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中躍
摘要 主要介紹水稻、棉花、油菜、小麥氮、磷、鉀三大元素缺少時的癥狀表現,并提出應對措施,以促進水稻、棉花、油菜、小麥的科學種植。
關鍵詞 農作物;缺素表現;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2.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059-02
農作物生長需要從土壤中吸取養分,但是土壤中的有效養分往往不能滿足作物高產的需求,必須通過施肥才能滿足農作物對養分的需求。要使肥料發揮最大肥效,必須做到看土、看肥、看天施肥。及時了解農作物和土壤養分豐缺情況,科學施肥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農作物產量。近幾年,由于勞動力年齡老化現象嚴重,農田管理粗放,農業投入少,長年連作免耕,“靠天要產”現象嚴重,導致農田養分嚴重失衡,農作物缺素癥常見,嚴重制約了農民增產增收。因此,了解主要農作物常見缺素癥狀和應對措施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有效途徑。
1 水稻
1.1 缺氮
癥狀表現:整株顏色淺,下位葉黃枯,植株矮小,分蘗少,早衰、穗小、籽粒不飽滿,氮素過多則作物徒長,貪青倒伏,延遲成熟,空秕粒增加。
應對措施:底肥輕施,重施分蘗肥(返青肥和第1次分蘗肥),穗肥少氮穩施,以防貪青倒伏,增施鉀肥促大穗。苗期缺氮時,拌土撒施尿素45~75 kg/hm2,露水干時進行[1]。拔節—孕穗期缺氮時可追施尿素75~105 kg/hm2或噴施2%尿素溶液750 kg/hm2。
1.2 缺磷
癥狀表現:植株緊束一柱香株型,生長遲緩不封行,葉片及莖為暗綠色或灰藍色,葉尖及葉緣常帶紫紅色,無光澤,水稻缺磷時未老先衰。
應對措施:磷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一般用量750 kg/hm2,結合深耕耙田施入。山崗地土壤養分流失大,水稻拔節后5~7 d內一定要補施磷肥,用量為225 kg/hm2。水稻生長后期缺磷時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用量為750 kg/hm2,以達到補磷效果。
1.3 缺鉀
癥狀表現:葉片從下位葉開始出現赤褐色焦尖和斑點,并逐漸向上位葉擴展,嚴重時整片發紅如火燒狀,植株矮小,葉色灰暗,抽穗不整齊,成穗率低,穗型小,結實率差,籽粒不飽滿。由于栽培時間節點、品種類型和土壤條件不同,癥狀有差異。第一類是返青分蘗期發生的缺鉀性赤枯病,或稱青銅病,第二類是缺鉀性褐斑病,第三類是缺鉀性胡麻葉斑病。
應對措施:遵循前重后輕的原則。施氯化鉀450 kg/hm2,其中底肥施300 kg/hm2,分蘗中期施150 kg/hm2。水稻后期缺鉀,結合苗情補施,穗期以噴施葉面肥磷酸二氫鉀溶液為主,以達到補鉀效果。
2 棉花
2.1 缺氮
癥狀表現:苗期缺氮葉片少而小,色淡黃,植株矮小,花鈴期缺氮,上部葉淡黃,下部老葉發紅,紅莖比偏高,易形成小頭苗。吐絮期缺氮,下部老葉脫落,花開上頂,吐絮提早,易早發早衰[2]。
應對措施:苗期輕施少許提苗肥,施尿素30~45 kg/hm2,結合中耕除草進行。蕾鈴期重施花鈴肥,花鈴肥要早施,拉溝深施,分2次施入,每次施尿素150 kg/hm2。后期缺氮時噴施2%尿素溶液750 kg/hm2,增加氮素養分供給。
2.2 缺磷
癥狀表現:生長前期表現為植株矮小,葉色暗綠無光澤,根系發育不良,莖桿細脆,嚴重時葉片呈紫色,生長后期缺磷時植株發育遲緩,落蕾、落鈴、成桃率低,下部老葉發紅,吐絮延遲,品質低。
應對措施:結合整地深施底肥,用量為750 kg/hm2。根據山崗地磷素流失大的特點,棉花生長中期要及時補施磷肥,用量為300 kg/hm2,結合花鈴肥施入,最好穴施。后期缺磷時以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為主。
2.3 缺鉀
