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森


摘 要: 廣東十字路錫多金屬礦位于廣東蓮花山深斷裂帶中,斷裂構造發育,主要有北西向斷裂、北東向斷裂。通過在礦區開展地表、槽探等工作,發現了兩條錫礦化體和兩條鉛鋅礦帶,其中Ⅰ、Ⅱ號鉛鋅礦帶為該區最主要的礦脈帶,賦存于早白堊世花崗巖體外接觸帶的上侏羅統熱水洞組流紋質晶屑凝灰巖破碎帶中,屬于巖漿期后熱液裂隙充填型鉛鋅礦床。
關鍵詞: 十字路; 鉛鋅礦; 地質特征; 熱液裂隙充填
十字路錫多金屬礦位于廣東蓮花山斷裂帶南西段錫銅多金屬礦整裝勘查區雙華—平安鎮地區礦產地質調查雙華幅南部,1∶1萬大寨重點檢查區內,隸屬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八鄉山鎮,該區是通過1∶5萬礦產地質調查及1∶1萬土壤測量發現的異常。通過近兩年的地質勘查,發現區內主要礦體均產于早白堊世花崗巖體外接觸帶的上侏羅統熱水洞組流紋質晶屑凝灰巖的褐鐵礦化破碎帶中,初步認為該礦屬于巖漿期后熱液裂隙充填型鉛鋅礦床。目前發現的兩條主礦帶,礦帶在平面上控制范圍:長約200m~300m,寬約120m~140m,Pb品位:0.5%~8.5%。遠景規模達中型以上。
1. 區域地質背景
測區位于武夷成礦帶粵東段,北東向廣東蓮花山深斷裂帶中段,早白堊世龍獅寨黑云母花崗巖體與上侏羅統熱水洞組火山巖的內外接觸帶上。區域內出露地層主要有中侏羅統漳平組、上侏羅統熱水洞組、水底山組、南山村組、下白堊統官草湖組、合水組和葉塘組。區域構造以北東向蓮花山深斷裂帶占主導地位,發育一系列北東向斷裂,傾向北西,傾角45°~80°;北西向斷裂主要發育在東—北東部,傾向北東,傾角45°~70°。區內斷裂構造控礦明顯,礦帶呈北東向展布。北東向與北西向斷裂的交會處,往往是礦床的密集區。早白堊世巖漿巖出露于區域中西部及北東部,呈巖基產出,巖性為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二長花崗巖;晚侏羅世巖漿巖主要在區域東部及北西部出露,呈巖株或巖墻產出,巖性為花崗閃長斑巖、花崗閃長巖等。
2. 勘查區地質特征
測區地層為上侏羅統熱水洞組火山巖,分布在礦區東南部,呈北東向展布,以噴溢式的中酸性熔巖,火山碎屑巖為主。巖性組合由淺灰色流紋質熔結凝灰巖、流紋質晶屑凝灰巖組成。
測區位于蓮花山深斷裂帶中,斷裂構造發育,區內發育的主要斷裂構造有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斷裂主要發育于巖體中,斷裂帶中石英脈發育。區內還有北東向、北西向的小斷裂。礦脈多分布在斷裂附近,北東向斷裂與北西向斷裂的交會部位是成礦的有利部位。
巖漿巖主要為早白堊世的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分布于礦區的西部,呈巖基產出,與熱水洞組地層呈侵入接觸關系。巖體中裂隙發育,部分被后期石英脈充填。巖體內發育有輝綠巖脈、煌斑巖脈等。
3. 礦體地質特征
通過在測區開展地表、槽探等工作,發現了兩條錫礦化體(V1、V2)和兩條鉛鋅礦帶(Ⅰ、Ⅱ),其中Ⅰ、Ⅱ號礦帶為區內最主要的礦脈帶。
3.1 礦體特征
3.1.1 Sn礦化體
V1礦化體產于早白堊世花崗巖體與上侏羅統熱水洞組的外接觸帶的流紋質晶屑凝灰巖中,賦存于褐鐵礦化破碎帶中,破碎帶寬6m~8m,延伸約50m。其中礦體寬約1m,產狀:165°∠84°。巖石蝕變表現為弱硅化、褐鐵礦化強。最高品位:Sn0.28%;V2礦化體產于早白堊世花崗巖體中,賦存于褐鐵礦化破碎帶中,破碎帶寬12m,延伸約30m。礦體寬約0.8m,產狀:87°∠65°,蝕變表現為硅化、綠泥石化,最高品位:Sn 0.18%。
