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云++陳余朝
摘要 介紹陜茶1號良種繁育技術,具體包括圃地選擇與整理、母樹園培育等方面內容,并總結其實施效果,以促進陜茶1號的推廣種植。
關鍵詞 茶樹;陜茶1號;良種繁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046-01
茶葉是安康市五大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是一項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產業項目。安康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作為宮廷貢品,清代紫陽毛尖曾列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安康市是我國2個高富硒地帶之一,紫陽群體種是全國推廣良種之一,茶葉中含硒量豐富,是我國北方茶區豐產優質、抗性強的茶樹品種資源天然“基因庫”。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對健康的追求,茶葉將成為人類生活必需的主要飲品之一。其覆蓋面大,受益面廣,市場前景廣闊,已是安康綠色產業發展中最具競爭活力的項目之一。隨著安康“綠茶不傷胃、紅茶好睡眠”等研究成果的對外發布,安康富硒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茶葉作為安康的一項傳統產業,市場前景廣闊和發展潛力巨大。
安康市委、市政府做出了“追趕超越、綠色崛起”和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發展戰略,加快茶葉等產業主導的發展,是富民、富市、美化山川、符合國家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安康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中屬限制性開發地區,又是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區,茶產業兼容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各項農業產業中鏈條長、價值高、前景好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陜茶1號茶樹良種是由安康市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歷經20年,從漢濱區雙龍鎮紫陽群體茶樹中選育而成。2011年被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陜西省農業廳正式認定為省級良種,目前已在漢濱、紫陽、平利、漢陰、嵐皋、寧強、南鄭、鎮巴、商南等9個主產茶縣示范種植,是安康市唯一一個通過審定的地方優良茶樹品種。陜茶1號由于發芽早且整齊、營養成分豐富等優良性狀,深受茶農青睞。近年來,由于陜茶1號推廣面積大,需苗量成倍增長,加快良種苗木繁育就顯得十分必要。
加快陜茶1號良種繁育,對推動陜南茶產業提質增效和秦巴山區扶貧攻堅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從陜茶1號母樹的培育、苗木繁育等方面系統介紹了陜茶1號苗木繁育技術,對加快陜茶1號良種的繁育推廣,促進安康富硒茶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現總結陜茶1號良種繁育技術,以供種植戶參考。
1 繁育技術
1.1 圃地選擇與整理
選擇交通方便、土質疏松肥沃微酸性紅黃壤土、排灌設施齊備的地塊。犁翻土壤、耙平打碎,清除草根、樹根、雜物等。最好選擇旱平地或水田,土壤pH值4.5~6.5,不宜選擇過于肥沃、地勢低洼和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塊。選好地塊后,深耕30 cm,壟畦寬120 cm,上層5 cm細土,用多菌靈7.5 kg/hm2撒施,并與土壤拌勻進行消毒處理。按畦寬1 m、畦溝寬50 cm、深10~15 cm東西向開溝,四周開好排水溝,整平后澆透水,上面鋪上黑色塑料薄膜[2]。
1.2 母樹園培育
陜茶1號母樹園系2010年采用無性系繁育苗建立的良種示范園,選擇其中地勢平坦、交通方便,靠近水源,且長勢旺盛、無病蟲害的陜茶1號無性系茶園作母本園,剪取插穗的母本園不能采茶,留梢培養插穗。為保證穗條質量,留春梢作夏插穗,留夏秋梢作秋冬插穗。春茶前或春茶后及時重修剪,施尿素450 kg/hm2。為使插穗健壯和增加木質化,剪插穗前13 d左右打頂,8月上旬枝條半木質化(棕紅色)扦插[1]。
