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要:安徽省是我國小麥主產區,但這一地區并不屬于土壤肥沃區,經過相關專家研究發現,泛麥5號所具有的種植特點,最適合該地區種植。經過多年的種植實踐表明,泛麥5號是最為適合大面積高產種植的品種之一,雖然對土壤沒有嚴格的要求,但也需要具備一套高產攻關綜合配套技術。
關鍵詞:泛麥5號;種植技術;高產;配套技術
1 選種與選地
1.1 選種
麥種質量的選擇對泛麥5號高產攻關具有決定性影響,一般多選用育種家或者經過提純復壯的原種,這兩類種子質量較高。選擇好種子后,再進行機械精選和包衣。
1.2 選地
在地塊選擇上,泛麥5號對于土壤的要求并不高,但為了實現大面積高產攻關的目的,則需要選擇保水保肥能力強的肥沃土地,最好是地勢平整,便于排灌。一般所選地塊需要滿足以下幾點要求:每千克土壤有機物質含量不小于14g、速效氮含量不小于100mg、含磷量不小于25mg、含鉀量不小于120mg。
2 播種流程
2.1 播前準備
小麥播種前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施底肥、土壤處理、精細整地。底肥必須施足,經過秋作物秸稈還田處理后施底肥的標準為:有機肥2m3/畝、尿素20kg/畝、過磷酸鈣50kg/畝、氯化鉀或硫酸鉀15kg/畝、硫酸鋅1kg/畝。所謂的土壤處理即是在土壤中施撒甲基異柳磷顆粒劑,但含量需要以3%為準,施撒的量為每畝3-4千克。精細整地指的是秋作物割茬處理、犁地、耙地,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騰茬要在麥播前3~5天完成,還田的秸稈粉碎長度不能超過10cm;耕地時,25cm以上是耕地的標準,并且更深要均勻;耙地要循序“深、凈、細、實、平”的原則。另外,應該注意土壤耕層的水分持有量,需要保持在70%~80%之間,如果水分不足,則需澆灌造墑。
2.2 播種
10月中旬是安徽地區泛麥5號的最佳播種期,一般每畝出苗量應該控制在10萬~15萬株,所以播種量在5~8kg最為適宜,但如果因為自然災害推遲了播種期,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播種量。為了提高播種的質量,應該采用寬窄行的方式種植,規格為15cm×30cm,并且確保不重播、不漏播,并且行間和深度要一致,播種深度控制在3~4cm之間。另外,采用帶鎮壓裝置的播種機進行播種。
3 田間管理
3.1 冬前及越冬期管理
為了確保出苗率,播種時如果漏播要及時補種,麥田如果墑情較差,還要澆出苗水。出苗后若是發現有缺苗的情況,應該及時補栽,將密集的麥苗帶土起出,補栽到缺苗處。每次降雨或澆水后避免小麥根蘗生長受到影響,應該做好中耕保墑,將板結破除。待到12月初時,如果發現麥苗普遍生長過于旺盛,需要采取中耕斷根或鎮壓的措施使其由旺轉壯,確保小麥安全越冬。為了利于小麥安全越冬,還要根據出苗情況確定是否需要追施分蘗肥、分蘗水、越冬肥、冬灌,麥苗群體不足的每畝追施5kg尿素,并澆分蘗水。冬灌的最適宜氣溫為3~4℃左右,澆水量10m3/畝。用有機肥作為小麥的越冬肥料,一般1~2m3/畝。另外,還要做好期間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一般除草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氣溫10℃以上時進行,采用每畝75%苯磺隆干懸浮劑1.25~1.5g去除闊葉雜草;麥極20g加巨星1.25g/對水30~40kg噴霧防治禾本科雜草;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克對50kg水防治小麥紋枯病。
3.2 春季管理
麥田的春季管理主要是中耕、鎮壓與化控、追肥澆水、病蟲害綜合防治。
中耕:最好在土壤化凍后及時進行,第一次中耕不宜過深,以防傷根和寒流凍害發生,氣溫逐漸升高后再加深中耕深度,促進根系下扎,拔節前可中耕2~3次。
鎮壓與化控:一般在麥苗返青期進行,大概為2月中旬左右,主要是為了防止小麥生長過旺;另外,還要進行春季除草。
追肥澆水:春季追肥應該在3月中旬,以尿素為主,但要注意的是越冬前沒有追肥的麥田20kg/畝,越冬前追過肥的麥田15kg/畝,為了防止養分揮發,追肥深度要在10~15cm左右。至于澆水,主要根據出苗情況和土壤墑情。
防治病蟲害:春季隨著氣溫回升,小麥病蟲害發生也增多,需進行2次病蟲害綜合防治。第一次于2月中旬進行,主要是防治小麥紋枯病、根腐病、蚜蟲和紅蜘蛛,預防白粉病、條銹病,施藥可與化控化除結合進行??捎?0%氧化樂果50mg/畝加20%三唑酮100mg/畝或12.5%烯唑醇60g/畝再加1.8%阿維菌素乳油8~10ml/畝加水50kg/畝噴霧。如與化除、化控結合,則可與化除或化控藥劑對水混勻后噴霧。第二次在3月底至4月上旬進行,主要是防治白粉病、銹病、蚜蟲和紅蜘蛛。可用20%粉銹寧100ml/畝加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g/畝水50kg/畝均勻噴霧。
3.3 后期管理
3.3.1 適時澆好灌漿水
小麥生育后期如遇干旱,在4月卜旬或5月上旬選擇無風天氣進行小水澆灌,此后一般不再灌水,尤其不能澆麥黃水,以免發生倒伏,降低小麥品質。
3.3.2 葉面噴肥
在小麥抽穗至灌漿期間,用尿素1千克/畝加磷酸二氫鉀200克/畝對水50千克/畝進行葉面噴灑,間隔7天一次,連噴2~3次,以補肥防早衰、防干熱風危害,提高粒重,改善品質,葉面噴肥也可與防治病蟲害同時進行。
3.3.3 病蟲害綜合防治
小麥生育后期主要病蟲害有麥蚜、粘蟲、白粉病、赤霉病等,是多種病蟲重發、疊發、為害高峰期,應根據預測預報采取綜合防治,做到殺蟲劑、殺菌劑混合施藥,一噴多防。防治配方: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15克/畝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100克/畝再加4.5%高效氯氰菊酯30毫升/畝,加水50千克/畝噴霧防治。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間若有3天以上連陰雨天氣,應抓住下雨間隙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畝加水50千克/畝噴霧防治小麥赤霉病,如噴藥后24小時遇雨,應及時補噴。
4 適時收割
收獲時期對泛麥5號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收獲過早,粒重降低,并且籽粒品質差;收獲過晚,易倒掉穗落粒,影響產量。宜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采用聯合收割機適時收獲。若收獲期有降雨過程,應適時搶收,天晴時及時晾曬,以防止穗發芽和籽粒霉變。
(作者單位:安徽省潁上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