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震+陸靜蓮
摘 要 2016年《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 頒布,預示著一個網絡金融平臺投資人保護機制建立的勢在必行。在現時投資人整體素質不高的狀況下,本文借鑒中外金融業合格投資人制度建設的創意,對中國的投資人群體作出分類,設置相應的投資權限與門檻,以期改善中國投資人整體狀況。同時,在《辦法》已有條款的基礎上,對投資人的權利、維權制度建設作出擴充。平臺的轉型仍需一段時間,相應的配套制度建設還不完善。但隨著《辦法》的頒布發行,我們無疑看到了網絡金融領域的曙光,分類后投資人的整體結構會更為合理,網絡金融與社會秩序將更為穩定。
關鍵詞 投資人 網絡金融 合格投資人制度 維權
基金項目:本文是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重點項目“互聯網金融平臺投資人的風險意識與社會穩定”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10329014Z。
作者簡介:李宣震、陸靜蓮,江蘇警官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045
2016年8月24日,國家出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這是在《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后的全新突破,意味著中國網絡金融平臺的管理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本文在《辦法》的基礎上,結合中外金融業有關合格投資人制度的實踐與設計,大膽的提出中國網絡金融平臺投資人保護制度建設的構想。
本文將從四個方面來構建網絡金融平臺投資人保護制度框架,首先闡明建立投資人保護制度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為投資人分類的標準,先明確合格投資人的主要體現,繼而依據標準劃分投資人群體;第三部分為基于分類標準的投資人的權利的闡述;第四部分為投資人維權制度,提供投資人受害后的維權路徑。
此外,國內外學者對投資人與金融消費者的概念認定說法不一,本文中投資人與金融消費者將視為同一范疇。畢竟,對消費者或投資者進行保護,實質上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區別起來并沒有太多的必要。
一、建立投資人保護制度的必要性
網絡金融的現狀并不容樂觀,雖然國家正在宏觀上大力整頓,但由于網絡金融的特點,投資人群體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如互聯網環境下民主的缺失、投資人地位不平等、受保護不足等。因而,建立投資人保護的機制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保護網絡金融消費者有助于實現互聯網金融普惠化和民主化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 中提出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所有市場主體都能分享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建立投資人保護機制能惠澤中國廣大的投資人,有利于凸顯普惠金融理念和互聯網精神,服務傳統金融未提供有效供給的廣大碎片化中小微群體。對投資人實行不同的分類、保護機制,保障各類投資人的權益,則實現了互聯網金融的民主化,宣揚了自由、平等、開放的互聯網精神。
(二)網絡金融交易主體之間存在著不平等的狀態
網絡金融交易強調快速、便捷、高效,呈現跨區域、跨市場、跨行業的特征,網絡金融產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專業性。有些投資人對投資交易的基本特性都缺乏了解,更不用說涉及較為專業的刑民交叉、權益保障等問題。另外,大量的電子格式合同存在于具體交易中,無從親歷性地判斷風險,使得網絡金融投資人處于更加劣勢的地位,難以與網絡金融平臺處于平等的交易地位。
(三)現行的投資人保護存在不足,缺乏合理規定
保護不足體現在:一是相關法律法規較為缺乏。剛出臺的《辦法》、《指導意見》并未深入闡述;二是投資人的自我保護能力不足;三是監管機構和保護投資人兩者之間的平衡木難以向投資人傾斜;四是糾紛解決機制缺乏革新。
二、投資人分類的相關標準
投資人群體資質各不相同,比如投資經驗、金融知識儲備、年齡差別因素、地域環境、文化背景等,最主要的體現在對未知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應對上。為了對投資人進行更好的管理和保護,維護互聯網金融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建立適當的分類體系很有必要。《辦法》 中初步提出了投資人分類的思路,這表明國家有對投資人群體進行分類的意愿,那么具體該如何實施分級管理?一方面要結合國內外實踐探討如何定位合格投資人,另一方面要對投資人適當分類以及考慮投資人準入制度。
(一)合格投資人的主要體現
合格投資者制度始于美國,我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中引入合格投資者概念,之后陸續引入各金融行業。合格投資人一般體現在以下幾種:一是直接為法律所認可;二是適應性的條件,對產品的認知、能準確評估風險和收益情況、具有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等;三是能量化的標準,如資產、收入、投資年限、投資次數等;四是將投資人對于投資產品的認識、風險承受能力情況,通過專門的風險評估機構測評出來。
(二)不同國家和我國香港地區的分類標準
英國、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地區有著較為典型的投資人分類標準,但各自的分類標準中卻存在著相似的共性。即可以用“信息可獲得性”、“專業性”及“經濟能力” 這三個維度來衡量投資人。“信息可獲得性”能判斷投資人是否“成熟”,“專業性”考量投資人的投資經驗、專業知識和風險評估能力,“經濟能力”則是對投資個人或機構的資產的規定。