癥狀表現:鉀在植株中以離子狀態存在,故缺鉀癥狀首先表現在下部老葉上,自下而上發展,從葉緣至中央,葉尖至葉基褪綠變黃,嚴重時葉片皺縮、發脆、焦枯,呈紅褐色脫落,棉花缺鉀可造成蕾鈴脫落,吐絮不暢、品質下降,甚至早衰,產量低。
應對措施:重施底肥、花鈴肥。一般施氯化鉀600 kg/hm2。底肥深施,用量為300 kg/hm2。花鈴期鉀肥分2次施入,拉溝深施,每次150 kg/hm2。后期根據棉花長勢補施磷酸二氫鉀葉面肥,用量為750 kg/hm2,采取噴霧方式,增鉀防早衰。
2.4 缺硼
癥狀表現:葉柄上出現明顯的綠色環帶,生長點生長不正常或停滯,易造成蕾齡大量脫落,嚴重時出現花瓣皺縮張不開,并且易感枯萎病、黃萎病。
應對措施:施底肥,硼砂用量為15 kg/hm2。棉花生長后期缺硼可葉面噴施2%硼砂溶液,用量為750 kg/hm2。
3 油菜
3.1 缺氮
癥狀表現:植株矮小瘦弱,分枝少,葉片小而蒼老,葉色從幼葉至老葉依次失綠,由淡綠至淡綠帶黃至最后呈淡紅帶黃。
應對措施:移栽后缺氮時,用尿素75~120 kg/hm2或人畜糞兌水7 500 kg/hm2澆施。花期至成熟期缺氮時,拌土撒施尿素45~75 kg/hm2即可,待露水干時進行[3]。也可噴施2%尿素溶液補氮。控制用量,以防貪青晚熟減產。
3.2 缺磷
癥狀表現:油菜是喜磷作物,需磷是其他作物的2倍,缺磷時,植株矮小,出葉遲,上部葉片暗綠色,基部葉片呈紫紅色或暗綠色,有時葉片邊緣出現紫色斑點或斑塊,易受凍害,分枝小,延遲開花和成熟。
應對措施: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過磷酸鈣用量為750 kg/hm2。后期缺磷時,根據苗情噴施葉面肥補磷。
3.3 缺鉀
癥狀表現:葉片的尖端和邊緣開始黃化,沿脈間失綠,有褐色斑塊或局部白色干枯,嚴重缺鉀時,葉肉組織呈明顯的灼燒狀,葉緣出現焦枯,隨之凋萎,有的莖桿表面呈現褐色條斑,病斑繼續發展,使整個植株枯萎死亡。
應對措施:施足基肥,穴施氯化鉀120~150 kg/hm2。普施蠟肥(1月上中旬),施氯化鉀45~75 kg/hm2。2月上旬巧施薹肥,穴施氯化鉀120~150 kg/hm2。基本保證油菜生育期對鉀的需求。
3.4 缺硼
癥狀表現:心葉卷曲,葉肉增厚,小部葉片的葉緣和脈間呈現紫紅色斑塊,漸變黃褐色而枯萎,生長點死亡,莖和葉柄開裂,根莖外部組織腫脹肥大,但脆弱易碎,花蕾脫落,雄蕊柱頭突出,主花序萎縮,側花序叢生,開花期延遲,花而不實[4]。
應對措施:底肥加施硼砂15 kg/hm2;開花初期葉面噴施2%硼砂水溶液,用量為750 kg/hm2。
4 小麥
4.1 缺氮
癥狀表現:植株矮小廋弱,生長緩慢,分蘗少,次生根多,葉色淡黃,下部葉片從葉尖變黃干枯,逐漸向上發展,嚴重時全葉干枯死亡,群眾稱“蠅子頭”,成熟期提前,產量低。
應對措施:苗期—返青期缺氮時,施尿素105~120 kg/hm2,拌土撒施,待露水干時進行。生育后期缺氮時用2%尿素溶液750 kg/hm2葉面噴霧。
4.2 缺磷
癥狀表現:植株矮小無光澤,葉鞘發紫,抽穗推遲。
應對措施:苗期,底肥無磷的情況下,追施磷肥750 kg/hm2在行間溝施。中期缺磷時,在孕穗揚花初期用磷酸二氫鉀溶液750 kg/hm2進行葉面噴霧,間隔7~10 d再噴1次。
4.3 缺鉀
癥狀表現:植株矮小,生長遲緩,下部老葉變黃變褐,根系發育不良,穗小品質差。
應對措施:苗期缺鉀時,施氯化鉀120~150 kg/hm2,拌土撒施,待露水干時進行。中后期缺鉀時,在孕穗揚花初期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750 kg/hm2,進行2次葉面噴霧即可。
5 參考文獻
[1] 于洋.農作物缺素癥的發生與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6(19):32.
[2] 柳永輝.農作物缺素癥的形態特征及鑒別[J].農家參謀,2007(10):10.
[3] 盧隆杰,蘇濃.簡易診斷農作物缺素癥法[J].河北農業,2003(9):18.
[4] 孫旭.農作物缺素癥的外觀診斷[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2(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