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華兵++邢曉鳴++呂進++馬虎財++吳潔鈺


摘要 全面總結了農田生產條件、品種選擇、輪作、肥水管理、栽培方式等農藝措施和田邊留草、種植顯花植物、釋放赤眼蜂、信息素誘殺、物理誘殺、施用生物農藥等生態措施為主線的綠色防控技術規程,用于指導本地區水稻綠色增產攻關。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規程;生態調控;浙江湖州;吳興區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120-02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是指采取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型措施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的植物保護措施;是持續控制病蟲災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手段;是促進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是降低農藥使用風險,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1-3]。
吳興區作為湖州市的主城區,也是杭嘉湖平原的核心地帶。隨著近幾年全國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試點區等工作的開展,作物綠色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吳興區現有糧食播種面積1.57萬hm2,其中,水稻種植面積達1.12萬hm2,全部為單季晚稻,其中常規稻品種0.79萬hm2,超級雜交稻品種0.33萬hm2,主要為水稻—小麥/油菜輪作模式。2016年水稻統防統治面積達0.80萬hm2,形成了尹家圩村、錢山下村、上強村等示范點為代表的綠色防控示范區,全區綠色防控總面積0.60萬hm2,其中水稻綠色防控面積0.41萬hm2。
為破解水稻綠色防控技術集成度低、不規范等問題,保障水稻病蟲害防治手段更加豐富、環保。在植保、農作等有關部門及相關專家的支持下,進行了該技術規程的起草。
1 規程的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農藝措施、生態調控為主的水稻綠色防控技術措施,適用于湖州市吳興區水稻生產中的病蟲害綠色防治。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應用對于本文件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標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具體引文如下:GB 4404.1糧食作物種植第1部分:禾谷類,GB/T 15790稻瘟病測報調查規范,GB/T 15791稻紋枯病測報技術規范,GB/T 15792水稻二化螟測報調查規范,GB/T 15793稻縱卷葉螟測報技術規范,GB/T 15794稻飛虱測報調查規范,GB/T 30600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NY/T 2156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術規程,NY/T 59水稻二化螟防治標準,DB330502/T 001吳興區甬優538秈粳雜交水稻機插栽培技術規程。
3 農藝措施
3.1 生產基地條件
應選擇集中連片的標準農田,基礎設施齊全,排灌分系,具有較高的防洪與排澇能力,地下水位低;且所選農田土壤,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符合GB/T 30600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規定。
3.2 選用抗病品種
根據吳興區近幾年水稻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選用合法的、適宜當地種植的、對主要病蟲害抗性較好的品種作為主導品種。種子質量應符合GB4404.1規定,品種定期輪換,保持品種抗性,減輕病蟲害發生。
3.3 合理輪作
采用合理輪作、種養結合等農藝措施,減少病蟲害發生。
3.4 合理灌水
3.4.1 翻耕灌水。在越冬二化螟化蛹高峰期和播種前灌水,殺滅越冬螟蟲,降低螟蟲發生基數。
3.4.2 清除菌核。在大田平整灌水后、水稻移栽前全面清撈水面的菌核,并帶出田外集中處理,控制紋枯病的發生。
