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國工程
——港珠澳大橋(成就篇)

它被英國《衛報》評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它被國內外媒體贊譽為“超級工程”;它是繼丹麥瑞典厄勒海峽通道、日本東京灣跨海通道、韓國釜山巨濟跨海通道、美國切薩皮克灣跨海大橋之后國際跨海工程建設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它創造了無數工程奇跡,承載了中國幾代工程人的智慧與夢想,它就是令世界矚目的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位于中國南海珠江出??诹尕暄蠛S?,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跨海交通工程。大橋全長55公里,由人工島、橋梁和隧道組成,于2009年底正式開工,建成后將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擁有世界最長、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橋建成后,將縮短香港與珠江口西岸陸路交通時間,形成1小時經濟圈。珠海到葵沖貨柜碼頭的距離從目前的約200公里縮短為約65公里,珠海到香港國際機場的距離從目前的超過200公里縮短為約40公里,將對珠江西岸旅游業、產業轉移、物流等多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更提出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為三地未來合作勾勒出更全面、統一的發展方向,更可以成為內地經濟發展的引擎。
港珠澳大橋是我國繼青藏鐵路、三峽工程的又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建設中面臨著諸多“超級難度”,創造了無數“零的突破”,可謂我國交通行業發展的“集大成者”。
港珠澳大橋橫跨全世界最繁忙的伶仃洋航道,是全球重要的貿易航線,處于全國密集度最高的港口群,日均船舶流量達4000艘次,年運送旅客超過2000萬人,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2億噸。要盡可能減少對通航的影響,同時保證施工的質量、安全和進度,是港珠澳大橋工程面臨的重要難題。
復雜的海況,多變的水文和氣象條件是又一個“先天難關”。與此同時,大橋施工更面臨著香港機場限高、橫跨中華白海豚保護區、海水腐蝕等客觀環境制約因素,對工程施工的安全、環保、工期、質量、多方協調等提出了高要求,給工程帶來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難題。
港珠澳大橋打破了國內的“慣例”,提出了“120年”設計使用壽命的要求。為了這一“標準”,大橋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制造,從工程管理到質量控制都進行了突破。作為世界最長的跨海鋼橋,僅主體工程的主梁鋼板用量就達42萬噸,更可抗16級強臺風、8級強地震。
為了保障工程的“耐久性”,一系列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應運而生,在多個領域填補了我國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空白,諸多施工工藝及標準均達國際領先水平,“港珠澳大橋標準”正在成為走向世界的“中國標準”。

2010年,“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與示范”正式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由交通運輸部組織實施,研究參與單位包括21家企事業單位、8所高等院校,形成了以企業為龍頭,產學研結合,覆蓋橋、島、隧工程全產業鏈的“智囊團”,科研隊伍人數超過500人,共設5大課題、19個子課題、73項課題研究。
研究形成了一批重大技術攻關成果,共獲國內專利授權53項,編制標準、指南30項,獲得軟件著作權11項,出版專著18部,發表科技論文235篇。研究成果大范圍應用于項目實踐,解決了工程推進中的重點難題。
在120年設計使用壽命的要求下,工程建設具有突破性,而工程管理理念也必隨之作出突破。港珠澳大橋項目開創性地提出了四大理念:全壽命周期規劃,需求引導設計;大型化、標準化、工廠化、裝配化;立足自主創新,整合全球優勢資源;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涵蓋設計、施工、生態環保等多個領域,可謂交通行業的一次跨時代飛躍。
在“需求引導設計”的理念指導下,港珠澳大橋創造性地提出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四化理念,將橋梁生產變成工業生產,有效保障橋梁構件的質量與壽命,更帶動了我國鋼結構制造行業的產業升級。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體現在工程中的管理、設計等各層面,如創新性地提出HSE(健康、安全、生態)一體化管理理念,在橋墩布設中充分考慮防洪納潮因素,在橋塔、人工島外觀設計中巧妙融合自然環境。
“全壽命周期規劃”理念,不僅充分考慮建設期,更充分考慮運營管理、維護保養需求,保障整個工程120年全壽命周期內,結構功能滿足使用要求且成本最低,具有可持續發展價值及高度前瞻性,貫徹落實 “建造世界級跨海通道,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成為地標性建筑”的建設目標。


七載寒暑,春華秋實。在中央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三方政府科學管理,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建設披荊斬棘,已于2016年9月27日實現橋梁工程的貫通。
2010年10月,港珠澳大橋的控制性工程——島隧工程正式開工,曾創造1年完成10節沉管安裝的“中國速度”。2016年12月26日,大橋海底隧道所需的33節巨型沉管預制完成;2017年3月7日,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最后一節沉管安裝成功,已建隧道總長達到5652米,距最終合龍僅差12米。
港珠澳大橋彰顯了“中國制造”的實力,它是廣大勞動者智慧的結晶,是國家團結發展的見證,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展現。
港珠澳大橋——真正的大國工程。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供稿)





1.橋塔為海豚造型的江海直達船航道橋
2.鋼箱梁吊裝
3.隧道沉管管節預制
4.重達3000噸的江海直達船橋塔吊裝
5.采用鋼圓筒 “快速成島”方案建成的西人工島
6.港珠澳大橋“海事處”為工程保駕護航
7.港珠澳大橋橋面鋪裝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8.港珠澳大橋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