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宇宏++肖衛華++張碧勝++張曉梅


摘要 玉米是德宏州重要的糧飼兼用作物,隨著玉米育種、栽培技術的發展和田間管理水平的提高,玉米種植的密度和最佳行距也隨之發生變化。進行了5種不同行距處理對夏玉米產量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隨行距增加,玉米產量有下降趨勢,不同行距間產量存在顯著差異,行距50 cm、株距35 cm產量最高,達8 382.0 kg/hm2,較行距75 cm、株距23 cm對照增產17.9%,增產效果明顯。
關鍵詞 玉米;行距;產量;云南德宏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003-02
Effect of Different Row Spacing on Maize Yield in Dehong Prefecture
GOU Yu-hong XIAO Wei-hua ZHANG Bi-sheng ZHANG Xiao-mei
(Deho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Yunnan Province,Mangshi Yunnan 678400)
Abstract Maize is an important kind of crop for food and feed in Dehong prefec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field management level,its planting density and optimal row spacing had changed. Effect of five different row spacing on maize yield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ize yield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ow spacing.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row spacing.Row spacing 50 cm had the highest yield(8 382.0 kg/hm2),it increased by 17.9% compared with CK(row spacing 75 cm),yield increasing was obvious.
Key words maize;row spacing;yield;Dehong Yunnan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位于東經97°31′~98°43′、北緯23°50′~25°20′之間,屬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降雨量1 400~1 700 mm,年平均氣溫18.4~20.0 ℃,年日照時數2 281~2 453 h,年積溫6 400~7 300 ℃。全州耕地面積25.33萬hm2,其中,砂性土18.07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71.3%,土壤容重多在1.2~1.4 g/cm3之間,土壤質地疏松,土壤pH值為5.8~6.2,土壤有 機質含量多為2%~3%,陽離子交換量2.66 cmol/kg,全氮含量為0.10%~0.15%,土壤肥力屬中等水平,保肥性強。玉米是德宏州重要的糧飼兼用作物,常年種植面積3萬hm2左右[1],對德宏州糧食安全有重要意義。隨著玉米育種、栽培技術的發展和田間管理水平的提高,玉米的株型、種植密度和最佳行距也隨之發生變化。關于玉米種植行距國內外同行在不同時期已做過很多研究,不同品種、不同密度,玉米種植的最佳行距也不盡相同[2-4]。21世紀初以來,德宏州玉米種植品種發生較大變化,由高稈、大穗、平展型轉變為半緊湊、緊湊型,玉米種植的最佳行距也隨之發生變化。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5年設在德宏州芒市勐戛鎮小橋村進行,土壤質地疏松,土壤pH值為6.2,土壤有機質含量多為2%~3%,全氮為0.10%~0.15%,土壤肥力屬中等水平,保肥性強。
1.2 試驗材料
供試玉米品種為云瑞8號,成株整齊,株型半緊湊,在云南省生育期125 d左右,平均株高280 cm,穗位高108 cm,穗長17 cm,穗粗5.0 cm,穗行數14~16行,行粒數35粒,千粒重309.4 g,出籽率84%,籽粒黃色,中間型。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各處理具體設計見表1。3次重復,隨機區組設計,密度5.7萬株/hm2,四周設保護行,行長1 m。正常節令播種,管理同大田。達到生理成熟即籽粒出現黑層時收獲。
1.4 數據統計分析
每行兩端各2株不計產,每小區的2個邊行不計產,按標準含水量(14%)折算小區產量及單位面積產量。所有數據統計分析用Excel和SPSS22軟件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行距變化對玉米穗部性狀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行距變化對穗部性狀影響不一,不同行距對玉米穗行數、行粒數、穗粗、禿尖和千粒重的影響較大,而玉米的穗長則受行距和株距的影響較小。本試驗結果與前人研究結果不盡相同,而前人對行距變化對穗部性狀影響的試驗結果也不盡相同。張勝愛等[5]研究表明,不同行距和株距對玉米穗粒數的影響較大,而玉米的千粒重則受行距和株距的影響較小,但株距25 cm和28 cm的千粒重較高。段宏凱等[2]研究表明,不同行距配置中穗重、穗行數、穗粗以及穗粒重差異顯著。代旭峰等[3]研究表明,行距配置對穗部性狀沒有顯著影響。因為不同地區、氣候、試驗玉米品種和試驗管理水平等很多因素都可能對試驗結果產生影響。
