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民
摘要 介紹了阜陽市小麥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選用良種、精細整地與土壤處理、施肥、種子處理、適期播種、田間管理、葉面噴肥或植物生長調節劑、病蟲草害防治、適期收獲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種植戶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安徽阜陽
中圖分類號 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032-03
小麥是安徽省阜陽市第一大糧食作物,在糧食作物中占有主要地位,一是小麥營養價值高,用途廣泛,是當地人們的主食,又是食品加工、飼料等工業的主要原料;二是小麥是秋播作物,其豐收可起到以夏補秋的作用,使全年糧食生產取得主動;三是小麥與其他作物間套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增加單位面積全年產量和農民的總收入。
提高小麥單產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高產優質品種的選育和利用;科學播種技術(七分種三分管);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現將阜陽市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選用良種
一是選用與市場需求、生產發展相適應的品種;二是選用與栽培條件、當地氣候等相適應的半冬性品種。原則上使用抗逆性強、品質較優、豐產性好、抗(耐)病蟲能力強的品種。2016年秋種阜陽市主推品種有淮麥22、濟麥22、煙農5158、連麥2號(強筋)、泛麥5號、淮麥35、安農0711、煙農999、新麥26(強筋)、華成3366、周麥26、淮麥33、新麥21(適用中、晚茬)、未來0818等。搭配品種有荃麥725、鄭麥9023(適用晚茬、稻茬)、周麥27、渦麥9號(強筋)、魯原502、煙農5286、豫麥70-36、山農20、洛麥23、淮麥29等。
品種選擇渠道要正規,應選擇當地農業部門和種子管理部門推薦的品種。不要輕易接受外地不明來路的種子,并應嚴格核查種子包裝是否正規、合法。
2 精細整地與土壤處理
精細整地,做到深耕細耙,耕耙配套,不漏耕,耕透耙透,無明暗坷垃,耕后土地達到平、細、勻、上松下實。阜陽市普遍使用旋耕犁,以旋代耕面積大。這種耕作方式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耕作淺,一般不到15 cm,這不利于小麥根系下扎、不利于土壤蓄水納墑。要求深耕與旋耕相結合,加深耕作層(20~25 cm),即可采取1年深耕或深松整地、2~3年旋耕。土壤處理時,對地下害蟲發生較重的地塊,可用5%辛硫磷顆粒劑或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2~3 kg拌干細土20 kg于犁(旋)地前均勻撒施地面,隨犁翻入土中。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400 mL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0 mL,兌水2~3 kg,均勻噴在20~30 kg干細土上,制成毒土施用。
3 施肥
施肥原則:增施有機肥,氮磷鉀配合,基追結合,氮肥后移,根據土壤檢測的鋅、硼、錳等含量及小麥缺素癥狀,針對性地使用微量元素肥料。
施肥總量:施優質農家肥45 t/hm2、純N 225~255 kg/hm2、P2O5 90~120 kg/hm2、K2O 105~120 kg/hm2。
肥料分配:有機肥、磷鉀化肥及微肥全部作基肥,氮肥的60%~70%作底肥、30%~40%作追肥。
施肥方法:基肥可采用撒播肥后深翻或旋耕方法。追肥可用耬穿施或趁雨撒施。
4 種子處理
藥劑拌種即每50 kg小麥種子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 mL,或50%辛硫磷乳油80 mL+2%戊唑醇(立克秀)濕拌種劑100 g,或2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60 g,或15%三唑醇(羥銹寧)可濕性粉劑120 g(兼治小麥紋枯病、全蝕病等),也可單選50%甲柳·三唑酮乳油50 mL拌種。拌種時將藥劑加水3 kg稀釋,用噴霧器邊噴邊拌,拌后堆悶4 h,再攤開晾干即可播種。
5 適期播種
播種是形成壯苗的關鍵,必須適期播種。若播期過早或播期過晚,均影響形成壯苗;不同地區播期有所不同,淮北地區一般半冬性品種適宜播種期為10月10—18日。播種一般有條播和撒播2種方式。中高產田均提倡機械等行距條播。適宜播種行距是提高小麥單產的主要技術措施之一,適宜的行距有利于通風透光,對防止后期倒伏、減輕病蟲危害都非常有利。一般行距以20~23 cm為宜。
