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霞
摘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伊春林區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任務。本文分析了伊春林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意義,指明了伊春林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現代產業體系;意義;路徑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要求,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著力的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這是黨中央根據國際產業格局的新變化,在科學的分析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新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的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伊春是全國唯一的林業資源型城市,從2005年被國家確定為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以來,我們就積極探索林業資源型城市轉型的路徑,著力構建伊春林區現代產業體系。
1 伊春林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意義
現代產業體系以當代高新技術為依托,信息化與工業化、服務業與工業相融合,集高技術、高增長、高帶動、高附加值、高支撐為一體,具有顯著的創新性、開放性、協調性、適應性和可持續性。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在伊春林區走綠色化轉型發展道路中具有重要意義。
1.1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伊春林區抓轉型促發展的關鍵環節
縱觀林區60多年歷史變遷,伊春三次產業結構經過三個重要階段的演進,從計劃經濟時期的“一木獨大”到上世紀末的“鋼木支撐”,再到停伐后“三足鼎立”的形態演變,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2015年,三次產業占比為42.9:18.7:38.4,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但也要看到,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低于全國50.5%和全省50.7%的水平,處于落后的階段。伊春林區發展長期受結構性、資源性、體制性“三大矛盾”困擾,傳統“鋼木經濟”創造過伊春經濟的輝煌,支撐過伊春的昨天,但產業結構的不優,資源依賴的慣性,也是制約伊春轉型發展的根本癥結。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轉方式調結構是共同面臨的共性任務,更是林區經濟轉型亟待破解的難題,構建起林區現代產業體系的任務迫在眉睫。
1.2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伊春林區處理好生態保護與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
伊春的發展走過了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不考慮環境承載力,一味地索取資源的歷史,也經歷了既要金山銀山,也要保住綠水青山,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歷程,現在我們已經走進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林業經濟正在加速向生態經濟轉變。我們要明確伊春林區在國家生態大局中的戰略地位,又要明確伊春林區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通過構建起伊春林區現代產業體系,肩負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歷史重任,使伊春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真正能為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為子孫后代留下美好家園。通過構建林區現代產業體系,實現更有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未來,讓400萬公頃的浩瀚林海為林區群眾創造更多財富。
1.3 構建伊現代產業體系是伊春林區惠民生增福祉的迫切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到伊春考察調研的時候強調,林區轉型發展既要保護好生態,也要保障好民生。林區轉型發展過程中要采取措施,搞好幫扶、做好低保工作,確保林業工人平穩轉型、生產生活上有序過渡,做到轉型和民生兩不誤兩促進。讓林區人民群眾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始終是我們的不懈追求。應該說,這些年伊春林區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財政收入驟減的情況下,林區群眾生活仍然得到極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許多突出的短板要補。比如,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比還是偏低。全市城鎮化率雖然高于全國、全省水平,但城鎮化質量不高、基礎設施落后,聚集人口和產業的能力不強,城鎮功能不夠完善,公共服務水平不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林場(所)這方面尤為突出。通過構建起伊春林區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現代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讓林區人民生活的更有尊嚴,讓林區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2 伊春林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路徑選擇
要構建具有伊春特色的林區現代產業體系,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1 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對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作出新的戰略部署。黑龍江省委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寄予厚望,要求伊春要在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轉型中發揮帶頭作用。生態是伊春的“根”和“魂”。 建設生態主體功能區、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是伊春的責任所系、價值所在。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走出一條生態環境優良、綠色富市惠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子。這條路的核心就是堅持以生態為主導,向綠色要效益、向改革要紅利、向創業創新要收益,生態與經濟融合、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綠色化轉型發展之路。通過實施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嚴守生態紅線;積極培育森林碳匯,推進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提升森林生態綜合效益;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為國家、黑龍江省提供經驗;推進生態移民,合理利用資源,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等措施,毫不動搖地把生態與經濟融合作為是一項長期任務,須臾不可分開,時刻不能松懈。
2.2 要堅持綠色發展,推動伊春綠色化轉型升級
一是調整產業結構。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注重加減乘除并舉,著力構建科學完善的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實施引擎產業升級工程,森林食品北藥、森林生態旅游、礦產資源開發和冶金建材升級存量、創新增量,提升引擎產業開發引領和支撐能力。實施優勢產業提升工程,加快以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推動實木家具、木材加工、木制工藝品等產業提質增效。實施新興產業培育工程,大力發展電商、大數據、冷鏈物流、文化創意、體育休閑、養老養生、會議會展、健康醫療。加快引擎產業、傳統優勢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引擎產業、優勢產業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發展。
二是優化產業布局。完善林中產業點狀發展,林區工業林外聚集發展的總體空間布局,形成林內和林外產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重點優化三大引擎產業布局。強化森林食品北藥業線狀布局,突出紅藍黑黃+林藥+林畜六條優勢產業種養基地規模化、板塊化、集約化。加快生態森林旅游全域化布局,構建“一核三區”四大旅游集合區,形成全域旅游景區景點聯動,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突出綠色礦山和冶金建材業點狀布局,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做優存量,做大基地,實現集約循環發展。
三是做強產業載體。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鐵力、翠巒兩大園區為主體、其它產業園區為補充、園中園為支點的生產力布局,形成特色突出、各具優勢、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重點把鐵力園區建設成醫藥、食品、鉬精深加工園區,翠巒園區建設成國家級森林生態食品特色產業園區,促進產業集聚,打造伊春轉型發展增長極。
2.3 要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促進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
現代產業是開放的產業,必須堅持以開放促發展,主動的參與國際產業的分工,在全球范圍優化配置資源,培育開放型的經濟發展新優勢。抓住國家開放戰略和“龍江絲路帶”建設重大機遇,推進伊春對內對外開放,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著力打造以對俄合作為重點、境內境外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主動融入“龍江絲路帶”戰略,放大對俄合作新優勢,深化對內開放合作。堅持“出口抓加工、進口抓落地”,推動與洛古河、嘉蔭、連釜等口岸連接線建設,加快嘉蔭跨境經濟合作園區建設,組建對俄林業開發集團,形成以口岸為節點、以貿易聯動為紐帶的境內外一體化的跨境產業格局。加強與外埠全方位合作,探索建立協調互動機制,推進區域優勢互補,加強經濟協調聯動,促進互惠共贏發展。
2.4 要加快小康民生建設,著力完善現代產業體系
伊春林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終極目標是為了增強林區人民的福祉,讓林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通過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創新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消滅存量棚戶區等措施,提高城鎮化質量。要加快民生事業發展,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升醫藥衛生保障水平,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確保一個都不能少。
參考文獻:
[1]中共伊春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 加快伊春綠色化轉型發展的決定[Z].
[2]張貴海.黑龍江省國有林區企業經營方式轉換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1年04期.
[3]趙超.產業生態化與黑龍江省國有林區的可持續發展[J].林業機械與木工設備.2011年08期.
(作者單位:伊春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