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慧蘭+王愛軍
摘要 介紹了馬鈴薯干腐病的發病規律及發病原因,并提出綜合防治措施,以期為馬鈴薯干腐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馬鈴薯;干腐病;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123-01
馬鈴薯含有大量的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及微量元素,是繼水稻、小麥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1],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由鐮刀菌(Fusarium spp.)引起的干腐病是馬鈴薯生長期和貯藏期的常見病害[2],主要引起塊莖腐爛,致使馬鈴薯品質降低,嚴重影響其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常年發病率達10%~30%[3],且隨著種植方式的轉變,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已成為限制我國馬鈴薯生產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還未將干腐病列入國家馬鈴薯種薯檢測體系中,且對于該病的控制尚無較為系統的方法,導致馬鈴薯干腐病的危害越來越大。本文針對其發病癥狀以及發病原因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為防治馬鈴薯干腐病,減輕馬鈴薯生長期和貯藏期的病害損失提供參考依據。
1 發病癥狀
該病在馬鈴薯生長期和貯藏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塊莖,病斑多發生于薯塊臍部。發病初期薯塊表面出現黑褐色凹陷病斑,隨后擴大形成較多輪紋狀褶皺;后期薯塊內部變空,干燥時內部長滿白色菌絲,整個薯塊變硬、變輕、干縮,呈灰褐色或深褐色,濕度大時發病處變紅呈糊狀。苗期發病時,種苗生長勢較弱,較嚴重時不能發芽,造成缺苗斷壟,部分出土薯苗也會在苗期萎蔫枯死。
2 發生規律
茄病鐮刀菌(F.solani)和接骨木鐮刀菌(F.sambucinum)是馬鈴薯干腐病的主要病原[4],是半知菌亞門鐮刀菌屬土傳性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體在土壤和病殘組織中越冬。通過空氣、水流、機械設備從塊莖皮孔、芽眼等自然孔口和運輸或其他病害造成的傷口侵染薯塊,被侵染的薯塊發病腐爛,污染土壤,進而再次附著在收獲的塊莖表面。其最適侵染溫度為20~25 ℃,低于2 ℃時不發生侵染。隨著貯藏期的延長,發病率增加,溫、濕度較大時,薯塊發病較重。
3 發病原因
3.1 馬鈴薯品種抗性差
目前,栽培的馬鈴薯大多屬于干腐病感病品種,尚未發現對干腐病免疫或高抗的品種。不同感病品種對病害的易感程度具有較大差別,其中早熟品種較晚熟品種易發病,有些感病品種如大西洋發病率達 52.5%[5]。
3.2 栽培管理水平低
生長期的栽培管理與干腐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應創造適宜馬鈴薯生長的環境,良好的肥水管理既可抑制干腐病菌的侵染,也可提高馬鈴薯的抗性。田間濕度過大、溫度低、土壤通透性差時,馬鈴薯出苗延遲,易引起干腐病的發生。播種前,種薯經過拌種或曬種處理可減輕病害發生。
3.3 薯塊損傷或貯藏條件不佳
在馬鈴薯收獲或運輸時,易造成人為損傷,這些創傷為干腐病菌的侵染提供了便利條件,加大了病害的發生率。貯藏時,窖內溫度過高、通風條件差均可增加干腐病發生率。
4 防治措施
4.1 農業防治
4.1.1 播種期。選擇無病、優質抗病的種薯做種;整薯種植,避免產生切口加大病原菌的侵染率,導致病害發生。在土壤濕度大、氣溫較低時,應適當延遲播種。
4.1.2 生長期。生長期要做好田間的水肥管理工作,雨后及時清溝、排水,且防止露水凝結于葉面,使田間濕度保持在較低水平;合理施用肥料,增施磷、鉀肥,提高作物抗病性。及時拔除病株,避免病原菌大面積侵染。
4.1.3 收獲期。為避免收獲、運輸過程中相互碰撞、擠壓等對馬鈴薯造成傷口,減輕貯運過程中發病,應選擇表皮韌性較強、皮層相對較厚時收獲。最好在晴天收獲,且要輕拿輕放,保證馬鈴薯的完整性,既能提高其商品價值,又能減輕病害發生。
4.1.4 儲藏期。馬鈴薯入窖前,要清除窖內雜物,通風數日;將病薯、蟲薯、傷薯清除,于通風干燥的地方放置3 d左右,使其表面水分蒸發,降低病原菌的侵染率。窖內塊莖以小堆分開擺放為適,高度1~3 m,避免干腐病菌的大面積侵染。窖內溫度維持在12~15 ℃最佳,通風干燥,且貯藏量占窖內容積的1/2~2/3為宜。
4.2 化學防治
馬鈴薯生產中,常采用有機汞化合物(2-甲基氧乙基氯化汞)來防治干腐病。播種時,采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和鏈霉素混合液拌種,可有效防止干腐病的發生。貯藏時,可用苯來特、多菌靈、甲霜靈錳鋅等藥劑浸泡;噴霧、噴粉或熏煙處理種薯也可減輕干腐病,但成本相對較高。用硫磺粉、高錳酸鉀與甲醛的混合劑或百菌清等熏蒸方法對儲窖進行全面消毒也可達到同樣的效果[6]。
5 展望
馬鈴薯是重要的糧菜兼用農作物,在全球范圍內種植面積較大,更是非洲地區的主要食物來源,有效防治馬鈴薯干腐病的發生、減輕其病害損失具有重要的意義。考慮不同防治措施的優缺點,結合當地氣候特點,綜合運用農業、化學以及其他有效方法,在選種、播種、田間管理、收獲、運輸以及貯藏每一個環節嚴格把關,將干腐病控制在不造成經濟損失的水平。
6 參考文獻
[1] 伍東,魏周秀.馬鈴薯晚疫病田間藥劑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科技,2010(3):27-28.
[2] 王愛軍,柴兆祥,李金花,等.馬鈴薯干腐病菌和黑痣病菌拮抗芽胞桿菌的篩選及鑒定[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3,29(4):586-594.
[3] 杜密茹.馬鈴薯干腐病病原鑒定及病害防治的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08.
[4]李金花,柴兆祥,王蒂.甘肅馬鈴薯貯藏期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分離鑒定[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3(2):39-42.
[5] 許永鋒,張建朝,張文斌.馬鈴薯播種后干腐病發生原因調查及綜合防治技術[J].中國蔬菜,2016(2):81-82.
[6] 魏周全,張廷義,杜璽.馬鈴薯塊莖干腐病發生危害及防治[J].植物保護,2006(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