播種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確定。中低產田因地力不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地力基礎好,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適中,個體粗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一般在適播期范圍內半冬性品種播種量120~150 kg/hm2(基本苗225萬~270萬株/hm2)為宜;春性品種播種量180~210 kg/hm2(基本苗300萬~345萬株/hm2)為宜;播種量計算公式如下:
播種量(kg/hm2)=基本苗(萬株/hm2)×千粒重(g)÷發芽率(%)÷田間出苗率(%)×100
其中,田間出苗率(%)是估算值,一般整地質量、土壤墑情好或砂土地為80%~85%,整地質量、土壤墑情偏差或黏土地為70%~75%。
應做到足墑下種,要求播種時土壤適宜含水量達65%~75%,墑土不足應進行造墑,造墑澆水要盡可能均勻,以保證出苗整齊一致,切忌無墑播種或干播等雨。播深一般以3~5 cm為宜,深淺應一致。播種過深,出苗時間長,出苗率低,苗弱,次生根少,分蘗晚、少,難以形成適宜的群體結構;播種過淺,缺苗斷壟,易落干及受凍害。
6 田間管理
小麥一生的生長發育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是指從小麥出苗至起身這一段時期;中期是指從小麥起身至抽穗這一段時期;后期一般是指從小麥抽穗至成熟收獲這一段時期。
6.1 生長前期
小麥前期田間管理主要指苗期和小麥早春田間管理(出苗至起身)。小麥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采用缺苗處澆底水或浸種催芽的方法和小麥3~4葉時進行田間疏密補缺、栽苗后澆水的補苗方法。
根據麥苗的長勢長相,麥苗主要可以分為壯苗、旺苗、弱苗3種,對旺苗要控,對弱苗要促,通過控旺促弱,使麥苗都能達到壯苗標準,保證麥苗安全越冬。小麥壯苗標準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來劃分,一是從長勢長相上劃分,要求小麥個體生長健壯,葉片寬厚,葉色蔥綠。二是從葉齡上劃分(葉齡即葉片數),年前半冬性品種要求主莖葉片達到7~8葉,春性品種主莖葉片達到6~7葉。三是從分蘗個數上劃分,半冬性品種在年前能有4~5個分蘗,春性品種在年前能有3~4個分蘗。四是從整個群體上劃分,壯苗小麥在年前春性品種群體總數達到900萬~1 200萬個/hm2、半冬性品種群體總數要達到1 050萬~1 350萬個/hm2。達到以上4個標準的田塊為壯苗田塊,超過的為旺苗,達不到的則為弱苗。
6.1.1 壯苗田的管理。麥苗達到壯苗后,田管相對輕松簡單,進行常規的淺中耕與除草即可。對壯苗田塊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苗情變化是一個動態的,壯苗遇到溫度升高、肥水偏大,可能會變成旺苗,反之管理措施跟不上,壯苗可能變成弱苗。因此,最好要經常性地去田里看一看,根據苗情及時采取管理措施[1]。
6.1.2 旺苗田的管理。旺苗的特征是群體過大,苗高葉長,葉色先濃綠后黃綠。旺苗形成原因:一是播期偏早,如半冬性品種在10月10日之前播種,春性品種在10月15日之前播種,年前都有可能會形成旺苗。二是施肥量偏大,在高肥水條件下,年前麥苗生長過于快速,也容易形成旺苗。三是播種量過大,造成群體大,苗子擠,竄高徒長(假旺苗)。旺苗田塊如不采取措施,遇到凍害年份大部分都會凍死,最終導致群體不足而減產。年前旺苗田塊要及早采取措施,控制其繼續旺長。通常采用深中耕、鎮壓、疏苗等措施。深中耕要掌握一個深度,中耕深度為7~10 cm,目的是切斷部分根系,減少根系對水分與營養物質的吸收,延緩地上部分生長速度,中耕淺了一般達不到控制旺苗的效果,反而使旺苗長的更旺。立冬前后采用鎮壓措施,可在晴天午后進行。對于地力不肥,因播種偏早播量大形成的旺苗一般是假旺苗,通常分蘗少,越冬前后就逐漸衰退變成弱苗,“麥無二旺”就是指這類苗,對此應進行疏苗并適當進行鎮壓或深鋤[2]。
6.1.3 弱苗田塊的管理。弱苗多數表現為矮小,瘦弱,葉片薄而細長,葉色發黃。造成弱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一是因干旱缺水形成的弱苗,此時要及時澆水保苗;二是底肥少、地力薄而形成的弱苗,此時要及時追施氮肥,追尿素112.5~150.0 kg/hm2,并結合澆水,中耕松土;三是因晚播形成的弱苗,對這類弱苗,主要是因為積溫不足,不提倡追肥澆水,以免降低地溫,影響發苗,采取措施可淺鋤松土,增溫保墑,拔節時再追施尿素75~120 kg/hm2。
6.2 生長中期
小麥生長中期(起身—抽穗期),這一時期正處在春暖季節。春季是小麥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這個時期是小麥一生中需肥需水最多的時期,因此這個時期要搞好春季肥水調控,促使小麥穩健生長。同時春季萬物復蘇,麥田中各種病蟲草害相繼發生,所以春季的田管重點主要是追施拔節肥,合理調控群體,同時做好倒春寒的防御及病蟲草害防治工作。
