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欣++苗興軍++張善菊
摘要 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一種世界性的檢疫害蟲,傳入我國后不斷蔓延危害。本文結合臨沂市實際情況,采用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指標體系對其風險進行分析,得出風險評估綜合值為2.65,屬于特別危險級別,如果防控不當,極易暴發成災。由此,本文提出了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嚴防嚴控,力保有蟲不成災。
關鍵詞 美國白蛾;危險性風險分析;風險管理;山東臨沂
中圖分類號 S76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146-01
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屬鱗翅目燈蛾科,原產北美,后傳入歐洲、日本、朝鮮。美國白蛾適應性強,繁殖量大,每年可向外擴散至35~40 km,由于危害的寄主植物種類多,缺乏原產地有效天敵的制約,易暴發成災,造成重大損失[1]。我國目前已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29個縣級行政區嚴重發生,2015年新增58個,臨沂市12個縣區均為疫區(國家林業局森防總站,2016年),防控美國白蛾的任務艱巨。
1 美國白蛾的生物學特征
美國白蛾屬雜食性的食葉害蟲,寄主植物十分廣泛,在我國可以為害的植物達49科108屬300余種,不僅對林木和果樹產生危害,還會對附近的農作物或蔬菜等產生危害,是我國目前唯一被林業、農業共同檢疫的重大危險性有害生物[2-3]。
美國白蛾在山東省1年發生2~3代[4],在臨沂市1年發生3代。老熟幼蟲在老樹皮下、地面枯枝落葉和表土內化蛹越冬。發生期從每年的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蟲出現到第3 代老熟幼蟲下樹化蛹,即每年的9月底最遲到11月上旬為止。第1代發育較整齊,第2代和第3代世代、蟲態重疊現象嚴重。成蟲喜夜間活動和交尾,交尾后即產卵于葉背,卵單層排列成塊狀,1塊卵有數百粒,多者可達千粒,卵期15 d左右。
2 發生危害規律
美國白蛾幼蟲孵出幾個小時后即吐絲結網,開始吐絲綴葉1~3片。隨著幼蟲生長,食量增加,更多的新葉被包進網幕內,網幕也隨之增大。幼蟲共7齡,5齡以后進入暴食期,幼蟲蠶食葉片,只留葉脈,使樹木生長不良,甚至全株死亡。
3 風險評估
3.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
美國白蛾在臨沂地區主要為害楊屬、懸鈴木屬、紫葉李、櫻桃、柳屬、泡桐屬、白蠟樹、洋槐(刺槐)、臭椿屬等植物,寄主植物分布廣泛。
3.2 適生性、抗逆性和適應性
3.2.1 適生性分析。臨沂市位于北緯34°22′~36°13′,東經117°24′~119°11′,根據GARP生態位模型預測,處于最適生區范圍內[5]。
3.2.2 抗逆性分析。臨沂市屬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近年來,≤-10 ℃的低溫天氣幾乎不存在,高于40 ℃的高溫天氣也不多,利于其生存[6]。
3.2.3 適應性分析。美國白蛾蛹冬季與夏季滯育,可以避開不利環境,維持種和個體生存,利于群體齊整發育,增強雌雄個體間交配幾率,產生更多后代[7]。
3.3 傳播渠道
主要包括自然擴散和人為擴散2種途徑。美國白蛾主要由成蟲飛翔、遷飛及破網擴散后的5~7齡幼蟲爬行2種方式進行自然擴散。人為擴散主要是各蟲態尤其是幼蟲和蛹通過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攜帶傳播。臨沂市是有名的“板材之都”和“物流之都”,相關生產活動有利于美國白蛾的傳播[8]。
3.4 檢疫和鏟除的難度
檢疫使用的鑒定方法相對可靠、簡單易行。但是由于檢查站點少、物流量大,美國白蛾隱蔽性好,幼蟲、蛹和成蟲都能存活較長時間,所以對運輸物品的檢疫往往力不從心。
一般觸殺和胃毒性殺蟲劑對美國白蛾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人工釋放周氏嚙小蜂的防治技術也較為成熟,但防治效果有時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該蟲具有極強的繁殖力和擴散性,防治不到位的地方極易暴發成災,并很快擴散危害。水源保護區、水產養殖和桑蠶養殖區一般禁止使用化學農藥,故很難做到全面防治,鏟除非常困難[8]。