3.4.3 稻田水層管理。根據水稻生理需求,建立優良的水田環境。在水稻移栽后,返青期實行寸水護苗和控蟲[4];在水稻分蘗基礎達到預期苗數后及時擱田控制無效分蘗;拔節后至孕穗期保持薄水層;灌漿結實期間歇灌薄水,保持土壤濕潤,忌斷水過早。
3.5 種子消毒
采用藥劑浸種進行消毒處理,控制水稻惡苗病等苗期種傳病害的發生(表1)。
3.6 科學施肥
要求控制總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鉀肥和硅肥。根據不同品種和目標產量以及地力水平確定氮磷鉀的比例。按照偏施基肥、早施蘗肥、補施穗肥的原則進行科學施肥。其中,氮肥按基肥∶分蘗肥∶穗肥為4∶2∶4比例進行分配,基肥在移栽前1~3 d施用,分蘗肥在移栽后15 d施用,穗肥宜在分化二期施用。
3.7 集中育秧和機插
3.7.1 集中育秧。采用集中育秧方式,有效避蟲,減輕危害程度。種子經浸種催芽放置在室外苗床后,在苗床覆蓋1層防蟲網。
3.7.2 水稻機插。采取機插方式種植按照DB330502/T 001標準執行。
4 生態調控措施
4.1 病蟲害監測技術
按照GB/T 15790、GB/T 15791、GB/T 15792、GB/T 15793、GB/T 15794實行稻田病蟲害發生動態監測,建立稻田病蟲害監測點,根據稻田不同類型、不同品種,定點進行病蟲害發生動態系統觀察,每3 d至少觀察1次。詳細記錄每種病蟲的發生、發育進程和危害程度,及時分析,作出預警。
4.2 防控指標
綠色防控區的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等水稻蟲害防治應依據病蟲害的經濟閾值或防治指標(表2),確定是否采取應急防控措施。
4.3 田邊留草
除主要機耕路和下田機坡等必要硬化設施外,應保留非硬化田埂路面,用于生長野草,保護和調節水稻田區域生物多樣性。
4.4 種植顯花植物
在田埂分期種植芝麻、大豆、向日葵等顯花植物,確保水稻整個生長期都有顯花植物開花,保育和促進天敵種群的增長。
4.5 釋放赤眼蜂
根據蟲情監測結果,在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蛾高峰期開始釋放螟黃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或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等寄生蜂。每代放蜂2~3次,間隔3~5 d,每次放蜂15萬頭/hm2,均勻設置放蜂點90~120個/hm2,放蜂點之間距離8~10 m。蜂卡置于放蜂器內或倒扣在帶孔的紙杯中,懸掛在木棍或者竹竿上插入田間,避免陽光直接照射蜂卡。蜂卡掛放的高度離植株頂部1~10 cm,并隨植物生長進行調整。高溫季節蜂卡應置于葉冠層下,以延長赤眼蜂壽命。避免大雨或者臺風等惡劣天氣放蜂。
4.6 信息素誘殺
根據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監測數據決定是否采用性誘劑誘殺技術。在水稻種植區域內,按照外疏內密的布局方法,在二化螟、稻縱卷葉螟成蟲期,平均安放誘捕器15個/hm2。誘殺雄成蟲,每30 d換1次誘芯。誘捕器懸掛高度以高出植株15 cm為宜。
4.7 物理誘控
按照棋盤式連片布局,每20 000~33 333 m2安裝1臺太陽能殺蟲燈,安裝高度為1.7~2.0 m。殺蟲燈運行時間為害蟲成蟲發生期每晚18:00—21:00。監控數據顯示蟲害在閾值之下或者非水稻生長期內,應關閉殺蟲燈的誘殺功能,以避免造成對天敵種群的傷害。
4.8 生物農藥
在監測的前提下,充分考慮防治指標、生物農藥對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和稻田生態平衡狀態,確定是否采用生物農藥進行應急防治(表1)。
5 化學防治
在其他防治手段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時應采用化學防治。使用的農藥、常用農藥品種及使用方法應符合NY/T 2156規定(表1)。水稻主要蟲害化學防治指標見表2。
6 農藥廢物處理
施藥后將農藥空瓶(空袋)及時回收,集中、妥善處理,禁止任意丟棄。
7 參考文獻
[1] 《中國植保導刊》編輯部.農業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意見》[J].中國植保導刊,2011,31(6):5-6.
[2] 楊普云,熊延坤,尹哲,等.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工程進行預展望[J].中國植保導刊,2010,30(4):37-38.
[3] 王策,王立平,葛茂苑.水稻綠色防控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18):155.
[4] 童浩森,謝亞門.雜交水稻栽培及病蟲害的防治技術簡析[J].南方農業,2016,10(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