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連貴
我的工匠之路
■苗連貴


那一年,我被招進一家被稱為“螺絲殼”的工廠。螺絲殼工廠小,但生旦凈末丑,車鉗刨銑鉆,一樣不少,唱主角的則是冷作工。冷作工一把大錘打天下。
螺絲殼工廠整天都回蕩在鋼鐵撞擊的巨響里,工棚內倘若同時有幾把大錘發威,“咚咣”之聲疊錯,巨大的沖擊波能將耳膜擊穿。一場鋼鐵“交響樂”聽下來,人人都成了聾子,說話藉手勢比劃。我至今兩耳失聰,大約就是那時留下的暗疾。
雖然如此,大錘是冷作工必練的看家本領,舍此不成其為冷作工。
打大錘講究姿勢,師傅們打錘的樣子好看:一腿在前,一腿在后,大錘從身后甩起,過頂,空中略停,猝然落下,像一套完整的體操。特別是他們以通身之力舉起十八磅的“霸王錘”時,兩眼鼓突,兩臂的青筋“噗噗”直跳,真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態勢——驚天動地一聲響,將一顆杯口粗的鉚釘鉚死,嘴里噓一口氣,神色間露出“舍我其誰”的霸氣。
將一指厚的鋼板彎折——師傅們叫做“槽”(這里用作動詞,由槽鋼、木槽等引申而來),“槽”成帶圓弧的瓦,沒有機器,全憑大錘冷敲硬打。大錘不能直接打在鋼板上,否則會致鋼板坑洼,須用槽錘導引。槽錘形似一柄斧頭,但沒有鋒刃,斧口是禿的。掌錘師傅蹲在地上,用槽錘在鋼板上導引,擊錘者持大錘打在槽錘頭上,從而使鋼板受力彎曲。通常是由兩人各持一把八磅大錘,輪番對打,你起我落,錘頭上下翻飛,打得性起,都赤膊上陣,誰先力盡誰認輸。我常與小魏對壘。小魏有一付好身板,胸脯鼓實,腹肌凸凹有致,錘打得好,但我不一定輸與他,我的韌性好。我們常一氣打數百錘,中間不歇氣,“咚咣”之聲此起彼伏,直到掌錘師傅喊腰疼,宣布停戰。我非常享受這種打錘方式,勞作中的競技,累并快活著。
冷作工除了打“冷錘”,還打“熱錘”。“熱錘”是指將一塊燒紅的圓鐵板打成鍋形,作為壇體、罐體設備兩頭的封閉部分,師傅們叫“打凸子”。所用的錘是木榔頭,形似腰鼓,兩頭呈半球形,柄長6尺。
“打凸子”是冷作工最具震撼力的活,特別在夏日。我曾在一篇回憶文章里寫過:每當“打凸子”,工棚下那個直徑達兩米的地爐生起火,噴出烈焰,使人感到整個大地都在燃燒。放在爐上燒的是一塊同樣大小的圓鐵板。在鼓風機的吼叫聲中,鐵板由黑變紅,紅透了,吊車將之吊到作模子用的大鋼圈上,由兩人用大鐵鉗緊緊箝住,七八條漢子迅即揮舞起木榔頭,頂著咬破皮的熱輻射狠命地砸。頓時,長錘飛舞,風呼雷吼,空中畫出無數個交錯的圓。鐵不冷,錘不停。一場錘砸下來,個個臉炙得像烤熟的醬鴨。我第一次上陣感覺火舌在臉上舐,灼痛,眉毛幾乎都燒沒了。一個上午下來,灰藍色的工作服上,一條條,一片片,全是白花花的鹽霜,干了濕,濕了干,成了護身的甲。
螺絲殼工廠的人,不仰視官位,看重的是技術,技術是衡量人尊卑榮辱的尺碼,技術好,被人高看一眼;技術孬,讓人瞧不起。因此,我們那時的青工不畏苦,越苦越煉人,下苦功學技術蔚成風氣。
后來,我因故改學了鉗工。如果說,冷作是大錘對金屬的生猛打造,鉗工則是以小錘小敲小打、精雕細刻。但我對大錘仍舊情難舍,三年了,它的一招一式已融入我的體魄,掄大錘就像練武者的工夫,一旦練了,就舍不得荒棄。因此,遇有機會,我便與小魏大戰三百合,出一身臭汗,遍體通泰。就這樣,我小錘、大錘雙修,螺絲殼里作道場,在“咚咣”聲中,走向通往工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