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華
當我們讀到資深編劇宋方金的這本《給青年編劇的信》的時候,會感到一種“痛”,先暫且把這種感覺稱之為“陣痛”。畢竟,這本“揭示故事行業的一切”的書啟示我們,長痛不如短痛,晚痛不如早痛。
這本書的內容是關于洞見編劇行業本質的33封信。要論及本質,首先我們肯定要弄清楚背景或者說現狀。這里首當其沖的肯定是互聯網,正如作者所認為的,現在中國有兩張網令人恐懼:一是中國的漁網,所到之處,讓你年年無魚;一是中國的互聯網,所到之處,焚琴煮鶴,顛覆傳統。唱片行業被互聯網滅了很多年,故事行業現在也岌岌可危。
這個岌岌可危其實是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傳統故事創作者的危機。以騰訊旗下的閱文集團為例,其有一千萬部文學作品,即使大浪淘沙,也有一干部優質IP,這都是驚人的數字。就拿編劇行業來說(其他創作領域也大同小異),現在新興資本用大IP概念把影視行業的水攪渾了,他們架空了編劇的地位,把編劇變成了一個純粹的碼字的環節。因此,我們看一部電影、電視劇,往往關注的是它的導演是誰、有哪些名角,而編劇往往是最默默無聞的那個人,有時候甚至連燈光師都不如。
另一方面,則是故事行業的危機。雖然現在網上所謂的IP很多,但是大部分是穿越、懸疑、后宮等題材,類型化現象嚴重,魚龍混雜,參差不齊。大家看中國所謂的大片,因為有雄厚的資金保障,在特效、畫面等方面都可以與世界接軌,但是卻講不好故事,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書中也進行了總結,那就是故事行業是特殊行業,首先是作品,其次才是產品;首先是文化屬性,其次才是商業屬性。而目前的現狀,則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面對這種危機,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呢?作者提出了一個“故事手藝人”的概念。首先是創作者,必須發出聲音,走一條不同的路。互聯網和金融資本負責把水攪渾,創作者負責把水加深,把故事行業變成深水區。其次,要沉下心來,善待你遇到的每一個好故事。宋方金秉承一個觀點,那就是我們不能發明故事,我們只能發現故事,它先于存在而存在。簡單來說,故事是遺跡,屬于一個未被發現但已經存在的世界。創作者的工作就是利用工具箱里的工具把每個故事盡量完好無損地挖出來。
當然,作為“故事手藝人”,必須要有獨創性的東西,他應該是人類語言的魔術師、心靈導航員,還必須有自己的價值追求。這方面,宋方金也進行了思考和探索。他認為,講故事的人,不僅僅是唱頌歌的人,更應該是傳遞壞消息的人。當你身邊都是好消息的時候,這其實不是一件好事情,當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好消息沒有壞消息的時候,那其實是相當危險的。因此,作為講故事的人,必須擔負起時代的使命,說真話,寫真相,寫出時代的真相、情感的真相、人生的真相、人性的真相。亞里士多德說,一個講不好故事的時代,必然是一個頹廢與墮落的時代。可以說,時代在等著我們去講故事,講好故事。
從書名上來看,這本書主要針對的是青年編劇,他們主要的任務就是“寫故事”,這是文學創作的一種重要形式。這本書其實談的是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創作故事、如何看待創作的問題。正如作家劉震云在序里所說的,它適合青年編劇讀,也適合不編劇的任何人。因為,宋方金貌似在講影視,其實是在講人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寫作的人,或者熱愛文字的人,都可得到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