6.2.1 及時鎮壓、化控防倒。對高產田塊或一部分因早播、密度過大年前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早春仍有旺長趨勢的麥田要在小麥起身至拔節期(3月初前后)及時進行鎮壓或化控。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750~900 g/hm2兌水750 kg/hm2,或用壯豐安525 mL/hm2兌水600 kg/hm2進行葉面噴施。已拔節的田塊不宜再進行鎮壓和化控[3]。
6.2.2 中耕、化除。在小麥返青至拔節期間,結合施肥、灌溉、培土等適時進行中耕,中耕深度一般為3~5 cm。對于群體偏大的旺苗,深鋤7~10 cm。中耕不僅可以有效除草,還可以提高地溫,增加次生根數量,抗旱保墑,控制群體,有利于小麥生長發育。
6.2.3 追施拔節肥。追肥時期一般掌握在基部第一節間定長、小分蘗開始死亡、分蘗高峰已過、麥苗葉色褪綠時。對于群體偏小,苗情偏弱,莖蘗數不足的可適當提早到小麥起身時期施用;群體偏大,苗情偏旺的延遲到拔節后期至孕穗期進行施肥[4]。施用量為尿素112.5~150.0 kg/hm2。遇旱時要追肥與澆水相結合,能有效促進小麥生長,增加每穗粒數和粒重,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質含量和增產。
6.3 生育后期
小麥生育后期通常指的是從小麥抽穗至成熟這一段時期。小麥生育后期營養生長基本停止,整個生長中心轉向生殖生長,重點就是穗部生長。小麥生育后期的管理目標是適當延緩小麥根、莖、葉的衰老速度,力爭莖、葉、穗不受或少受損害,保證根、莖、葉向穗部輸送養分,盡可能延長葉片光合功能期,以促使小麥穗大粒多、籽粒飽滿[5]。此期遇雨應及時排澇。小麥后期如遇陰雨天氣,要及時排澇,不能讓田地里積水。因為小麥后期植株接近干枯,根系活力大大降低,如經雨水一泡,根系迅速腐爛,使小麥青枯逼熟,粒重降低,產量下降。
7 葉面噴肥或植物生長調節劑
試驗證明,在小麥灌漿初期即5月上旬,噴施1%~2%尿素+0.2%~0.4%磷酸二氫鉀溶液,或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如噴施寶、葉面寶等,后期能延長葉片的功能期,有效預防干熱風危害,促進籽粒灌漿,對增加千粒重、提高產量有明顯作用[6]。
8 病蟲草害防治
生長前期主要抓好小麥紋枯病、麥蜘蛛、蚜蟲的田間調查防治。小麥紋枯病田間防治指標為病株率20%,可選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50 g/hm2或20%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750 g/hm2,機動噴霧器兌水225 kg/hm2,手動噴霧器兌水450 kg/hm2均勻噴霧。小麥紅蜘蛛田間防治指標為每1 m行長有蟲600頭。小麥紅蜘蛛在露水大、中午高溫或大風天氣多隱藏于麥叢下部,因此防治應選中午前或15:00后的無風天氣進行。用15%噠螨靈乳油375 mL/hm2兌水750 kg/hm2,或用20%敵敵畏200 g/hm2拌毒土750 kg/hm2撒施或15%掃螨凈乳油2 500倍液噴霧麥田。小麥苗期蚜蟲的田間防治指標為500頭/百株,且天敵單位數與蚜蟲數量比例小于1∶150時應進行噴藥防治。可選用吡蚜酮、抗蚜威、吡蟲啉或24%抗蚜·吡蟲啉、高效氯氟氰菊酯、聯苯菊酯等藥劑防治,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小麥生長中期繼續抓好小麥紋枯病、麥蜘蛛、蚜蟲的調查與防治。小麥紋枯病防治可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50 g/hm2或20%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750 g/hm2等噴霧。麥蜘蛛防治用15%噠螨靈乳油600 mL/hm2,或2.5%聯苯菊酯乳油600 mL/hm2,或1.8%阿維菌素150 mL/hm2等噴霧。蚜蟲防治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0 g/hm2或24%抗蚜·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450 g/hm2。防治方法:用機動噴霧器兌水225 kg/hm2,手動噴霧器兌水600~750 kg/hm2均勻噴霧。