3.5 定量評估
根據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對指標賦值如下:①區域內分布情況(P1)。5%≤有害生物分布面積占其寄主(包括潛在的寄主)面積的百分率<20%,P11=2。②傳入、定殖和擴散的可能性(P2)。寄主植物、產品調運的可能性和攜帶有害生物的可能性都大,P21=3;運輸過程中有害生物存活率≥40%,P22=3;繁殖能力和抗逆性都強,P23=3;隨介體攜帶擴散能力或自身擴散能力強,P24=3;適生范圍 ≥50%,P25=3。③潛在危害性(P3)。20%>樹木死亡率或產量損失≥5%,P31=2;潛在的環境、生態、社會影響中等,P32=2;列入我國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P33=3。④受害寄主經濟重要性(P4)。受害寄主的種類10種以上,P41=3;分布面積廣,P42=3;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社會影響大,P43=3。⑤危險性管理難度(P5)。現場識別非常可靠,簡便快速,一般技術人員即能掌握,P51=0.5;50%≤常規方法的除害效率≤100%,P52=1;根除效果差,成本高,難度大,P53=3。根據標準計算風險值R為2.65,屬特別危險。
4 風險管理
4.1 加強普查監測,做到精準預測
依據臨沂市的實際情況,加大對美國白蛾的監測普查力度,充分發揮疫情監測點功能,建立疫情監測網絡,構建全市美國白蛾監測網。建立定期會商制度、信息通報制度、巡查暗訪制度,制定全市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考核辦法,將監測納入考核。
4.2 抓住1代飛防,多措并舉防控
加強對飛防的監管,保證飛防效果,做好飛防驗收,重點抓第1代美國白蛾防治,使美國白蛾有蟲不成災。在成蟲羽化期、卵期、幼蟲網幕期和下樹化蛹期大力推廣剪除網幕、綁草把、涂毒環、釋放周氏嚙小蜂、燈光誘殺、人工捕捉成蟲、飛防和地面噴霧防治、人工摘除卵塊和捕殺蛹等防治方法。
4.3 改善現有林分,實現持續控制
在園林綠化和植樹造林時,完善林分結構,充分考慮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根據不同植物的不同生態位,構建美國白蛾災害持續控制體系。
5 結語
按照有害生物風險分析原則,采用多指標綜合評估方法,對美國白蛾風險進行了定性分析,結果顯示其風險值為2.65,屬于特別危險的重大外來有害生物。迫切需要對美國白蛾高度關注,采取嚴格的防控措施,防止美國白蛾大暴發[9]。
6 參考文獻
[1] 林曉,邱立新,曲濤,等.美國白蛾發生現狀及治理策略探討[J].中國森林病蟲,2016,35(5): 41-42.
[2] 魏建榮,楊忠崎,王傳珍,等.天敵昆蟲對美國白蛾的生物控制研究[J].林業科學,2004,40(2):90-95.
[3] 楊忠岐.利用天敵昆蟲控制我國重大林木害蟲研究進展[J].中國生物防治,2004,20(4): 221-227.
[4] 閆家河,王文亮,劉芹,等.魯西北地區美國白蛾主要發生規律的觀察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11(2):1-8.
[5] 陸霞,杜新民,安建梅.基于GARP的美國白蛾在中國的適生區預測[J].農業與技術,2016,36(19):46-50.
[6] 孔雪華,楊洛賓,韓世德,等.高溫對美國白蛾生長發育的影響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09(6):35-37.
[7] 劉慧慧.山東地區美國白蛾的滯育特性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2.
[8] 申衛星.泰山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風險分析評估與預警技術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2.
[9] 李淑賢,高寶嘉,張東風,等.美國白蛾危險性評估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9(10):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