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瑋
1 智慧城市建設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意義
1.1 智慧城市的基本認識
時下談得最多的莫過于“智慧城市”和“互聯網+”,但很多人卻分不清楚智慧城市的概念,常和數字城市、智能城市混為一談,事實上三者存在區別。第一個階段是數字城市。它是通過部署傳感器,把整個城市各個方面進行數字化,我們城市底下都有著復雜的管網,如果在上面加上傳感器,我們就可以實時監測電網、水網、車網和路網,這就是我們講的數字化的一個方面。第二個階段是智能城市。與數字化相比,智能化不僅僅要感知,還要有優化的方案,提高系統運轉效率。第三個階段是智慧城市。智慧的前提是擁有基于歷史和傳統的大數據,在更大的范圍內形成更系統的解決方案,同時還要具備學習能力,做到不斷進步、持續發展。
1.2 “互聯網+”時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1.2.1 廣泛覆蓋的信息感知網絡是智慧城市的基礎。
1.2.2 “深度互聯”的基礎是信息資源的一體化和立體化,要求在不同網絡之間實現有效連接,使得信息能夠互通訪問,各種接入設備能夠互相協調操作。
1.2.3 智慧城市“協同共享”的目的就是打破壁壘,避免“資源孤島”和“應用孤島”的出現,形成統一的城市資源體系。
1.2.4 智慧城市擁有體量巨大、結構復雜的信息體系,這是其決策和控制的基礎,而要真正實現“智慧”,城市還需要表現出對所擁有的海量信息進行智能處理的能力。
1.2.5 智能處理并不是信息使用過程的終結,智慧城市還應具有信息的開放式應用能力,能將處理后的各類信息通過網絡發送給信息的需求者,或對控制終端進行直接操作,從而完成信息的完整增值利用。
1.3 加快智慧城市發展的現實意義
我國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每年有1500 萬人口進入城市。到2025 年,將會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國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城市社會。
第一,城市發展日益受到土地、空間、能源和清潔水等資源短缺的約束,城市人口膨脹、環境保護等問題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第二,產業轉型面臨挑戰,支柱產業缺乏核心技術和優勢品牌。從全國來看,支撐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是資源密集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這些產業對于勞動力成本極其敏感,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我國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漸喪失,資本將會遷移到勞動力更廉價的國家,沿海地區發達城市表現尤為明顯。
第三,城市發展必須適應工業化特別是后工業化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食品藥品安全、社區公共服務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都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其中食品安全問題尤為突出。城市的和諧發展離不開這些民生問題的及時解決。
第四,城市發展必須快速和妥善解決應急事件和突發性事件問題。
2 “互聯網+”與智慧城市的關系
2.1 智慧城市就是通過互聯網思維,幫助政府來管理來治理,為百姓提供服務的。所以這種“互聯網+”更多的就是用互聯網的思維。
2.2 用互聯網的模式包括一些技術,改變政府自身的管理,政府自身的決策,相比以前拍腦袋做決策更科學,包括對自然災害、應急突發處理,更多是事后的應急改成事前的預判,什么時候知道這個地方會產生什么問題。
2.3 通過“互聯網+”還可以很好的改變政府服務,讓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夠得到更好的改善,能夠利民、惠民。最早提的互聯網是一個開放、共享,所有人都能參與,所以智慧城市一定是讓所有人都能參與,開放出來之后,每個人都可以利用政府搭建的平臺提供智慧城市的服務。
2.4 智慧城市在產業融合方面發揮了作用,互聯網與行業產業的融合在智慧城市這個平臺上得以實現。一方面提供了新的空間,在資源緊張的形勢下,通過借助互聯網思維和新技術,創新融合,推進產業轉型、優化產業結構;另一方面進一步推動信息產業發展,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的結合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一些跨領域、融合性的新興產業形態相繼出現
3 如何運用“互聯網+”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首先,要摒棄封閉思維,促進開放共享和融合創新。信息社會下,運用“互聯網+”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是構筑"創新、包容、開放、透明""市民為本"的城市,是用互聯網思維,開放包容的網絡,開放的數據基礎設施,在線化、數據化的方式,一體化管理結構,激發市民的普遍參與、創造優化來建設和運行城市,形成城市管理者、設計者、建設者、維護者、市民共同創建、運營、改進的"多中心、協同化、"城市生態。這有別與工業社會下用"上帝之手"封閉思維、自上而下形成的城市規劃。
第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新的模式包括:基于云技術的即付即用模式、利用數據創造收入、試點項目、更智能化的采購。用"生態化"思維,引入智慧城市"服務商"去構建"良性、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生態體系。
第三,摒棄零和觀念,共建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圈。虛擬經濟過度投機必然滋生經濟泡沫,一些行業的盈利處在冰點而惡性競爭卻在沸騰,扭曲了資源配置和消費行為。行業需加強自律,共同構建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合作共贏的良性生態。
第四,適應市民"網絡化"將政府服務"搬上網"。蕪湖市政府主導的易戶網,就是基于大數據的政府公共服務應用平臺,通過各部門數據的整合與共享,集合了107個部門(大類)、共計27.3億條數據,建成了全國領先的政府大數據庫,并分類形成全市人口庫、企業庫、房屋庫、地理信息庫、行政權力庫和電子證照庫等專題庫,應用于政府對企業和社會的服務管理。市民在該平臺可以方便快捷的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務,實現了讓市民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腿。
(作者單位:中共蕪湖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