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溫州市位于浙江省東南部,全境介于北緯27.03'-28.36'、東經119.37'-121.18'之間。東瀕東海,南與福建省寧德地區的福鼎、柘榮、壽寧三縣毗鄰,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市的縉云、青田、景寧三縣相連,北和東北方與臺州市的仙居、黃巖、溫嶺、玉環四縣市接壤。溫州陸域面積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梯形傾斜。綿亙有洞宮、括蒼、雁蕩諸山脈,泰順的白云尖,海拔1611米,為全市最高峰。山脈之間的溪流,大都由西向東注入東海。東部平原地區,主要有溫瑞平原、瑞平平原,其間人工河道縱橫交錯。河流較長的有甌江、飛云江、鰲江。其中甌江曾稱永寧江、永嘉江、慎江,為浙江第二大河,干流長388公里。
總人口911萬,轄三區、兩市、七縣。2015年全市水果總面積54.29萬畝,總產量23.33萬噸,總產值16.38億元,其中柑橘種植面積12.1576萬畝,占水果總面種的22.39%,產量11萬噸,占水果總產量的47%,產值4.9億元,占水果總產值30%。
注:洞宮山脈
洞宮山脈,位于浙江省南部、浙閩邊境,為武夷山余脈。從福建省進入浙江后,向東延展,呈西南--東北走向。山脈總體山勢較高,大部分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主峰在慶元縣境內的百山祖,海拔1856.7米。支脈向四周延伸,組成了洞宮山。起伏綿亙在龍泉、景寧、云和、青田及蓮都等市縣區。
1 研究果品產業化發展的背景和意義
我國是世界果樹大國,栽培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水果與干果這50余種,是世界起源最早,種類最多的原產地,堪稱“世界園林之母”、“水果之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5年以市場化為取向,改革果品流通體制,放開了市場價格民經營渠道,賦予生產都更大的經營權,使我國水果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果樹生產已成為我國種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內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種植業種,也日益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增長部分,農村經濟中生機勃勃的大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對振興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為水果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同時創造了水果種植業的良好機會。但由于種種原因,果農相繼出現了“賣果難”、“農民增產不增收”的局面,果農生產積極性不高,給果品產業發展帶來了種種阻力,使果品產業在市民經濟中未能發揮更好的效益和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反映在我市水果產業的經營發展水平因素上。
在我市水果生產與經營過程中,水果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徹底地解決,
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 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水果生產大多位于山區半山區,交通不便,缺乏機耕路和操作道。現在只有個別扶持政策,如精品園建設,有涉及水果生產,但是扶持比例太低,只有20-30%,開發票需要上交5%的稅收,實際扶持比例更低。而且精品園建設規模條件要求很高,溫州市級精品園500畝以上,省級精品園1000畝以上。生產上真正達到這個規模的果園不多,因此扶持面很窄,絕大多數水果生產企業、農戶得不到扶持。
1.2 通信設施跟不上。政府扶持互聯網+,支持農產品電商營銷,可是果園位于山區半山區,通訊設施跟不上,寬帶設施移動公司不愿意拉上去,無法開展電商營銷。如溫州楊梅電商,政府在大力推動,可是收獲甚微,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山區楊梅果園,沒有寬帶設施,沒辦法上網,沒辦法直接下單,別人也沒有辦法幫你下單,因為楊梅容易腐爛。
