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頂
實施棚戶區改造是解決貧困群眾住房問題、完善國家住房保障體系的重要渠道,不僅能改善中低收入群體的居住環境,降低城市定居生活成本,同時可促進城市均衡發展,加速帶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
安達市城市建設歷史較長,遺留危舊平房較多,特別是經歷了大慶油田會戰,當時大部分干打壘房屋仍保留至今,棚戶區連片量大,老百姓期盼棚改的呼聲愈加強烈。從2009年開始,安達市開始了大面積棚戶區改造,截至2014年末,近1.5萬戶居民遷入新居,但城區內仍有2萬戶居民生活在棚戶區。
為讓所有群眾共享發展成果,近年來,安達市全面加大棚改力度,借精準扶貧契機、施建購并舉之策,走出了一條棚戶區改造創新之路。2015年以來,全市共投入25億元,改造棚戶區1.2萬戶,占全市棚戶區總量的一半以上,預計3年內全市棚戶區將全部改造完畢。
一、務實創新,精準施策,在謀劃上突出精細長遠
安達市在棚改工作中以一個“新”字,充分體現了執政者的政治勇氣和工作能力。一是創新改造模式。將扶貧救災、棚戶區改造和城市建設有機結合,按照“政府主導,群眾受益,非商業化運作,非盈利安置”原則,謀劃扶貧救災保障性安居工程,創造了政府唱主角、開發商“打工干活”的改造新模式。二是刷新改造速度。由書記、市長任棚改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人大主任任前線總指揮,成立征收、建設、融資等10個工作推進小組,建立每日聯系會、每日生產調度會制度,做到解決問題不過夜。一期項目從2015年8月起謀劃,一個月完成前期手續,9月份開工,僅用半年有效建設期,四大區塊113棟樓房全部主體封頂。三是更新改造思維。為群眾謀利益,只要不違規、不違策,就全力推進、大膽突破。通過爭取政策資金,全面完善棚改配套設施,打造優美的居住環境。在騰退土地利用上,因地施策、精打細算,例如,對不適合居住的火車站周邊區域,依托鐵路專用線優勢,規劃引進大物流園區項目,以地生財,解決政策貸款償還問題;不適合建項目的地塊全部改建綠地、廣場,提升城市品味。
二、信貸撬動,政策拉動,在投入上突出多措并舉
堅持打好融投資組合拳,通過資金保障讓“政府主導”有抓手、有底氣。一是引入政策貸款。搶抓國家政策機遇,2015年棚改一期項目爭取國開行信貸資金9.13億元,由于項目進展順利,得到省財政廳、國開行的充分肯定,又為二期項目追加信貸資金10億元。同時,農發行棚改專項貸款也將陸續下撥到位。二是爭取專項資金。注重發揮政策杠桿作用,在2015年爭取上級政策資金1.23億元的基礎上,2016年再接再厲,又爭取專項資金4億元,有效緩解了地方財政壓力。三是強化地方財政投入和社會資本注入。在市財政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創新投入機制,與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合作,以股權投入方式,引入農發行3.54億元項目資本金,以財政投入的“四兩”,巧撥了市場資本的“千斤”,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情法兼執,剛柔并濟,在征收上突出以人為本
在群眾中找思路、找辦法是安達棚改征收工作的基本原則。一是率先模擬征收。摸索出“98%通過率”的模擬征收辦法,對區塊居民進行調查摸底,征收前先簽訂意向性協議,群眾同意率達到98%,才全面實施征收。模擬征收有效預測了實際征收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提升了工作效率。二是群眾動員群眾。在專業征收人員和社區干部帶動下,打造一支強有力的群眾征收隊伍。在小北屯區塊征收中,有6戶“滯留戶”以補償標準低為由不同意征收,在工作人員勸說無效后,通過左鄰右舍最接地氣的溝通,使其放棄了不合理訴求,僅7天就完成整個區塊800戶的征收工作。三是依法剛性征收。由司法部門提前介入,與涉建部門共同對私搭亂建、搶建等行為進行查處。征收中,讓媒體、紀委、法院和群眾代表全程參與,確保征收工作公正公開。對堅持無理訴求的滯留戶,依法依規處理。征收工作從2015年8月全面啟動以來,保持“零上訪”記錄。
四、建購并舉,多元選擇,在安置上突出普惠于民
結合“去庫存”要求,實施“建購并舉”多元安置模式,在讓利于民的同時,兼顧了房地產市場發展。一是建房建精品。堅持廉價不廉質,在風格、戶型、面積等方面設計上,主動征求群眾意見,統籌兼顧,優中選優。在工程質量上,由政府嚴把關口,專業工程監理、群眾監理與紀檢干部同時進駐現場。無論是選擇施工單位還是建筑材料,都做到了嚴格程序、嚴格標準。二是購房搭平臺。在全省率先辟建了棚改安置超市,群眾通過集中搖號,按順序挑選房源,實現選房的自主性、公平性。在存量房作價上,執行“成本價+稅金”的統一標準,做到價格公開、標準公開,讓開發商服氣,讓老百姓滿意。三是解扣去庫存。把消化全市近萬套存量房作為工作重點,將全市符合條件的存量房源納入超市,供回遷群眾自由選擇,在滿足群眾對住房不同需求的同時,解決開發企業資金回籠慢、欠稅欠資的問題,實現解困、解扣、解套。
通過棚戶區改造,安達市城市面貌和群眾居住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群眾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實現了“一舉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