寶卷
目連救母的故事在中國至少流傳了1600余年,它最初由佛經中的故事演化而來,隨著佛經被帶入中國后,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本土化、中國化,除了以佛經故事外,其還以變文、說經、寶卷等的說唱文學的形式和戲曲的形式在民間流傳、演變。下面對目連救母的故事淵源和流變進行簡單分析敘述。
一、佛經故事中的目連
目連救母的故事千百年來在中國被廣泛傳播,最主要的應該歸功于《佛所盂蘭盆經》的出現。這篇僅有八百余字的經文,是后世所有描寫目連故事的文藝作品的祖本和藍本。故事描寫很簡單,敘述了目連悟到佛法,想要救度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他以道眼觀世界,見其亡母生惡鬼道中,瘦骨嶙峋地沒有飯吃,目連十分難過,便以缽盂盛飯前往。可是“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受佛指點,在七月十五日十方僧眾自恣之際,為七世父母以及現世父母厄難中者,作盂蘭盆會,即以盆盛百味五果和甘美食品,供養十方僧眾,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因為目連的這一功德,他的母親也因此而得以脫離鬼道。
二、中國化、本土化的目連
目連救母題材的文藝作品濫觴于民間,大約是在中唐時期。在許國霖編撰的《敦煌雜錄》收有目連變文4種。這些變文,原來沒有標題,有的首尾不全。其中的編號為盈字十六號的變文署:“太平興國二年,雖在丁丑閏六月五日,顯德寺學士郎楊愿受一人思微,發愿作福,寫盡此《目連變》一卷。后同釋迦牟尼佛一會彌勒生作佛為定。后有眾生同發信心,寫盡《目連變者》,同池力,莫墮三途。”周紹良編輯校訂的《敦煌變文匯錄》和王重民等編輯校訂的《敦煌變文集》中也收錄了《目連緣起》、《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并圖一卷并序》、《目連變文》3種。據統計在敦煌變文中,至少存在有11種不同版本的目連變文,年代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在《佛說盂蘭盆經》中,出現的人物十分簡單,只有目連、目連之母和佛;到了《目連緣起》中,目連有了俗家的名字蘿卜,目連之母“號青提夫人”,她“本是西方長者妻”,這位“西方長者”已經亡故;《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中,不但提到青提夫人,還首次提到目連之父:“阿耶名輔相”。
三、戲劇中的目連
目連戲產生于北宋徽宗癸未年之前,最早著錄在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中元節”條下。后有金院本《打青提》,元代有雜劇《行孝道目連救母》。只是,這些本子均已不存。但劇目有《白猿開路》,即演《目連救母》故事。元代目連戲名目,見于《錄鬼簿續編》。《目連救母》雜劇列入《錄鬼簿續編》“諸公傳奇,失載名氏”之中,從所提供的題目正名“發慈悲觀音度生,行孝道目連救母”可以看出,這本目連戲,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在劇中還是重頭戲,抑或與主角目連的戲在劇中是平分秋色的。明沈德符在其《野獲編》中將《目連入冥》這部戲歸入“雜劇院本”類中。但也有將此戲作為明雜劇的,比如傅惜華的《明代雜劇全目》中便著錄此劇。沈氏雖沒有具體說明《目連入冥》是什么朝代演出的,但他是在評論《王粲登樓》等一大批元雜劇作品時提及此戲的。
四、寶卷中的目連
現存最早的目連寶卷當是《目連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原為鄭振鐸先生收藏,現藏于北京圖書館。這部寶卷缺上部,僅就下部來看,其主要情節基本上因襲了《目連救母經經》。但內容量比《目連救母經》大得多,其原因是說唱寶卷的藝人插入了大量的評論性說唱。元末的《目連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的情節基本上同于宋代的《目連救母經》,但是決不能說,至元末,目連故事的情節仍滯留在《目連救母經》的內容上。實際上,此時以戲曲形式表現的目連故事早已突破了變文與《目連救母經》的框架,加入了許多新的情節。這方面憑證有遺存于許多地方的古老的目連戲和關漢卿的《陳母教子》,尤其是后者,及能說明問題。明代的目連寶卷至今仍未被發現。清代,目連寶卷繁多,比如《目連三世寶卷》、《目連救母寶傳》、《目連記》、《目連尋母》、《目連寶卷》等。清代的寶卷在內容上有兩點主要的特色,一是增添了目連轉世為黃巢、再轉世為賀因的情節。二是呈現出可塑性形態,藝人們可以在目連到冥間救母的主干情節不變的情況下,隨意虛構一些情。這兩點對目連戲劇產生了強大的沖擊波,清代一些地方的目連戲明顯都受到了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戴云.目連救母故事淵源考略[J].江西社會科學, 敘事學研究,2002,08.
[2]朱恒夫.目連故事在說唱文學中之流變考[J].文獻,1993,02.
[3]車錫倫.中國寶卷文獻的幾個問題.北京圖書出版社,1998,《文獻》季刊,1998,01.(總75)P.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