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君+王芙蓉+吳哲軒
1 選用優良品種
選用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種子質量符合國標。
2 進行種子處理
2.1 帶殼曬種
剝殼前將種果在土質地面上攤5~7厘米厚,勤翻動,曬種2~3天,以提高種子活力和消滅部分病菌。
2.2 粒選分級
在不影響播種的前提下,盡量推遲剝殼時間。剝殼后剔除秕瘦、破傷、霉變籽仁,用健籽播種。
2.3 藥劑拌種
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3%~0.5%或12.5%咯菌腈乳油(適樂時)按種子量的0.1%拌種防治根腐病、莖腐病,防治地下害蟲和鼠害用50%辛硫磷乳油75毫升加水1~2公斤拌種40~50公斤。
3 精細播種
3.1 適期播種
小麥產量300公斤以下地塊適播期為5月5日~15日,小麥產量300~400公斤以下地塊適播期為5月10日~20日,小麥產量400公斤以上地塊適播期為5月15日~25日。
3.2 適墑下種
結合麥田后期灌水給花生播種營造良好的底墑,以播種層土壤的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60-70%為宜,低于40%容易造成缺苗,高于80%易引起爛種、爛芽。
3.3 播種密度
每畝用種20~25kg。根據小麥行距,調整好花生株行距,一般行距30~40cm,穴距15~20cm,高肥力地塊種植10000~10500穴/畝,中肥力地塊種植10500~11000穴/畝,低肥力地塊種植11000~12000穴/畝,每穴2粒。
4 配方施肥
4.1 高產田(350kg以上)
畝施優質有機肥2000kg,尿素20kg,磷酸二銨22.5kg,氯化鉀15kg。
4.2 中產田(250-350kg)
畝施優質有機肥1000kg,尿素20kg,磷酸二銨17.5kg,氯化鉀10kg。
4.3 低產田(250kg以下)
畝施優質有機肥1000kg,尿素15kg,磷酸二銨15kg,氯化鉀7.5kg。
5 施肥技術
施肥技術可歸納為“兩追一噴四補”:“兩追”即兩次追肥,第一次在小麥收獲后及早追肥,有機肥、氮肥的1/2、磷肥、鉀肥一次性施入,第二次在幼果開始膨大期追施氮肥的1/2;“一噴”即在生育后期畝用尿素1kg加磷酸二氫鉀200g兌水50kg葉面噴施2-3次,防止早衰;“四補”即補施鈣肥、鉬肥、鐵肥和硼肥,鈣肥用磷石膏,在花生封行前畝用50公斤磷石膏淺施于結莢層,鉬肥用鉬酸銨,在苗期用濃度為0.05%的鉬酸銨溶液噴施2次,鐵肥用硫酸亞鐵,雨后或灌水后用濃度為0.2%的硫酸亞鐵溶液連噴2~3次,硼肥用硼酸,用濃度為0.1%的硼酸溶液在始花~盛花期噴施2次。
6 綜合防治病蟲害
6.1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的方針,綜合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和危害。
6.2 使用的農藥必須具備國家規定的“三證”的要求。農藥的使用要按GB8321執行,禁止使用國家禁用的高毒、高殘或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的農藥,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6.3 主要病蟲害化學防治技術
6.3.1 葉斑病。當病葉率達10%~15%時,每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g兌水30kg噴霧,防治2~3次,7~10天一次。
6.3.2 莖腐病、根腐病 。拌種見2.3藥劑拌種;花生齊苗后及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g加尿素500g和磷酸二氫鉀150g兌水30kg噴霧。
6.3.3 蠐螬。成蟲防治,在發生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畝用48%毒死蜱乳油250ml或50%辛硫磷乳油500ml拌20kg~25kg干細土撒施,并淺鋤入土,施藥后立即澆水。孵化盛期和低齡幼蟲期(7月中旬至8月初),用毒土開溝條施,或用48%毒死蜱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加水稀釋800倍液裝入去掉噴頭的手動噴霧器內對花生根部噴淋灌根,施藥后立即澆水;澆水時畝用50%辛硫磷乳油1000ml或48%毒死蜱乳油500ml隨水沖施也是一種簡便有效的防治辦法。
6.3.4 新黑地蛛蚧。于卵孵化盛期至一齡幼蟲期,每畝用50%辛硫磷乳油或5%銳勁特懸浮劑或48%毒死蜱乳油等農藥,加水稀釋800倍液用去掉噴頭的手動噴霧器內逐穴噴淋花生根部。雨前噴淋或噴淋后立即澆水。
7 化控技術
當花生植株35~40㎝時,畝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或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50~100g兌水30㎏進行噴灑,控制旺長。
8 田間管理
8.1 中耕
花生一般中耕2~3次。第一次在麥收后及早中耕滅茬;第二次在第一次中耕后10~15天進行;第三次在初花期至盛花期前進行,并結合中耕進行培土迎針。
8.2 灌溉與排水
花生播種前,如干旱可結合小麥澆水造好底墑。苗期結合追肥進行澆水。開花下針至結莢期需水量最大,遇旱及時澆水。生長中后期如雨水較多,排水不良能引起根系腐爛、莖枝枯衰、爛果,要及時疏通溝渠,排除積水。
9 控制黃曲霉素污染
黃曲霉毒素污染不僅影響花生的品質而且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控制辦法:注意防治與黃曲霉毒素污染有關的地下害蟲,如螨蟲、蠐螬等;收獲前3-5周遇旱及時適量澆水,保證后期對水分的需求;中耕培土和收獲時不要損傷莢果,減少機械損傷;適時收獲晾曬,水分控制在10%以下,及時入庫,安全儲藏、包裝。
作者簡介:李詩君(1978.7-),男,河南省延津縣城關鎮,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作者單位:河南省延津縣農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