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天英+謝紅玉
摘要:指出了自從環境監測市場的全面放開以來,第三方檢測機構不斷蓬勃發展,重慶監測市場于2016年放開,截至2016年底,已有7家第三方檢測機構已經開展業務,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已經成為環境監測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了重慶市第三方環境檢測市場發展的前景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其發展的對策和建議,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第三方檢測機構; 資質管理; 總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X83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8011603
1第三方環境監測市場背景
近年來,環境監測領域發生了深刻變革,自2013年,北京、廣東、江蘇、山東、安徽、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相繼放開服務性環境檢測服務市場以來,2015年2月5日,國家環保部印發了《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環發〔2015〕20號),標志著我國環境監測市場的全面放開。2016年3月16日,重慶市環保局印發了《重慶市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管理辦法》(渝環發〔2016〕6號)[1],重慶市服務性環境監測市場正式放開并獲得了蓬勃發展,至2016年12月,重慶市已有7家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通過資質認證,獲得開展服務性環境監測業務的資格并開展了環境檢測業務。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已經成為環境監測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活躍監測市場,促進監測行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使環境檢測市場更加公平、公正、和諧、穩定。
2重慶市第三方環境檢測市場發展前景及存在的問題
2.1行業發展前景
受各類污染事件的影響,環境檢測服務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2016年,全國服務性環境檢測市場規模將達到325億元[2]。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和環保要求的提高,未來5年,全國服務性環境檢測市場還將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的發展機遇顯而易見。
2.2行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重慶市已有7家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獲得開展服務性環境監測業務的資格并開展了環境檢測業務。有3~5家機構已通過資質認證,預計近期將獲得開展服務性環境監測業務的資格,還有眾多資本準備進入環境檢測。由于重慶環境監測市場的放開較晚,第三方檢測機構尚處于起步階段,與發達省市相比,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面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2.1機構整體規模偏小,監測能力不足
目前,重慶已獲得資質的7家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儀器設備價值最高800萬元,人員25人,申請監測項目130項,年營業額約500萬元。而國內大型的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年營業額約1億元,從業人員近100人,可監測項目近千項,更有第三方檢測機構已完成全國化布局,形成全國性的品牌,重慶市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與發達省市差距巨大。
2.2.2基礎配套不足
環境檢測機構主要依靠專業的技術人員和先進的儀器設備。重慶優秀的環境檢測人才缺乏,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招聘優秀的技術人員存在很大難度,培養優秀技術人才需要一定時間。另外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規模相對較小,資金不充裕,高端先進儀器設備配備不足[3]。
2.2.3服務能力不夠,市場競爭力不強
根據我國加入WTO的承諾,允許外資獨資進入中國的咨詢服務市場,沿海地區已有外資從事環境咨詢和監測業務,這些外資機構和國內優秀的檢測機構一旦進入起步較晚的重慶檢測市場,必將對重慶市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產生較大沖擊,不利于行業的發展。
2.2.4缺乏品牌優勢
目前重慶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規模普遍偏小,監測能力不足,沒有形成自己品牌。已獲得資質的7家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缺乏廣泛的知名度。品牌的缺失,使用戶在選擇時無法看重品牌,導致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間低水平競爭,檢測能力和數據質量難以提高。
3重慶市第三方檢測企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3.1強化環境監測資質管理
環境監測是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不是所有民間資本都可隨意進入的,必須對進入的民間資本設置相應的準入機制,才能保證行業的健康發展。相關管理部門要加強對民營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的監督管理。實行行政許可制度,對進入門檻的民營第三方環境檢測企業頒發許可證,并根據技術能力和檢測范圍等條件劃分等級,區別對待;實行動態管理和進出制度,定期對其管理和質量運行體系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調整檢測許可等級[4,5]。
3.2對環境監測資質實行總量控制
針對重慶環境監測放開較晚,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普遍規模小、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缺少經驗等現狀,在對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設置必要的準入機制的同時,還應對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進行總量控制,實行動態管理,培育環境監測市場,多方扶持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發展,提高其競爭力,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3.2.1實行總量控制是行業發展的需要
