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興洲
太山鎮擁有4.4萬人,5.6萬畝耕地,轄26個行政村。從1999年村級體制改革后,全國各地基層民主政治進程有序推進,以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為核心的村民自治工作得到了穩步發展,太山鎮村民民主意識、參政議政意識逐步提高,但仍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通過對全鎮26個行政村近幾年三資情況的深入調查,發現個別村依靠宗族勢力等非正常因素影響,每次村兩委換屆都會出現一批從未在基礎崗位上實踐、鍛煉過的新人,個別村委會甚至出現村組干部集體大輪換現象。他們上任后,由于價值取向不同,加之政策水平有限,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思想教育難、行為規范難等一系列問題。其中極少數村組干部在“當官發財”思想的支配下,我行我素,權力欲望膨脹,村務、財務公開不透明,遮遮掩掩;有些肆意捏造支出項目,虛開發票,鯨吞公款;有些變相占有集體資產,想著法子將集體資產置于自家名下;有些在出讓集體土地過程中,貪污、私分集體資金;有些在承包集體土地、魚塘、等資源時做手腳,撈取“油水”。甚至有個別村出現小組帳與村委帳嚴重脫節,“自立山頭”的現象,造成集體資產出現監管漏洞……諸如此類,主觀上造成了村民的憤慨,并由此導致村民群體上訪和聯名告狀事件層出不窮,制造與構建和諧社會不協調、不一致的不穩定因素,給當地鎮黨委、政府制造了不必要的麻煩,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危害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另一方面,村兩委和村民小組一般三年一屆較為短暫,村官隊伍群體相當不穩定,當地黨委、政府頗感無奈。由于極少部分村組干部在換屆選舉中被選下來,落選后心態不正,故意或借故不移交相關手續,導致繼任者無法摸清村組集體的“家底”,集體資產、資金、資源誰也說不清,人為地造成了“三資”管理的脫節,繼而滋生和演變出一些難于辯明、澄清的歷史遺留問題,客觀上導致了村組集體資產、資金、資源的流失,在群眾中造成了惡劣影響,引發了許多熱點、難點問題。
尤其是私心過重和難于監管,是造成村組干部職務犯罪的先決因素和條件。自1999年村級體制改革以來,該鎮已出現了4起村組干部貪腐案件,10人受到黨紀政紀處理。
長期形成的村組集體資產、資金、資源管理亂象,堪稱是一個積重難返的現實問題,猶如懸在鎮黨委、政府頭上的一把“利劍”,隨時都有劈將下來的危險;又似一個積蓄能量的“火山口”,一不小心就有噴發的可能。
如何如何根除這個“頑疾”?理清這團“亂麻”?鎮黨委、政府沒有選擇的余地,更沒有絲毫退路。誰都清楚,清理工作并非“小菜一碟”,其中的阻力和艱辛可想而知,必須花大力氣、下硬功夫才行。怎樣才能使“三資”管理步入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鎮黨委書記陳占軍同志這樣認為:“強化對集體資產、資金、資源的管理,實質上就是對人的管理。只有從源頭上進行控制,給手中握有一定權力的村組干部們壘起‘防火墻、念起‘緊箍咒、架起‘高壓線、‘三資管理工作才可能真正落到實處。”為此,該鎮采取邊教育、邊清理、邊整頓、邊規范的辦法,認真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是認真組織村組干部觀看警示教育影片、聽取現身說法案例、親臨監獄現場感悟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教育,引導基層干部認真算好人生的政治帳、經濟帳、親情帳、自由帳、身體賬,認清“三資”清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竭力做好現任村組干部和卸職“村官”的思想工作,嚴明政治紀律,嚴肅工作態度,從而消除了基層干部的畏難、抵觸情緒,解開了“三資”清理工作階段凸現出來的一個個思想“疙瘩”。
第二是針對村兩委換屆后村組干部新面孔大量增加的實際,鎮黨委、政府將組織所有村組干部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綜合素質培訓,依照《黨章》要求照“鏡子”,按照干部標準找差距,著力提升村組干部領導村民自治的能力、團結干事的能力、發展經濟的能力、拒腐防變的能力、構建和諧的能力,從內心深處壘起“防火墻”,真正懂得“村官”的涵義,知道怎樣才能做一名無愧于黨性、無愧于百姓、無愧于良心的稱職干部。
第三是全鎮共5個片,由此成立了由鎮領導帶隊的5個“三資”清理工作組,分別深入到全鎮26個行政村,積極發揮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村民代表的作用,花時間查閱各類資料,下功夫尋找相關證據,徹底弄清村組集體資產、資金和資源的來龍去脈,讓每一個村委會和村民小組都建立起規范、統一的村組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明細登記表,由鎮財政所統一審核認定,并將結果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
第四是針對清理出來的問題,本著“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的原則,逐一進行解決,屬于誰的問題就由誰負責,屬于誰的責任就由誰承擔,絕不姑息遷就。
第五是針對部分地方村務、財務公開流于形式的實際,鎮黨委、政府近期配套出臺了規范嚴密且便于操作的《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辦法》和《農村經濟審計辦法》等制度性文件,在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程序上做出明確規定,從運行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從嚴控制,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財、管物的長效機制,念起村務、財務規范運作的“緊箍咒”,逐步使村組干部由過去的被動接受監督變為現在的主動要求監督,切實增強了鎮黨委、政府源頭管控引發熱、難點問題的制導權和主動權,為村務管理由渾變清、財務收支由暗變明鋪平了道路。
第六是針對村組干部難于監管、難于問責的實際,鎮黨委、政府現已出臺了《村組干部管理辦法》和《村組干部問責實施細則》,把村書記、主任、副書記、副主任以及村民小組長等一并納入問責范疇,明確問責內容和方式。同時,配套出臺了可操作性較強的《村委會年度綜合考核辦法》和《村組干部績效考核辦法》,既用經濟的杠桿獎懲村委會,又用組織的手段對村組干部德、能、勤、績、廉進行綜合考核。在此基礎上,架起“高壓線”,隨時隨地對村民舉報的集體資產、資金、資源存在的“跑、冒、滴、漏”問題進行嚴肅查處,牢牢盯緊村組干部的手、嘴、腿,消除村組干部滋生腐敗的溫床和土壤。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太山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