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博
摘要 如今,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飛快發展,文化的全球化進程也在快速提升,中國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硬實力”做支撐,更需要經久的文化“軟實力”做保障。文化傳播有多種媒介及方式,其中出版是重要的傳播渠道之一,它兼具著傳播文化及傳承文明的歷史使命與責任。它在維護我國文化主權、增強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中國文化自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出版“走出去”的核心問題在于融合,只有切實深入做到“意識融合”“內容融合”“資源融合”和“媒介融合”,我們的出版物才能真正走出國門,走入讀者。
關鍵詞 融合;出版;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363(2017)03—0011—01
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在國際舞臺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一個國家要在世界民族之林長久立于不敗之地,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硬實力”做支撐,更需要經久的文化“軟實力”做保障。黨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文化傳播有多種媒介及方式,其中出版是重要的傳播渠道之一,它兼具著傳播文化及傳承文明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早在2003年,我國提出出版“走出去”的重大戰略,旨在輸出文化產業,進而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經過近些年的實踐探索,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和突破,出版貿易的大門正向世界逐步敞開。但同時也應看到,中國出版的貿易逆差依舊十分嚴重,文化產業的輸出及國際影響亟待提升。因此,加快中國出版“走出去”的步伐已迫在眉睫;如何更有效地推進中國出版“走出去”,已成為擺在政府和出版業面前的重大課題。
1中國出版“走出去”意義深遠
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華文化走出去需要邁出更大步伐。出版物在國際上的輸出與合作,是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重要支撐,也是提升國際地位的有力保障。
1)抵制國際文化霸權主義,維護我國文化主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外特別是西方文化悄然無息地進入中國的土壤,我們在吸納優秀文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沖擊。長此以往,我國的文化主權將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極大挑戰。中國出版“走出去”,很大程度上對于抵制國際文化霸權起到關鍵的作用,是維護我國文化主權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只有文化的傳播跟進經濟的發展步伐,才能在國際社會真正站穩腳跟,擁有并捍衛中國話語權。
2)加大中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及影響力,增強在國際社會上的話語權。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日趨完善,其中使得更多的人對中國感興趣,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在這樣的大好國際形勢下,中國出版通過“走出去”,力爭向國際社會輸出更多的優秀作品,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中國的歷史,理解中國的體制,進而認同中國的文化。
3)促進中國文化自信,早日實現中國夢。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是一個充滿自信的民族。其中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歸根結底都應來源于具有5000多年文明傳承史的文化自信。中華文明有著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如今,我們團結一致,大力弘揚中華的優秀文明,并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就是要發揚我們的文化自信的一種有效途徑。通過出版“走出去”這一重要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為實現中國夢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融合出版是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必經之路
萬物發展皆內因起決定性作用。中國出版“走出去”的核心問題在于融合,只有切實深入做到“意識融合~‘內容融合”“資源融合”和“媒介融合”,我們的出版物才能真正走出國門,走進海外民眾的心里,中國文化才能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彌久傳承。
2.1意識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形色各異的思潮相互接觸,不僅使文化交融,更造成了各國文化的沖突,特別是意識形態上的碰撞與沖突。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會無形產生壁壘效應。如果只是簡單地將本國文化強加給其他國家,則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甚至還可能引起負面效應。從近些年中國輸出的出版物來看,很大一部分是將帶有中國特色及意識形態的產物直接強加給國外讀者,作為客體來講,并沒有在意識層面產生關注的興趣點,即便有興趣也很難與之形成共鳴,這種輸出其效果可想而知。筆者認為,真正的文化交流在于主觀意識的相互滲透,在相互劇烈碰撞后的吸收和交融。中國出版要真正“走出去”,走到國外受眾者的心里,必須在選題方面做好文章,在源頭上把好關,將中國的意識形態與國外接軌,我們才有機會打入國際市場。
2.2內容融合
無論海內外讀者,對于出版物的第一訴求都是內容。內容是賦予出版物的靈魂,也是決定其是否存活的命脈。因此,要真正打動國外讀者,就必須在內容上下功夫,全力打造既包含中國元素又同時適合異地口味的出版產品。
1)尋求適合海外讀者的話題。以中國中國元素為主題的外文圖書,是否能得到海外受眾的接受和認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關注點是否與圖書主題相契合。一直以來,對外出版工作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就是如何改變一貫的單向輸出方式,把握海外受眾群體所熱切關注的話題,適合他們的閱讀方式和思維習慣,這一點至關重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之所以在發行后能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就是因為這本書的主題滿足了國外讀者渴望了解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需求。
2)講好中國故事。講故事,是國際間文化傳播的最自然而有效的方式。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展和社會繁榮昌盛的故事。當然,故事是否講好,關鍵的問題在于聽眾是否愛聽,是否聽得明白、聽得過癮。在講故事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緊緊圍繞以內容為中心,將感染力和可讀性放在首位,用真實的情感打動讀者;同時,在選題的題材方面應多下工夫,盡力讓讀者感同身受,從而產生心理上的共鳴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讀懂中國。
2.3出版方式融合
中國出版經歷了產品“走出去”、版權“走出去”、資本“走出去”的3個階段,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正進入“走出去”的新階段。近年來,國內出版社逐漸開始通過增設海外銷售網點、與國外出版機構合作出版,設立分社,或直接兼并收購海外出版社的方式實現“走出去”。目前,我國已有400余家分支機構及銷售網點在境外成功運營,例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繼2014年成功收購澳大利亞視覺出版集團后,2016年又成功收購英國ACC出版集團,開啟國際化戰略發展。中國出版業“走出去”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全球化的選題、編輯、設計、出版、印刷、物流終端、讀者反饋的整體產業鏈,這將是基于大數據時代的出版新業態。
2.4媒體融合
當今社會,媒體融合已經成為發展的關鍵詞和頻發詞。加快出版“走出去”,實現出版企業的跨越式發展,同樣離不開媒體融合。媒體融合,除了受眾廣泛的電子書及數據庫,更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打造融合出版物、游戲出版物等新鮮媒介。同時,有效利用一切社交媒體,對于熱點問題和熱門事件進行廣泛宣傳也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這樣就可以先將產品形象植入讀者心中,為出版物“走出去”鋪好路。當今,中國在移動互聯網、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3D打印、VR虛擬現實等新媒體技術方面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甚至可以同歐美等發達國家相媲美,如果在此基礎上能有效借助融合媒體的力量,將閱讀體驗打造成融娛樂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就會使得中國出版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少走彎路,更暢通地打入國際主流文化市場。
融合發展的時代,賦予了出版“走出去”新的命題。我們應緊緊跟上時代發展的脈搏,將融合思想貫徹始終,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出版對外發展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