3.1.2 Ⅰ號礦脈帶
礦脈帶產于早白堊世花崗巖體外接觸帶上侏羅統熱水洞組流紋質晶屑凝灰巖的褐鐵礦化破碎帶中,礦脈帶寬約120m,延長約200m,產狀:傾向160°~180°、傾角60°~75°。已發現的礦脈有6條,礦化類型以硫化物型鉛礦為主,單條礦脈寬1.50m~3.00m,蝕變主要有硅化、褐鐵礦化。Pb品位:0.5%~3.20%。
3.1.3 Ⅱ號礦脈帶
產于早白堊世花崗巖體外接觸帶上侏羅統熱水洞組流紋質晶屑凝灰巖的褐鐵礦化破碎帶中。礦化帶寬約140m,延長約300m,產狀:傾向320°~15°、傾角62°~80°。經槽探揭露,達工業品位以上礦脈有7條,單條脈寬1.0m~9.0m,礦化類型以硫化物型鉛礦為主,伴生鋅、銅、銀。Pb品位:0.5%~4.0%,最高8.5%。
3.2 礦石特征
本區鉛鋅礦石中金屬含量以Pb最高,其次為Zn,Sn、Cu礦化不太普遍。Pb、Zn元素呈緊密共生關系。礦石結構主要表現在方鉛礦、閃鋅礦等,呈它形晶粒狀結構,半自形晶狀結構;礦石構造主要以細網脈狀、浸染狀為主。方鉛礦與閃鋅礦交織共生。礦石礦物主要金屬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脈石礦物為石英、綠簾石、硅質。
3.3 圍巖蝕變
礦體圍巖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蝕變。地表上圍巖蝕變,多表現為褐鐵礦化、硅化;深部蝕變則分布于礦體兩側,呈帶狀展布,與成礦裂隙的走向相近,主要表現為硅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等。
4. 礦床成因
區內Pb、Zn、Sn、Cu等元素異常強度較高,異常套和好;區內巖漿巖分布廣泛,巖石中Pb、Zn鋅等微量元素含量均較豐富,具尋找錫鉛鋅多金屬礦的潛力。礦區位于廣東蓮花山深斷裂帶中,區內NE、NW向斷裂構造發育,構造—巖漿活動強烈,為成礦物質的遷移、充填、沉淀提供了良好空間。礦體多呈細脈狀、浸染狀分布于凝灰質晶屑凝灰巖中,且受NE、NW向裂隙構造控制,因此,成礦熱液沿巖石的裂隙充填成礦。綜合礦床的成礦環境和礦體礦化特征,初步認為本區礦床成因類型為巖漿期后熱液裂隙充填型礦床。
5. 找礦標志
礦床受裂隙構造帶控制,NE、NW向裂隙構造帶是礦區的主要控礦構造,而NE、NW向的斷裂與裂隙構造帶交匯部位,與成礦關系密切,是很好的找礦標志。巖石中發育有較強的硅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等,尤其是地表棕褐色強褐鐵礦化,可作為直接的找礦標志。區內礦體多發育于早白堊世花崗巖體與上侏羅統熱水洞組的外接觸帶中,接觸帶上流紋質晶屑凝灰巖多發生氧化褪色,呈紫紅色,具一定的找礦價值。
參考文獻:
[1] 廣東省地質礦產局. 廣東省區域地質志[M]. 地質出版社, 1988.
[2] 南頤, 周國強. 廣東省巖石地層[M].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96.
[3] 郭銳, 曾國光. 粵東成礦地質背景及銀—銅—鉛—鋅成礦物質來源探討[J]. 礦產與地質, 2008, 22(3):236-240.
[4] 翟培, 王俊, 魏子鑫. 內蒙古克旗地區銀、錫多金屬礦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方法及找礦效果[J]. 西部資源, 2014(4):144-150.
[5] 趙俊哲. 湘南九嶷山錫多金屬礦田地質特征、控礦因素及其找礦方向[J]. 西部資源, 2016(6):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