1.3 插穗選取與剪取
選當年生無病蟲、木質或半木質化、腋芽飽滿、黃綠帶紫變硬枝條。剪時由上而下,從硬的一節開始,每穗3 cm,以1個節間帶一正常葉為一穗,帶1片完全葉、1個飽滿腋芽,葉片枝條無損傷。剪刀要鋒利,上下剪口平滑,與葉長勢平行,如一節不足3 cm,可去掉下一葉用2節1穗。
1.4 扦插
一年四季均可扦插,春季采用大棚扦插育苗,夏季采用大田扦插育苗,冬季采用連棟溫棚扦插育苗。本項目采用夏季扦插育苗,8月上旬開始扦插育苗,此時扦床土壤溫度適宜,生根快,苗木長勢好,且有利于安全越冬。扦插時用拇指與食指夾住腋芽葉柄成65°角穿過薄膜斜插入土中,葉柄腋芽露出土面為度,行距9~10 cm,株距以葉片不重疊為宜,扦穗210萬~240萬株/hm2為宜。扦插結束后及時搭建遮陽網拱棚,用50%的遮陽網進行遮蔭處理。
1.5 田間管理
一是適時澆水。扦插后30 d內每天灑水1次,30 d后每2 d灑水1次。插后25 d左右開始發新根。勤淋水,細遮蔭,保持土壤持水量在60%~70%之間,并根據天氣情況合理控制水分,天旱時早晨或傍晚灑水1次,如遇陰雨要做好排水防澇,過濕不發根或爛根。二是及時除草,除草要除小、除少、除了[3]。苗木扦插初期要用手拔除床面的雜草,摘除插穗上長出的花蕾,小心松土防傷根,后期逐步減少遮蔭。三是巧施肥,第2年4月后施肥2~3次,以復合肥和尿素搭配施(下轉第48頁)
(上接第46頁)
用,要少量勤施,也可用0.5%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施。苗高10 cm至出圃前2個月,增大施肥量。
1.6 加強有害生物綠色防控
按照“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加強小綠葉蟬、茶蚜、茶尺蠖等害蟲的防控。近年來,茶網蝽在安康部分茶區蔓延危害,給茶葉生產帶來了一定的威脅。茶云紋葉枯病和茶煤病等也時有發生。采取農業防治措施,在合理密植的基礎上,加強土壤、肥、水管理,增強樹勢等以提高茶樹的抗性;并利用天敵昆蟲、昆蟲致病菌、農用抗生素及其他生防制劑等控制茶樹病蟲危害。如茶小綠葉蟬的天敵有蜘蛛、螳螂,茶小卷葉蛾卵期的天敵有赤眼蜂;采用蘇云金桿菌(Bt)制劑防治茶毛蟲、刺蛾、尺蠖等鱗翅目害蟲的幼蟲,用白僵菌防治茶小卷葉蛾、茶毛蟲、尺蠖等,用多抗霉素、井岡霉素等對茶煤病、茶云紋葉枯病直接加以控制和防治。對于蟲體大、行動遲緩、易于發現、容易捕捉或聚集性害蟲,可采用人工捕殺的辦法,如齡前茶毛蟲、茶尺蠖、茶蓑蛾等;利用害蟲的趨性,進行燈光誘殺、色板誘殺、食物誘殺或性激素誘殺。也可在病蟲發生初期,及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而且對茶樹和天敵安全的農藥品種,同時遵循交替輪換復配用藥原則,并改進噴藥技術和方法提高噴藥效果。出圃前清除病葉,噴施滅菌劑、殺蟲劑,防止病蟲害擴散。
1.7 出圃前準備
出圃前1個月揭棚煉苗、剪頂,有噴灌條件的地方第2年5月后即可揭去遮陽網,7月后不再施肥,非干旱條件下不再灑水,通過大幅度減少水肥供應達到煉苗效果,出圃前淋透水。控制苗高,7月后苗高超過25 cm以上,應剪去頂梢,促進分枝[4]。
2 實施效果
陜茶1號良種繁育系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資金項目,2014年開始實施,良種繁育圃選擇在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排灌設施齊全的漢濱區晏壩鎮田壩社區,育苗地塊為水田和旱平地,分別采用大田育苗、大棚育苗和連棟溫棚育苗。在漢濱區晏壩鎮田壩社區、雙龍鎮新華村新建陜茶1號良種繁育圃1.7 hm2,年產陜茶1號良種茶苗150萬株/hm2。3年累計產茶苗780萬株,扦插平均成活率達到98.14%,一年生苗高平均達到36.8 cm,平均苗莖粗3.15 mm。平均側根數3.9條。輻射帶動周邊建成陜茶1號良種繁育圃33.3 hm2。通過采用夏季黑色地膜覆蓋扦插、拱棚遮陽網遮蔭,有效提高了扦插茶苗的成活率,而且苗高苗壯。
項目實施3年來,每年出圃合格茶苗逾5 000萬株,除滿足陜西省茶區栽培推廣外,還被引種到湖北、河南、山東、浙江、安徽等省示范推廣,累計推廣面積逾2 000 hm2。同時從陜茶1號苗木繁育工作中總結出的夏季地膜扦插、遮陽網拱棚遮蔭育苗技術,苗木成活率達到98.14%,較普通育苗成活率提高11.14%,且生長健壯。
3 參考文獻
[1] 李小立.良種茶苗繁育技術[J].農技服務,2015(12):91.
[2] 張明俊,何斌,李光華,等.油茶良種工廠化繁育技術優化[J].中國熱帶農業,2016(3):73-75.
[3] 黃飛毅,范鐵芳.良種茶苗繁育技術[J].湖南農業,2014(3):18-19.
[4] 彭邵鋒,陸佳,陳永忠,等.油菜品種資源現狀與良種篩選技術[J].經濟林研究,2012(4):17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