環境監測放開,大量民間資本的進入,在活躍監測市場,促進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隱患。
目前,重慶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整體規模偏小、基礎配套不足、監測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如果不對進入的機構設置必要的準入條件,不進行總量控制,短時間內,大量逐利的資本會蜂擁進入這一行業,擾亂行業秩序,行成惡性競爭。使真正志力于環境監測事業的機構疲于應對惡性競爭,無心、無力加大投入,擴大規模,提高能力,這不僅不利于重慶市檢測行業的發展,也不利于重慶經濟、社會綜合實力的提升。
3.2.2實行總量控制有利于培育市場
重慶環境檢測市場放開較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市場規模小,環境檢測人才缺乏,不能支撐過量的機構參與其中。實行總量控制可以避免惡性競爭,讓企業在有限的市場內提高管理和檢測質量,培養專業人才,繁榮市場,提高行業整體水平。
3.2.3實行總量控制有利于提高行業水平
企業的投入必然建立在盈利和行業前景可期的基礎上。實行總量控制可以保證企業合理的利潤用于設備投入,擴大規模,提高監測能力;實行總量控制才能讓企業和從業人員看到行業前景,繼續加大投入,留住行業優秀人才,吸引社會各方優秀人才進入這一行業,促進行業發展;改變重慶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規模偏小、配套不足、監測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的現狀。
3.2.4實行總量控制有利于構建行業品牌
市場的競爭,最終是質量和品牌的競爭。實行總量控制有利于企業專心監測能力建設,人才引進,讓企業看到,只有不斷提高自身實力,提高數據質量、提高服務質量,全力爭做行業翹楚,爭創品牌,才能在行業中處于不敗之地。實行總量控制后加大了行業進入門檻,可以將沒有實力和無心于環境檢測的企業拒之門外,可以讓短期逐利的資本無利可圖,實現優勝劣汰,有利于重慶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品牌的創建。
3.2.5實行總量控制不是否定競爭,而是提倡高水平競爭
實行總量控制后進入行業的企業不能再滿足于基本的達標要求,而要不斷投入,不斷提高,不斷的引進和培養人才,才能在動態管理,總量控制的機制下生存下來,能生存的都是經過優勝劣汰后留下來的行業佼佼者。實行總量控制后,留在市場的企業仍有十多家,不能形成壟斷,競爭依然存在。由于行業整體水平得以提高,使行業整體在一個更高的層次競爭,企業的競爭由單純的價格轉變為能力、質量、服務和品牌的競爭。
不進行實行總量控制,進入市場的企業魚目混珠,企業間只滿足于基本的達標要求,無需發展壯大也能生存,表面上競爭激烈,實際上是低水平的競爭,甚至衍生不正當競爭。因而,實行總量控制,不是壟斷市場,不是否定競爭,而是提倡高水平競爭,提高企業競爭能力,避免低水平的競爭和不正當競爭。
3.2.6實行總量控制具有現實可行性
國內外對資金和技術要求較高的行業或某些行業發展的特定時期都實行了資質管理和總量控制的管理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進了行業的良性發展。環評行業的甲級資質實行了總量控制、淘汰增補的原則,根據這些行業多年的管理經驗和行業發展,實行總量控制、淘汰增補對有效規范市場、杜絕行業亂象、促進行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江蘇省在第三方環境檢測領域實行了總量控制、淘汰增補的原則,使其環境監測市場化走在全國前列。因而,重慶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實行資質管理和總量控制有據可行,有成功經驗可依。
3.3將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納入高新企業
環境監測是技術密集型行業,環境檢測機構的兩個主要影響因素便是專業的技術人員和先進的儀器設備,是完完全全的高新技術服務業。同時,其服務的對象也多為高新產業,對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政府應將其納入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納入高新企業名錄管理,享受相關優惠政策,促進行業快速、健康發展。
3.4支持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創建高端品牌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檢測業務必將向多元化發展,重慶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必將走出本地,參與國內國際競爭。同時,近年來國際社會對中國環境問題比較苛刻,國外檢測機構已進入中國市場,并將進入重慶,經濟、社會發展中要求創建重慶高端環境檢測品牌,以此應對國際、國內競爭。
因而,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需要加強自身社會責任感,盡快提高自身實力;政府相關部門應在稅收、宣傳、投入等政策上鼓勵和大力扶持有條件的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積極向國際化、規模化和品牌化方向努力,積極創建國內、國際知名品牌,提高重慶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
4結語
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作為社會化環境檢測的一支生力軍,在今后的環境保護工作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針對重慶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在建立環境監測資質行政許可的基礎上對環境監測資質實行總量控制。同時,加大對行業的扶持力度,運用各種管理手段規范其發展方向,使其在實現自身市場價值的同時,順利承接政府部門賦予的環境監測職能,成為政府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得力助手。
參考文獻:
[1]
馬艷,廖偉,鄒孝,等.重慶市第三方環境監測結構管理辦法探討[J].科技與創新, 2016(13):41.
[2]佚名.2016~2020年中國環境監測行業市場深度調查及投融資戰略研究報告[DB/OL].中商情報網,2016.
[3]冀保程 ,尚春林.民營第三方環境檢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面臨的形勢和發展對策[C]∥中國環境學會.2016 第八屆全國河湖治理與水生態文明發展論壇論文集.南昌:中國環境學會,2016:196~197.
[4]許震,張峰,吳紅星.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發展現狀與展望[J].管理與改革, 2014,2(26):1~3.
[5]聞欣,張迪生,王合生,等.中國臺灣地區對社會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的管理與啟示[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 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