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雯戈
摘要:本文借助亞里士多德悲劇理論中的“悲劇人物的性格”和“過失說”、“卡塔西斯說”對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奧賽羅》進行分析,探討《奧賽羅》內在的悲劇性。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悲劇;奧賽羅;莎士比亞
《詩學》是亞里士多德一部重要的文藝理論著作,該書詳細的闡釋了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其中提出的許多觀點都對后來的劇作家創作戲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莎士比亞一直是西方甚至世界經典的中心,其悲劇在一定程度上滲透著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悲劇理論,本文借助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奧賽羅》來進行分析。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是對行動的摹仿,行動又是某些人物表現的,“這些人物必然在‘性格和‘思想兩個方面都具有某些特點”。悲劇人物的性格特點概括來說,一是必須善良,二是必須合適,三是必須與一般人相似,四是性格必須一致,即使有矛盾也要合乎必然律和可然律。
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賽羅是作為一個英雄人物出場的,雖然身為摩爾人,但奧賽羅在戰場上英勇無畏、所向披靡,最終戰功顯赫,得到了公爵和國家的承認。奧賽羅品質高尚,沒有嫉妒心,不會猜疑別人干卑鄙的勾當,正像他自己不會干這種事一樣。因此奧賽羅在與苔絲狄蒙娜談情說愛時,還常常請卡西奧幫忙,并無任何顧慮。這樣的奧賽羅應該可以說算得上一個好人了。他的性格也與自己的身份、氣質、教養、性別、年齡十分貼合,就這位勇敢的摩爾人而言,這種天真坦率對人毫不猜疑根本不是缺點,而是一種光彩。
奧賽羅的旗官伊阿古,由于嫉妒奧賽羅提拔了卡西奧任副將而未關注自己,從而心生怨恨,想方設法制造假象令奧賽羅誤以為卡西奧與苔絲狄蒙娜私通,被妒恨迷失了心智的奧賽羅最終親手掐死了自己無辜的妻子。如果奧賽羅性格懦弱,那么他就算心里懷疑,也不敢殺害苔絲狄蒙娜,可他偏偏是個武將,英勇血性,“我有一天感到懷疑,就要把它立刻解決。要是我會讓這種捕風捉影的猜測支配我的心靈”。如果奧賽羅是個聰明的人,他在聽了伊阿古的話之后就會自己去加以求證,而不是一味聽信,最后成了被伊阿古擺弄的木偶,倒顯得愚昧可笑。如果奧賽羅真的如他所言充滿自信,那么就會相信苔絲狄蒙娜對他的愛以及卡西奧的忠誠,而對伊阿古的讒言無動于衷,而最終的結果顯示,“也許因為我生得黑丑,缺少紳士們溫柔風雅的談吐;也許因為我年紀老了點兒——雖然還不算頂老——所以她才會背叛我”,他對自己并不是那么自信,他對自己妻子的信任度還不如一個旗官。這種性格的人似乎顯得有些過于頭腦簡單,因為沒有那么多的花花心腸,因而更容易受到有心之人的蒙蔽。盡管他是個英雄,但他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他也是個會猜疑會嫉妒的人,“當我感到懷疑的時候,我就要把它證實;果然有了確實的證據,我就一了百了,讓愛情和嫉妒同時毀滅。”事實證明,他也和普通人一樣。
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僅是把一些表現人物性格的話以及巧妙的言詞和思想串聯起來,這樣并不能產生悲劇的效果。“性格”是人物行動的決定因素,但它是“潛在的”,不是現實的,只有通過行動才能表現出來。所以,莎士比亞如果只是在整部戲劇中通過奧賽羅的言語和思想來體現他的性格,這樣的悲劇則是失敗的,奧賽羅之前的話語多次被之后所言推翻可以證明,行動才是最好的證明。奧賽羅在聽信了伊阿古的挑唆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的行動是,他非但沒有恢復凱西奧的職位,還在他以為苔絲狄蒙娜將自己給她的手帕轉送給卡西奧后,故意讓苔絲狄蒙娜拿出手帕,進行試探。這些行動附帶上了他“多疑”的性格特征。這種“多疑”似乎與他之前所展現的對人毫不懷疑的性格有些矛盾,但其實是合乎規律的,他以前毫不懷疑只是單純的不愿意去多想,一旦他的信任遭受到背叛,就仿佛一直以來的信仰崩塌,此時的奧賽羅就會變得十分的極端。并且奧賽羅本人的性情較為嚴肅,這樣的人往往不大懂得變通。