1.3 水果銷售形勢嚴峻。在經濟整體下滑的大背景下,水果生產也不例外,原來政府提倡的精品水果、品牌水果受到沖擊更大,精品水果、品牌水果消費價層在縮小,客戶在下降。由于水果是多年生作物,近幾年種下去水果都會陸續投產,所以水果產量近幾年還會繼續增加,但是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在下降,消費量在下降,水果價格繼續走低的趨勢,無法改變。
1.4 勞動力價格繼續走高
現在經濟形勢不好,勞動價格反而逆勢上揚。溫州農村男性勞動力工資200--260元/天,技術性人員300元/天,塑料大棚搭架工資300元/天,農村這樣高的工資,農業企業生產成本負擔較重。
1.5 規模經營走入困境
一邊是精品水果、優質水果難銷,價格走低,一邊是勞動力價格逆勢上揚,較多水果規模經營戶不堪重負,營利空間微少、保本或者虧本。再加上受氣候因素,如臺風襲擊,花期、成熟期陰雨影響,造成落花、落果、爛果、落葉等,產量沒有保證,收入不可預計,現在水果規模經營大戶更多的是虧本。
1.6 融資難融資貴
水果生產企業山地是流轉的,沒有林權證的;一些已經建成的設施如機耕路、操作道,和成齡果樹,是拿不走的;倉庫管理房是沒有產權手續的。銀行對這些資產看不上,所以水果企業很難、很少能從銀行貸款,只能從民間、從社會融資,利率明顯高于銀行,大大加重了水果生產企業的運營負擔。
1.7 倉儲管理用房建設難
水果采下來,一下子銷售不了,適當貯藏是緩解銷售難的措施之一。水果體積大,又不能堆得很高,一般只能堆60厘米高左右,空間利用率不高,有的一層放不下,要造兩層設施。可是這農業設施用地審批很難,有政策,沒有執行。
2 對策與建議
2.1 改變政策扶持導向,向中小規模投入傾斜
政府扶持政策是水果生產的燈塔,政策照到哪兒,農民就會跟到哪里。農民為了得到扶持,一般都會盲目創造條件,達到扶持政策的要求。如前段時間以及現在,政府改變過去撒胡椒面的扶持政策的缺點,提倡扶大扶強,一些工商企業就盲目跟風,想法設法達到500畝或1000畝的規模,投入500-1000多萬元,可是過了3-5年,到了投產期,發現管理跟不上,產量上不去,有的產量上去了,銷售成問題,甚至連當年的投入產出也無法平衡,更談不上收回已經投入的巨大成本,發現問題已經晚了,進退兩難,轉讓無人接手。
2.2 改善山區半山區水果生產通訊條件
其實除水果生產,其它茶葉生產、林業生產也都在山區半山區,也存在通訊設施落后的問題。應該將改善山區半山區的通訊條件,與改善交通設施一并考慮。
2.3 將更多的水果品種列入農業保險
列入農業保險的水果品種很少,而且保險公司對果樹保險是保樹不保花、不保果,對自然災害造成的落花落果、爛花爛果不保,只對樹體進行保險,但自然災害很少對樹體造成傷害,所以果農一般得不到理賠。
2.4 創新果樹融資政策
針對水果生產的實際情況,土地無證件,倉儲設施無產權手續,果樹無評估證明(既使有機構評估,按一定比例支付的評估費,果農也付不起)的情況下,應該創新水果生產融資政策,簡化手續,從重房產評估轉向重果樹資產評估轉變,參照前幾年價格,關鍵做好果樹產量、價格、產值的評估,評估費由政府負擔。
2.5 執行農業設施用地政策
省、市、縣都有農業設施用地政策,可是好多地方沒有執行或者斷斷續續,執行不到位;有的地方只對新申報的予以審批,對已經建成的不予理睬。對農業設施用地的審批,要常態化、制度化。
2.6 果樹企業也應該享受建設用地指標。目前全市沒有一家果樹企業分到過建設用地指標,對大的水果生產企業,也要給予適當建設用地指標,確保開展與其企業相適應的產業化經營活動,發揮其更大的示范帶動作用。
此外,果農應該主攻質量、打造精品。隨著交通運輸日益便捷,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因此,提高質量,創立名牌,成為提高新產品知名度,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增加果農效益的唯一途徑。
參考文獻:
[1]章近夫.樂清市仙溪鎮水果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溫州農業科技》.2003(3):7-9
[2]林顯榮,徐建國.浙南名果-甌柑史考.《中國南方果樹》.2005年第34卷1期
[3]陳堅,陳培森,吳祖敏,何新建,黃建策.溫州楊梅品種資源及其利用與發展前景.《柑桔與亞熱帶果樹信息》.2004年第20卷11期
[4]浙江省國家稅務局.《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實施辦法》.2016年5月25日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特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