2.2 行距變化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隨行距增加,玉米產量有下降趨勢,5個處理中,處理A1、A2產量高于CK,處理A1產量最高,達8 382.0 kg/hm2,處理A2產量次之,為7 506.0 kg/hm2,分別較CK增產1 270.5、394.5 kg/hm2,增幅分別為17.9%、5.5%,增產效果較好;處理A3、A4產量低于CK,處理A4產量最低,為6 514.5 kg/hm2,處理A3產量為6 920.5 kg/hm2,分別較CK減產597.0、191.0 kg/hm2,減幅分別為8.4%、2.7%。這與余 利等[4]研究結果相一致。但與張勝愛[5]等研究結果不完全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地區、氣候、試驗密度和所用試驗品種不同。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在植株垂直線周圍以0~20 cm為半徑、深30~40 cm的圓柱狀土層內。根系干重的85%~90%分布于距植株20 cm、深40 cm的柱狀土壤內[6]。隨著行距增加、株距減小,玉米根系相互交叉,有效生長空間減少,植株間相互遮光增加,葉片郁閉,導致玉米產量降低。
從表4可以看出,行距縮小產量增加,不同行距間產量存在顯著差異。處理A1與其他行距均達到顯著水平;處理A2、CK未達到顯著水平;處理A3、CK未達到顯著水平;處理A3、A4未達到顯著水平。玉米葉片分布需要一定的空間,包括橫向空間和縱向空間。行距50 cm、株距35 cm時植株有效生長空間合理,隨著行距增加,株距減小,植株葉片的縱向生長空間減小,葉片分布郁閉。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行距對產量有顯著影響,行距50 cm、株距35 cm時云瑞8號田間冠層結構更加合理,產量最高。隨行距增加玉米產量有下降趨勢,這與他人研究結果一致[7-8]。代旭峰等[3]研究行距配置對產量有顯著影響,行距配置為90 cm時產量最高,與本試驗結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地區、氣候、試驗密度和所用試驗品種不同。
隨著玉米育種的不斷發展,玉米株型由披散型轉為半緊湊、緊湊型,根系水平分布更加集中[9-10],田間冠層結構更加合理,玉米群體內部通風、透光率提高,對玉米單產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前人對株行距已做過很多研究,但玉米品種不斷出新,有必要繼續研究。
玉米根系干物重的85%主要分布在植株垂直線周圍以0~20 cm為半徑、深30~40 cm的圓柱狀土層內,隨著行距增加株距減小,玉米根系相互交錯。李宗新等[11]研究表明,緊湊中穗型品種較平展大穗型品種更能適應隨著種植密度遞增導致的水平方向空間受限制的“擁擠”,宜適當減小株距進行密植。
玉米正常生長需要一定空間,包括橫向空間與縱向空間。合理的空間結構有利于玉米葉片分布均勻,群體內透光通風好。當行距過大,株距過小、玉米有效生長空間減少,行間漏光率增加,封行晚,行間雜草滋生,與玉米爭肥、爭水。同行植株間過密,葉片郁閉,相互遮光增加,導致玉米產量降低,馬韞韜等[12]研究發現,株距小的植株葉片方向對植株方位平面的偏離大,其第9~13片葉分散程度與寬株距處理對應葉片差異顯著,但沒有發現上層葉片有明顯轉向行間的趨勢;緊湊、半緊湊株型玉米品種在行距50 cm時由于株間距離增加,植株間有充分的生長空間,且較為合理,玉米葉片分布均勻,有利于形成高產。
4 參考文獻
[1] 黃必華.大力發展青貯玉米促進德宏畜牧業發展[C]//第十屆全國玉米栽培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246-248.
[2] 段宏凱,李衛東,王錦慧,等.密度與行距對玉米‘協玉3號穗部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5(24):78-85.
[3] 代旭峰,王國強,劉志齋,等.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對玉米光合及產量的影響[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15-21.
[4] 余利,劉正,王波,等.行距和行向對不同密度玉米群體田間小氣候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8):938-942.
[5] 張勝愛,郝秀釵,王志輝,等.夏玉米行距與株距交互作用對產量及產量構成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3(21):51-56.
[6] 朱獻玳,陳學留,劉益同,等.玉米根系的生長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J].萊陽農學院學報,1991(1):15-19.
[7] 姜興芳,陶洪斌,鄭志芳,等.株行距配置對玉米根系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3(2):116-121.
[8] 李猛,陳現平,張建,等.不同密度與行距配置對緊湊型玉米產量效應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9(8):132-136.
[9] 宋日,吳春勝,馬麗艷,等.松嫩平原不同株型玉米品種根系分布特征比較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3(11):1911-1913.
[10] 宋日,吳春勝,馬麗艷,等.松嫩平原平展型和緊湊型玉米品種根系分布特征[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2(4):241-243.
[11] 李宗新,陳源泉,王慶成,等.高產栽培條件下種植密度對不同類型玉米品種根系時空分布動態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2(7):1286-1294.
[12] 馬韞韜,郭焱,李保國.應用三維數字化儀對玉米植株葉片方位分布的研究[J].作物學報,2006(6):79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