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揚
摘要: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新形勢下傳統文化的傳承勢在必行,也是當今教育的當務之急,中國古代文人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他們積極求索的精神和豁達的情懷為后世所敬仰,對當代大學生人格塑造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人精神;人文教育
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強大的精神文明與文化成果,它們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是民族精神的升華,它維系著民族的團結,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與感召力,一個民族命運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民族文化是否強大,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我們今天學校教育不可忽視的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文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他們勇于求索的精神為后世所敬仰,他們用自己的人生書寫著厚重而又深沉的歷史畫卷,他們表現出的高蹈的精神氣質,對當代大學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今天對當代大學生的培養應注重以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為核心的思想素質塑造,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放在首位,培養他們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通過人文教育使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的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孔子是儒家文化創始人,他所創立的學說具有深廣的文化道德內涵,他畢生堅定不懈的努力體現出儒家思想積極現世的態度,其中的主動參與與主動創造的精神追求,激勵后世一代又一代文人投身于關注國家時事命運積極進取的洪流中,為社會的發展獻出自己的力量,孔子也因之成為“萬世師表”。他發揚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勇于開創奮斗不息的精神,成為古代文人的榜樣。作為當代大學生應關注現實,以社會的發展為己任,擔負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孔子身上汲取動力,思考人生,探索未來,為民族的振興與發展獻言獻策,貢獻自己的知識和力量。
唐代詩人李白一生游移于儒道之間,他滿懷激情地投身于社會實踐,又始終不忘對大自然進行熱情謳歌,他從不隱晦地表現自己,為人處處充滿朝氣與坦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是中國古代文人中最明朗激進的詩人,他的詩歌充滿通透的亮度,思想積極向上,李白的藝術精神為宋代文人尤其是蘇軾打開了廣闊的發展道路。
蘇軾是中國古代文人中的另一位大家,他的人生實踐與人格理想歷來為世人所激賞,蘇軾具有達觀的處世情懷,劉熙載在《藝概》中評價蘇軾:“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氣、有寓識?!碧K軾縱情山水,擺脫塵世的紛擾羈絆,在理性認識維度中,將自我置于一個歷史的高度,俯視世間萬物,蕓蕓眾生。蘇軾在人生實踐上很大程度發揚的是儒家進取精神,但隨著宦海沉浮,遭遇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在此期間,他表現出了一種“超然物外 曠達樂觀”的胸懷,他全面而深層次地反思人生,由對人生價值的思考轉化為對內心自足的探尋,使他能夠在常人難耐困苦的境遇中自得其樂,成為擺脫塵世羈絆的達觀之人。蘇軾一生既不拘泥于進取,也不放任自己流于隱逸,而是儒釋道集于一身,達到人生的超越。他將有為與無為進行巧妙結合,用自己豐富的人生智慧解答諸多人生困境,他重物又不為物所役,他的人生態度為古代文人樹立了榜樣,他隨緣自適,自我調和,求得了心靈的永恒,這也是他超乎尋常的人格魅力之所在。當代大學生應學習蘇軾的精神,培養自己達觀的人生態度,在積極進取的同時積累深厚的知識底蘊,以文化底蘊為依托,使精神世界得到升華。學生們在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需要面對種種磨難和坎坷,提高自己的文化含蘊,使自我人格得到健康發展,才能迎接各種挑戰,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為蘇軾所敬仰的范仲淹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是文學家,也是政治改革家,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進亦憂,退亦憂”體現出一種偉大的胸襟與抱負,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這種厚重的情感表現了古代文人崇高的精神內蘊。
中國古代文化精神的形成經過了一個曲折而漫長的發展過程,古代文人對于自我人生價值的追求體現了文人作為社會存在主體的奮斗精神。他們的人生歷程與文化表征共同構筑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崇高與優美,使我們民族文化具有了深刻的內涵與豐富的美學意義。無論孔子抑或莊子,屈原抑或陶淵明,李白抑或曹雪芹,大學生通過古代文人的精神熏陶,使自我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并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
大學應重視人文學科的教育教學,將人文教育滲透與科學教育相結合,找到培養現代化大學生全面提高文化修養的正確之路,切實加強新形勢下大學生素質教育,以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岱年.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
[2]龐樸,劉澤華主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M].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3]魯力.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取向及其道德教育價值研究[J].學術論壇,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