在香港與英國定性、定量判斷相結合的方法中,依據投資人、投資機構的性質來定性判斷體現的是“專業性”標準,依據投資規模、資產的定量性質來評判體現了“經濟能力”判斷標準,依據對專業能力、投資經歷、知識儲備與獲知風險的素質考量與“信息可獲得性”標準相類似。日本對投資人的劃分遵循主體構成、資金實力、專業經驗三個標準進行綜合衡量。 同時,英國“可選擇的專業客戶”理念給了部分投資人機會,有著先進之處。
(三)我國可采取標準
我國《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設置了合格投資人的最低金融資產門檻,并要求其能辨別、判斷和承擔相應投資風險。《辦法》 對出借人作出了初步限制性規定。這些規定,本質上屬于合格投資者條款。 但就具體如何分級管理,目前仍沒有詳細規定。
筆者認為,可將專業金融機構或個人認定為一類投資人;二類投資人則按照定量標準,機構、公司或個人投資者資產規模達到規定條件。但是,這兩種投資人必須同時滿足英國式的投資者定性測試要求。三類投資人為均未達到定性與定量標準,但通過投資者定性測試要求。還有第四類投資人,如65歲或以上長者、未接受教育、只具小學程度或較低學歷人士、以及財政能力較差等人士,上述三類標準他們都未滿足,《辦法》也中明確規定“參與網絡借貸的出借人,‘應當具備投資風險意識、風險識別能力、擁有非保本類金融產品投資的經歷并熟悉互聯網”,但他們有著強烈的投資意愿。那是否因此被限制準入呢?宜逐漸舍棄資格限制,最終實現開放準入。 他們可稱作第四類“待選擇投資人”,在有限的領域內從事投資。國家應積極引導、教育此類投資人,鼓勵他們初步嘗試新興的小額投資等領域。
三、投資人權利
《辦法》中表露,有關投資人權益的保護可適用《新消法》的內容,筆者在其基礎上對投資人權利作具體化闡述。
(一)安全權
安全權指個人金融信息安全權。投資人享有自身賬號密碼、信息受保護的權利,應加強對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不得篡改、違法使用其個人金融信息,未經本人授權不得向第三方提供個人金融信息。安全權也可類同于金融消費者的隱私權。美國法學家與金融界普遍認為金融隱私權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有關賬戶的信息;二是有關交易的信息;三是因保管賬戶而獲得的有關任何信息。
(二)受教育權
e租寶案中,90萬投資者中90%都是老人,他們吃虧在金融知識和投資經驗的缺乏,為非法集資的平臺所利用。因此,在多數投資人知識匱乏的嚴峻形勢下,提供給投資人群以金融知識教育的機會是急切的。同時,網絡金融的目標是普惠大眾,即使大多數原本與金融聯系甚少的新興投資人投入到網絡金融領域中,也要極力保障他們的受教育權。
(三)公平交易權
在網絡金融交易領域,要保證電子合同條文、平臺陳述內容的真實性,交易過程的公平公正,不得出現誤導、欺詐等侵害投資人合法權益的條款。 比如,平臺如果用存款銀行進行公開營銷宣傳,宣稱得到了銀行的保證,以此來誤導投資人。這就是欺詐宣傳,必須禁止,因為《指引》中明確,存管人不承擔對網貸交易本身的擔保和保證責任,委托人不得用存管銀行進行公開營銷宣傳。投資者一定要了解相似情況,防止自身權益受侵害。
(四)“冷靜期”權利
冷靜期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后,無需任何理由即可在一定期限內選擇退貨,并不需要承擔任何費用。英國規定:沒有二級轉讓市場的P2P平臺投資者可以有14天的冷靜期,冷靜期內可以撤回投資而不受到任何限制或承擔任何違約責任。 我國在《新消法》中同樣引入了類似冷靜期規則的設計, 這是對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的擴展。在網絡金融領域,同樣可適用《新消法》,引用冷靜期規則,賦予投資人后悔權。但在運用上應有一定的限度,以防惡意反悔,給平臺方帶來不便甚至損失。
四、投資人維權制度
前面部分我們討論了投資人分類與權利內容,但發生跑路事件后的投資人權益該如何維護呢?筆者將在梳理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有關機制,探索中國式的維權機制。
(一)維權現狀
P2P跑路第一案優易網案件,負責人卷款跑路,受害投資人60余人,涉案金額約2000萬元。案件近兩年后才開庭審理,截至2015年7月18終告宣判。 “e租寶”案非法集資金額762億余元,吸收115萬余人公眾資金,扣除重復投資部分后非法吸收資金共計598億余元。至案發,集資款未兌付共計380億余元。 結合案例不難發現訴訟維權的艱難現狀,維權制度的革新迫在眉睫。
(二)我國網絡金融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
1.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在我國救濟途徑有限的情況下,如果靠法院判決,成本太高;如果靠集團訴訟必須有法定依據,否則難以實現;如果靠仲裁,則花費過高;從可行性來看,應綜合采納。為了快速滿足投資人的訴求,保障其利益,建立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這也是對傳統談判、訴訟、報案、仲裁方式的補充。全新的解紛機制內可吸收國外第三方非訴調解機制、FOS制度等體制內涵,結合我國的實情,展開構造。
2.明確責任承擔及形式
未知風險給投資人造成的損失究竟由誰承擔責任?投資人、平臺、政府還是借款人?英國規定 “誰犯錯誰買單”這一原則,而《辦法》中則規定投資人與借款人應“責任自負,風險自擔”,這意味著由投資人自行承擔貸款逾期和壞賬風險。 “風險自擔”是對投資人的一種考驗,卻也是提高投資人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意識的方式。當然,如果平臺未盡自身義務規定,則應承擔相應的責任。那么,具體責任承擔應當是何種形式呢?日本金融機構如果向金融消費者作了不實的或有誤導性的陳述,要承擔違反說明義務的民事法律責任,賠償金融消費者的本金損失。對于交易中欺詐行為,我國新消法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辦法》中除了行政處罰,更是規定了刑事責任。
