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嵐
摘要:本文通過梳理漢字拼音化爭論的觀點,回顧拼音化運動的歷史以及分析成功推行拼音化國家的現狀來探討漢字拼音化的可行性。
關鍵詞:漢字;拼音化運動;可行性
漢字作為一種意音文字,承載了漢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但由于其字形復雜、不依賴形態變化等特點,在學習與使用中有較多不便。因此部分學者提倡制定一套拼音化文字代替漢字,即推行漢字拼音化。
一、漢字拼音化的爭議
對于漢字拼音化,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觀點。
一種是堅決反對。部分學者認為漢字絕不能拼音化。從文化角度看,推行漢字拼音化會造成歷史、文化、科學的斷層。從語言和文字的關系看,現行漢字是適應漢語特點的書寫符號。漢語同音字多,有大量的單音節詞,漢字可以很好地起到區別意義的作用。而且對不同方言地區的交流有積極作用。如果改用拼音文字,會違背語言和文字的統一性,也會造成交流的障礙,況且表音文字也并不完美。他們認為語言學界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完善漢字體系上,而不應投入過多精力推行拼音化文字。
第二種則主張漢字拼音化。例如呂叔湘先生在《語文常談》中提到漢字推行拼音化以后簡單易學,可以起到掃盲的作用。也有部分學者分析了漢語的發展,認為漢字局限了漢語的雙音節化趨勢,會混淆語言和文字的關系,阻礙語言學的進一步研究。漢字是反映漢語的一種書寫形式,用漢字寫英語,用英語寫漢字在本質上沒有問題,使用漢字只是一種習慣。提出漢字應該以詞為基本單位來解決同音字的問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實行拼音化,對于中外交流,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也有促進作用。但同時也承認現行的拼音方案并不能很好的承擔拼音文字的作用,漢語拼音化不能一蹴而就。
第三種觀點認為漢字不能廢除,但拼音化文字也并非不可行。應該制定一套與漢字并行的拼音化文字,既保留漢字又能用拼音拼寫,利用兩者的有點,達到最佳效果。
二、拼音化運動
這里筆者主要分析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拼音化運動。
首先是國語羅馬字運動。五四時期,隨著白話文運動的成功進行,部分學者要求進一步改革漢字。代表人物有錢玄同、黎錦熙、陳獨秀等。此次運動討論了漢字拼音化的必要性,還議定了《國語羅馬字運動拼音法式》。但由于社會動蕩不安,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等原因,這次運動只出版了少量的課本教材,并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
第二次是19世界30年代開始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此次運動由共產黨人領導,以翟秋白等人為代表,擬定了“中國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還制定了方言拼音化方案,出版了一系列刊物,也應用到了實際生活中。但由于方案本身的復雜性和抗戰時期的社會環境,建國以后中蘇關系惡化等政治原因,“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并未蓬勃的發展下去。
第三次提倡拼音化的熱潮則伴隨著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在當時,漢字輸入計算機成為難題,于是一批學者呼吁漢字拼音化。但很快因為計算機技術的飛速進步,漢字編碼方案的出現尤其是五筆漢字編碼的使用,漢字輸入計算機已經不再是難題,所以這次的呼吁也并沒有對漢字的地位產生根本性的動搖。
從這三次運動我們不難看出,除了改革本身對拼音化的方案并沒有一個很好的設計之外,提倡漢字拼音化往往與特殊歷史環境相關。例如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為了改變社會積貧積弱的現狀,或是三十年代與蘇聯交好,國家建設需要普及知識,亦或者國家要適應最新科技的發展。而由于國人對漢字使用的習慣性和強烈的心理認同感,就算是在民族存亡的情況下,改革漢字的阻力也是相當大的,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往往通過技術性進步來彌補漢字的不足,而很少想對漢字本身進行改革。
三、成功推行拼音化的例子
其實,實行拼音化并不是完全不可能。成功推行拼音化的國家有很多,例如越南,朝鮮,韓國。我國也有一些少數民族使用拼音化文字。筆者這里以諺文為代表進行簡要分析。
為了改變朝鮮長期使用漢字書寫造成的說寫分離狀況,提升民眾的文化水平,世宗大王于1446年頒布了諺文作為新的書寫符號,這種符號就是一種自創的拼音文字。
諺文的推行,使韓國民眾的讀書識字率大大增加,但同時也出現一些弊端?,F在的韓國依然不能完全脫離漢字,學校設置漢語課,法律專業的學生必須懂得漢字。但我們也要承認韓國現代的社會中,漢字的使用頻率已經大大下降,對于韓國普通民眾來說,不懂漢字對個人不會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建國以后,我國也推行了法案對漢語拼音進行規范,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這些法案雖然還存在一些爭議,但是在向社會推廣的過程已經被逐漸接受。
四、總結
在筆者看來,漢字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隨著語言的變化而變化。縱觀漢語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漢語逐漸向雙音節詞演變,類詞綴現象越來越多,漢字在未來可能會逐漸演變成拼音化的文字。所以理論上,漢字拼音化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漢字拼音化的推行,除了受到語言內部各因素的互相制約,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沒有迫切改革的需要時,漢字拼音化不會迎合大多數人的心理認同,也確實沒有必要。所以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我們都應該看到語言發展的內部與外部規律,在具體的社會條件下,對漢字做出進步性的改革。
參考文獻:
[1]呂叔湘.語文常談[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2]岑運強.語言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徐時儀.百年漢語拼音化和漢字改革的探索和反思[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2(11):P90-94
[4]徐俊芳.漢字拼音化摭拾[J].集寧師專學報,2009,31(3):P38-P43.
[5]葛校琴.中國地名英譯拼音化之文化反思[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32(2):P61-P66.
[6]劉丹丹.拉丁化新文字及其運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