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絡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一種現象或結構,必須在擁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或在擁有眾多個體的群中才能出現或存在。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去中心化的意思,是節點決定中心,中心必須依賴節點,中心離開了節點就無法存在。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從互聯網發展的層面來看,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化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絡內容生產過程。相對于早期的互聯網(Web 1.0)時代,今天的網絡(Web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絡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絡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之后隨著更多簡單易用的去中心化網絡服務的出現,Web2.0的特點越發明顯,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適合普通網民的服務的誕生,使得為互聯網生產或貢獻內容更加簡便、更加多元化,從而提升了網民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民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化。
【云計算和大數據】
云計算顛覆了傳統的IT架構,一方面使得用戶不必再為一次性或偶發性計算任務而購買昂貴的IT基礎設施,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和IT準入門檻。另一方面云計算體現出超強的運算功能可以有效支持信息數據的運行、計算、儲存、管理等,提高數據信息安全,提高企業運營效率。
在云計算技術下,大數據時代來臨。有句話叫“三分技術,七分數據”,得數據者得天下。大數據做的是全部樣本而不是抽樣,因此它關注的是效率、相關性,不是因果關系。這是大數據時代的思維,用數據去創造價值,現在企業利用大數據最多的是做預測,并且已經初見成效。
我國的云計算領域已經顯示出一派蓬勃的生機,除了BAT三家搶灘公有云市場外,華為、網易、京東和三大電信運營也在全面布局云計算,另外一些在細分領域崛起的云計算創業企業比如青云、UCloud等平臺實力也不容小覷。云計算正在成為新一代的商業基礎架構滲透到各個傳統行業中去,是互聯網+傳統行業發展的驅動力,不僅在電商、金融、娛樂領域越來越受歡迎,教育、醫療甚至政府機構也開始擁抱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
【區塊鏈】
區塊鏈(Blockchain)目前主要應用在比特幣(P2P形式的數字貨幣)上,是在沒有中央控制點的分布式對等網絡,使用分布式集體運作的方法,可以說是利用計算機程序在全網記錄所有交易信息的“公開大賬本”。
區塊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化,鏈條里的任何一點消失也不會影響其余點的正常工作,是個去中心化、去信任的結構,所有的點根據既定的規則運行。在運營過程中所有交易都公開透明地進行,交易雙方匿名,每一筆交易都通過密碼學的方法與相鄰兩個區塊串聯,因此可以做到可追溯。去中心化、去中介信任和數據庫可靠就構成了區塊鏈技術的三大特征。
區塊鏈解決的最重要問題就是中介信用問題,雙方在互補認識又沒有中介的情況下可以完成交易,過程高度透明且數據高度安全。區塊鏈的這種特性可以應用到信用記錄系統、身份認證系統或產權認證系統中,那么我們現在常常遇到的“如何證明你媽是你媽”這樣存在性證明的難題將不復存在。分布式賬本和點對點傳輸植入銀行機構的對賬、轉賬等業務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重模式與輕模式】
重模式是指自營模式,市場推廣、技術研發、倉儲加物流配送、采購部門、售后服務全部由自己完成。這種模式的優勢是控制能力強,由于多是各個流程中的最有組合,往往可以形成一定的行業壁壘,可以在自己的可控范圍內自由發揮增量市場的拓展。但是要想實現這種模式的真正價值,企業需要投入的資金、人力、時間成本巨大,接入的環節越多,運營和管理成本越大,這是一般的中小型企業難以想象的。就算是有能力承擔起這種巨大成本的企業也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尋求每個環節上的突破,這對企業全能型人才的要求極高。
而輕模式就相當于是平臺模式,只要包含技術研發、市場推廣和招商三個部門即可。互聯網發展至今,信息的獲取已經非常便捷,因此運營成本低,適合創業團隊快速啟動平臺,如果有個好的市場營銷團隊就可以實現快速滲透市場。但是正因為進入門檻不高,平臺模式的競爭異常激烈,缺少核心競爭力是目前平臺模式的普遍問題。
目前的大趨勢是輕重模式已經紛紛開始走向融合,模式的選擇僅僅是一個企業進入市場的最初選擇,隨著O2O的發展回歸理性,我們看到太多的企業在自己選擇的模式上固步自封,茍延殘喘。比如在餐飲外賣行業,美團和餓了么的大戰并沒有鬧得兩敗俱傷,而是讓我們看到了兩股不斷創新進步的力量,它們拋棄絕對的模式束縛,把用戶體驗和用戶需求放在第一位,輕重模式的邊界變得模糊,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