3.加強事前控制
英國“事前控制——事中解決——事后彌補”的糾紛解決思路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但就事中解決與事后彌補來看,在我國效果甚微。
筆者想重點談論“事前控制”的相關策略,相對事中、事后,事前的可控性更強,即將可能損害投資人的風險控制在萌芽階段。
具體措施為:一是要對風險企業排查。公安機關對轄區可能涉及非法集資的網絡金融公司進行基礎性的摸底排查;并聯合派出所深入排查本地網絡金融平臺、第三方存管機構銀行等網絡領域公司、企業存在的風險隱患。二是加強重點人員隱患排查。加強對重點投資群體存在的隱患進行深入排查,搜集苗頭性、深層性信息,落實穩控措施,全力做好先期處置和隱患化解工作。三是對媒體的必要審查。e租寶曾在央視宣傳,在如今網絡金融平臺需要備案登記的情況下,電視臺收取商業贊助費用的同時,必須對平臺的營業執照以及經營范圍進行必要審查, 避免出現“e租寶”式的誤局。四是危機預警制度。查爾斯-古德哈特提出過“48小時原則”,即對于突發性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事件或事故,金融監管者必須在48小時內將引發的風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否則,很可能產生擴散效應。 同樣在網絡金融領域,監管部門可設立一定的報告標準,要求平臺履行報告義務后,對于有問題的平臺,監管者會作出進一步調查,如果發現異常情況,就會要求平臺方作出詳細的異常情況說明及報告,主動對該平臺進行綜合調查,盡量發現潛在問題。這種制度使網絡金融投資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在早期被發現和糾正,避免情況的進一步惡化。
五、結語
中國的投資人保護制度的建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實現對投資人設置分類條件與投資門檻時,需要考慮現實的可操作性。平臺的身份轉變仍需一段時間,相應的配套制度建設還不完善。但隨著《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發行,我們無疑看到了網絡金融領域的曙光,分類后投資人的整體結構會更為合理,正如我們期望的“智慧理智”的投資人,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互聯網金融與社會秩序更為穩定。
注釋: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發布,簡稱“《辦法》”。
See Cartwright Peter. Consumer Protec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3.
資料來源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17/content_5054901.htm.2017年2月19日訪問.
強力.中國金融糾紛調解制度的實踐與發展.長安金融法學研究所(第7卷).法律出版社.2016.224.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第26第3款、第14條.
張寧.合格投資者制度比較.上海證券交易所合作研究計劃課題報告.29-31.
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第2條第31款和第34條.
吳艷梅、李敏.互聯網金融投資者準入制度的經濟分析.理論與改革.2017(1).143,147.
楊暉.論適合交易原則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的適用——以互聯網平臺金融業務為視角.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2016(第2輯).155.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答記者問.中國銀監會網站.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63095C65646F4C85902F0CC10D6F6935.html.2017年1月23日訪問.
中國銀監會2013年發布的《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指引》第二章行為準則中的內容,這是金融領域首個關于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規章。
《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第21條、第22條.
易燕、徐會志.網絡借貸法律監管比較研究.河北法學.2015(3).86.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
陳文.P2P:中國式高收益債券投資指南.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91.
檢方去年受理非法集資案9500余件 “e租寶”涉案近600億.人民網http://legal.people.com.cn/n1/2017/0301/c42510-29116155.html.2017年3月2日訪問.
易燕、徐會志.網絡借貸法律監管比較研究.河北法學.2015(3).86-87.
喬新生.媒體應謹慎選擇合作伙伴.青年記者.2016(6).109.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Beijing Supervision,Financial Markets Group Special Papers,No,sp01 27,October 2000,available at http://www.lse.uk.2017-03-01.
徐孟洲.金融監管法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584-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