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摘要:“圖畫文字說”產生于18世紀的歐洲,認為人類文字起源于某種整幅的圖畫。但直到20世紀中期,才形成了廣泛的影響。本文受劉丹青先生《論語言庫藏的物盡其用原則》一文的啟發,獨辟蹊徑,從物盡其用角度出發,對圖畫文化的經濟性原則等進行探討,以求對圖畫文字的特性能有一個更好地把握。
關鍵詞:圖畫文字;經濟性;物盡其用
一、原始圖畫文字的概念
(一)西方學者的看法
前蘇聯學者伊斯特林在《文字的產生和發展》中提出,圖畫文字是歷史上有史可證的最原始、最古老的文字。圖畫文字是“復雜的圖畫或一組圖畫,獨立表達某個完整的,在圖形上沒有分解為單個詞的信息。”
1992年,美·白瑟拉托《before writing》問世,該書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和相關理據,證明了楔形文字的本質是計數用的“陶籌”,被稱為“陶籌文字”。這種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推翻了“圖畫文字說”。
(二)中國學者的看法
周有光先生在《比較文字學初探》中提出:“圖畫字是圖畫形成的文字,這種文字初期往往使用連環畫的形式。有的是圖畫和文字合一,圖畫就是文字;有的是圖畫和文字分開,圖畫上面再加圖形文字,相互說明。”在周先生看來,圖畫文字或許是一種沒有成熟的文字。
此外,唐蘭先生在《古文字學導論》中,也提到過,“漢字的起源是圖畫的主張,即以原始圖畫為基礎的象形符號,它是當時先民們需要生存、交際和發展的情況下,逐漸演變和推進的……當我們的祖先用原始工具在樹枝、陶片上刻下歷史性的一筆時,這便是原始圖畫最初的一筆,也是古漢字最初的足跡。”
郭沫若先生也認為“字為初,本為畫”,圖畫的產生比文字早很多。人類在完成由圖畫到文字的演變過程中,經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階段——圖畫文字階段。
二、圖畫文字的特點
(一)圖繪性與圖像不穩定性
“圖畫文字”并不是一個個單獨的孤立的圖形,而是一組組復雜的敘述性的圖形。但圖畫文字中的圖形是由特定的個人根據某一具體情況而作的,并且,人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喜愛和習慣,對最初創造出來的“圖畫文字”加以改動,所以會導致其圖像的不穩定性與多義性。
(二)信息量大
“圖畫文字”包含的信息量明顯大于其他表現手段。圖畫符號以其整體的優勢——象形、象意,奠定了漢字起源的基礎。
(三)不合語序或省略
原始圖畫文字的語序與我們想要表達的語序往往都是不一致的。而且,其由于省略的原因,使得表達更趨晦澀性。
(四)字詞缺少嚴格的對應關系
原始圖畫文字并不像我們如今的文字一樣,講究字詞之間嚴格的對應關系。往往一幅圖可以表達一大段話的意思。
三、“圖畫文字”的物盡其用原則
(一)從經濟性角度看
“經濟性原則”,即“省力原則”,是指用盡可能少的投入來獲得最大的效果。就“圖畫文字”而言,意味著一幅簡單的圖畫,往往可以表達豐富的含義,而且在不同場合,或許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
“圖畫文字”往往表達篇章、章節較長的內容。比如原始社會時期傈僳族門板上的圖畫文字,以直線與圓圈這些簡易的圖形,就表達了豐富的含義。
(二)從“文字畫”角度看
在一種文字體系產生之初,文字與語言單位的關系并不是一一對應的,其記錄語言的功能也不是完善的。沈兼士先生曾經提出過“文字畫”的概念,旨在說明原始漢字的面貌。在文字萌芽時期,人們用于記事或傳遞信息的往往是單個或一組圖形。這些圖形與文字有著某些相似之處,但它們還不能用于準確地記錄語言。所以,人們習慣于把這些原始圖畫文字稱為“文字畫”。例如:
王曰兔 ,田其執。(《甲骨文合集》6528)
上述卜辭的意思是商王命令用“以鷹捕兔”的方式來田獵,然后問“田”這個人是否能捕獲獵物。以我們如今的語序來看,往往習慣于說“鷹兔”,而不是“兔鷹”。從這一個層面來看,“文字畫”(鷹逐兔)與我們如今的用語習慣還是有區別的。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原始社會,人們往往習慣于以一種方便、簡化的圖繪形式 ,即“文字畫”的樣式來表示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
(三)從“假借”角度看
麗江納西族經典《古事記》中有一段原始文字。其中這個圖形符號,在納西古文字中,最初的意思是“解開”,后來由于在納西語中表示“解開”義的詞與表示“白”義的詞同音,后來人們習慣于假借它來表示“白”的意思。
從現代漢語的角度來說,這種某種程度上也屬于“同音假借”的范疇。而這一種假借,也增加了人們用字的方便,省得再重新造字,使得原始圖畫文字更好地達到了物盡其用的目的。
四、結語
原始圖畫文字是先民們在原始時期為方便記事而創造的一種文字。這種文字可以說是早期文字發展的雛形,是一種帶有明顯圖畫痕跡的原始文字符號。縱然其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但其對文字發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其對物盡其用規則的應用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伊斯特林,左少興.文字的產生和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胡厚宣.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周有光.比較文字學初探[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
[4]唐蘭.古文字學導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6]王元鹿.比較文字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7]沈兼士.國語問題之歷史的研究[A].沈兼士學術論文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8.
[8]劉丹青.論語言庫藏的物盡其用原則[J].中國語文,2014(5):38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