小麥后期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銹病、赤霉病,蟲害主要有穗蚜、吸漿蟲、粘蟲、麥葉蜂。小麥白粉病的發生與品種、氣候、栽培等因素有密切關系。小麥孕穗期至抽穗期病葉率達20%時,要進行藥劑防治,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900 g/hm2,或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225 g/hm2,兌水750 kg/hm2噴霧防治。銹病可分為條銹病、葉銹病和稈銹病3種。葉銹病主要危害葉片、葉鞘,莖稈很少發生,孢子堆呈桔黃色至赤褐色。春季條銹病早期出現發病中心,要立即進行圍殲防治,病葉率達1%時要立即普治,葉銹病病葉率達10%時用藥防治。可選用三唑類殺菌劑,如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50 g/hm2,或20%粉銹寧乳油600 mL/hm2,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50 g/hm2,兌水750 kg/hm2噴霧,視病情發展連噴1~2次,每次間隔7 d左右[7]。
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菌源數量等因素有密切關系。赤霉病是小麥生育后期減產最為嚴重的一種病害。赤霉病如果在5月上旬發病,由于此時小麥籽粒尚未形成,赤霉病侵染后,病穗部分枯死或整個穗子將成為空穗,顆粒無收。如果在5月中旬之后發病,由于籽粒已基本形成,發病后麥粒將變小變癟,且感病麥粒中含有一種毒素,人食用后會引起頭昏、嘔吐,嚴重時會造成死亡。藥劑防治通常于小麥揚花率10%左右,陰雨天出現之前,在小麥抽穗初花期用氰烯菌酯·戊唑醇混劑(420 g/hm2)、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兌水噴霧防治為好。用機動彌霧機施藥液量225 kg/hm2,手動噴霧器噴霧藥液量450 kg/hm2。如遇持續2 d以上的陰雨、露水或大霧天氣,應在第1次施藥5 d后進行第2次噴藥,以提高防治效果。
小麥抽穗后,蚜蟲喜歡聚集于穗部危害,從而影響穗部正常的籽粒灌漿,再加上蚜蟲排出的蜜露,落在麥葉片上,嚴重影響光合作用,造成小麥減產。當田間麥蚜發生量超過防治指標(穗期800頭/百穗),且天敵單位數與蚜蟲數量比例小于1∶300時應進行噴藥防治,可選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或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0 g/hm2或24%抗蚜·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450 g/hm2噴霧。用手動噴霧器兌水600~750 kg/hm2,機動噴霧器兌水225 kg/hm2均勻噴霧。小麥吸漿蟲主要靠吸食小麥籽粒的漿液,造成小麥籽粒縮小,干癟而減產。一般發生田塊減產10%~30%,嚴重的達50%以上甚至絕收。于4月中旬小麥抽穗期,密切觀察田間吸漿蟲的發展情況,如果用手撥麥壟,一眼可以看見有5只吸漿蟲,說明吸漿蟲已經到了防治時期。一般用50%辛硫磷或用2.5%溴氰菊酯4 000倍液噴霧。小麥粘蟲與麥葉蜂主要靠食用小麥葉片危害。大發生時常將葉片全部吃光,抽出的麥穗被咬斷,如不及時防治,造成巨大災害,可以用菊酯類藥劑進行噴霧防治[8]。
麥田雜草最常見的有豬殃殃、米兒蒿、澤漆(貓耳眼)、刺刺芽、薺菜、燕麥等。防治雜草的最佳時間是在年前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此期雜草剛剛萌發,幼苗組織幼嫩,抗藥性弱,施藥時應選在晴天、風小、氣溫較高時進行。防治闊葉雜草可以選用春收(雙氟·唑草酮)、麥喜、塞隆、使它隆、苯磺隆、百草枯等;防治禾本科雜草如野燕麥、節節麥可選用驃馬。年前沒有進行化學除草的麥田,小麥返青至拔節期應及時進行化學除草,化除適期:3月中旬小麥拔節以前,日平均氣溫在5 ℃左右的晴好溫暖天氣進行。
9 適期收獲
小麥適時收獲的最佳時期是蠟熟末期;聯合收割機收獲的適宜收獲期為臘熟末期至完熟初期。
10 參考文獻
[1] 趙朝陽.小麥冬前及田間管理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21):227-229.
[2] 孫書靜.冬小麥苗期、越冬期管理技術[J].北京農業,2011(34):43-44.
[3] 李志鵬,候繼森,王軍,等.小麥春季科學管理技術要點[J].河北農業科技,2008(21):12.
[4] 陳曉慧.春季小麥的田間管理[J].農技服務,2008(2):57-59.
[5] 彭敏.綠色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6(6):66-67.
[6] 杜世州,肖揚書,喬玉強,等.淮北地區不同播期條件下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組裝[J].農學學報,2014(9):6-12.
[7] 左端榮,李安將,汪明,等.晚播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1(3):174-175.
[8] 趙君實,劉和平. 山東小麥高產栽培體系與配套技術[J].山東農業科學,1996(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