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勇+謝正銀
摘要:隨著畜牧產業不斷發展,對草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近些年,水富縣草產業發展受到了人口增長過快、牲畜超載、災害頻發等影響,嚴重制約了地區畜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全新的歷史時期,水富縣充分認識到草產業對地區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不斷加大草產業科技技術和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充分重視發展草產業,科學利用草地資源,促進草牧生產方式轉變。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草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所助益。
關鍵詞:草產業;發展機遇;挑戰
1 草產業發展的機遇分析
1.1 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畜牧業發展對草產品的需求帶來的機遇
面對日趨嚴重的生態問題,國家制定實施了天然草地植被恢復和保護、草地生態保護和建設以及退牧還草等項目工程,這些項目的實施,為地區的草產業和畜牧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隨著草地畜牧產業的不斷發展,對牧草產品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并且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草產品市場。水富縣自然環境優異,具備生產有著高產牧草產品的良好條件,地區除了本縣的畜牧業養殖使用之外,對外市場需求十分廣闊。隨著國內外對優質牧草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將會為地區草產業發展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1.2 科學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機遇
科學技術始終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發展和進步是推動草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草地畜牧業的發展關鍵在于科學技術。地區廣大草地工作者在長期的草地生產和科學研究實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和生產經驗,積極培育全新的牧草品種,建立完善的草地病蟲害防控措施,對退化草地進行改善,為地區草地畜牧產業的發展不斷注入全新的活力,更為地區草產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 草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分析
2.1 牧草品種退化嚴重和草產品加工面臨的挑戰
牧草品種退化成為制約草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品質優良和適應性良好的牧草品種是發展高效草產業的重要保障,所以在牧草品種選育和推廣過程中還需要我們進一步作出研究。此外,在選擇了優良品種之后,還需要針對不同氣候環境、土壤條件進行品種之間的組合,將不同生長周期、不同空間分布和不同土壤條件牧草品種進行科學組合,保證能夠充分利用光照資源和熱量養分,給牧草高效利用奠定堅實基礎。草產品加工是以實現經濟效益為基本前提,現階段我國和地區草產品加工技術還比較落后。牧草加工技術包含了收獲、干燥處理、加工、貯藏和運輸等各個環節,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會對草產品質量產生深遠的影響。目前,強化對草產品加工技術的研究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們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2.2 科技儲備不足和草地建設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挑戰
云南省草業科學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對草業的研究范圍,研究內容和研究深度等方面依然存在比較大的局限性,技術儲備比較缺乏,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占全省草地面積將近一半左右的退化草地改良技術,天然草地科學合理利用技術,高產優質人工草建設規劃和種植利用技術,草產品深加工技術,新型牧草品種培育技術,毒草消除技術等和現代化草業科技的發展存在較大的差距,在未來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完善和提高。
3 發展草產業的對策分析
3.1 強化領導,明確責任
把發展草產業作為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穩定畜牧業生產、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列入鄉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在各年全市草原建設工作會議后,明確了各成員單位的工作職責,實行一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主要領導要定期親自研究、親自過問,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明確責任到人,各鄉鎮也相繼成立了草原建設領導小組,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將發展草產業工作列入各村實績考核目標,實行量化考核管理。在充分發揮各村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政府部門應該在良種、細管上狠下功夫,認真抓好人工草地各項服務工作,切實把服務送到牧民手中,努力提高草地產量,使人工種草項目真正起到提質增效作用。
3.2 健全制度,強化草原監測工作
在發展草產業過程中,總結種植經驗,大膽創新機制,積極鼓勵牧民群眾參與種草工作,為今后的牧業發展和牧民群眾增收奠定堅實基礎。為切實加強草原生態補獎工作的監管力度,縣政府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制定了《水富縣草原載畜量核定標準及辦法》、《水富縣禁牧管理辦法》、《水富縣草畜平衡管理辦法》、《水富縣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管理實施細則》、《水富縣村級草管員管理辦法》、《水富縣草原管理管理辦法》,并在全縣4鎮22個行政村(社區)聘用22名村級草原管護員,進一步明確了各級、各部門草原動態監管、禁牧管理、草畜平衡減畜計劃、畜種結構優化、后續產業培育、資金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職責,明確了廣大人民群眾執行禁牧、草畜平衡等方面的義務,確保草原“禁得住”、牲畜“減得下” 、監管“抓得實”、 資金“用得好”。根據市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工作要求,今年我縣加強了人工種草的監測與生態監測體系的建設和草原資源與生態監測的管理工作,不斷提高草原資源監測工作的技術水平,及時對當地的草原生產能力、生態環境狀況進行監測,為開展草原保護與建設的各項工作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蔣高明,吳光磊,程達,鄭延海,劉美珍,李彩虹.生態草業的特色產業體系與設計:以正藍旗為例[J].科學通報,2016(02)
作者簡介:唐正勇,男,(1974.12-),漢族,籍貫云南省水富縣,畜牧師,研究方向為草原建設。
謝正銀,男,(1972.2-),漢族,籍貫云南省,畜牧師,研究方向為動物醫學。
(作者單位:云南省昭通市水富縣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