悲劇沖突的本質是好人犯了錯誤,這就是“過失說”。亞里士多德規定:悲劇人物是好人,但不是完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所以犯了錯誤。前面的觀點已經闡明,奧賽羅性格上有一些缺陷,但他的性格、品質是善良的,他對國家忠誠、對妻子的情感真摯。他的過錯在于聽信了小人伊阿古的讒言而害死了自己的妻子,在最開始的時候,奧賽羅絕對是毫不動搖地相信自己妻子的清白的,然而耐不住伊阿古所設的陷阱太過卑劣,他勾起了奧賽羅心中的陰暗面,他不再是從前那個對朋友、妻子毫不猜忌的真誠坦率的男子,對妻子的占有欲以及一直潛藏在心中的對于種族的自卑感,使得奧賽羅失去理性的控制,連一個辯解的機會都不給就殺死了苔絲狄蒙娜,這個曾為了他付出一切、深深愛著他的女人。奧賽羅盡管在戰場上英勇無敵,是個英雄,但在為人上卻缺乏“賢明的判斷和敏銳的智慧”,這就不能不使觀眾產生憐憫之情。悲劇主人公的“過失”,導致了劇情的突轉和發現,是悲劇作品的重要環節。
亞里士多德在悲劇定義的最后提出,悲劇通過人物動作“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感情得到陶冶”,這就是“卡塔西斯說”。亞里士多德將“使某種過分強烈的情緒因宣泄而達到平靜”稱為悲劇快感。
我們都知道奧賽羅是受了伊阿古的挑唆才會鑄下大錯,如果沒有伊阿古這個壞人,或許奧賽羅和苔絲狄蒙娜可以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而作為讀者的我們也會不自覺在心中加以比照自己是否犯過類似的錯誤,并出于對結局的恐慌我們會時刻告誡自己絕不能犯這樣的錯誤。另外,除了作為外因的伊阿古,我們還能明顯看出奧賽羅內心的自卑也是將他引上錯路的根本,當他自認為妻子背叛他后他得出的唯一理由就是由于他的種族,他不時用“老黑羊”、“丑惡的黑鬼”來進行自嘲,這說明了他內心深處對于自己身份的不安全感。盡管許多人為他歌功頌德,但他仍時刻體會到自己被這個社會所拒絕和排擠。這是人性的弱點,同時也是被周圍環境影響的結果,人活在世上,很難說不被環境影響,我想奧賽羅的困擾應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些相似點拉近了我們和奧賽羅的距離,我們為他的天真而擔憂、為他的喪失理智而揪心、為他的痛苦而難過,以至于看到最后都不忍心接受這樣的結局,這過于殘忍的結局。
對于奧賽羅本人來說,他性格上的弱點,又或者說是他不適應現實的弱點,讓他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他的內心在混亂不堪的情況下犯了錯誤,這時候再來責備自己的愚昧可笑卻已經什么都無法挽回了。他曾經的輝煌,他的偉大,一切都變成了徒然,一瞬間他就由一個人人敬仰的大英雄變作了不查真相冤死愛妻的人渣,令人不禁陷入深思和悵惘之中,這種沉痛大概就是《奧賽羅》帶給我們的悲劇感吧,與亞里士多德所言十分貼合。
注釋:
①本文所引用的《奧賽羅》臺詞,均出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楊磊.論《詩學》的性格論——以奧賽羅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
[3]沈雅潔.英雄的悲劇——淺析悲劇凈化論在《奧賽羅》中的體現[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0).
[4]馬敏.亞里士多德的悲劇“過失說”及其意義[J].群文天地,1996(6).
[5]亞里士多德.詩學[M].陳中梅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