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體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而水利工程在農業建設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發展農村水利是極其重要的。水利體制建設包括方方面面,尤其是對于水利工程的管理,會直接影響到工程的整體。水利工程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在項目生命周期中將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建管結合、無縫交接 ,對于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以及水利工程功能的充分發揮都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水利工程;農村水利;建管結合
自從“十二五”以來,全國水利建設投資規模連年增長,投資總量、建設規模、中央資金支持規模有了一個巨大的突破,尤其以云南省位列前列。5年共完成水利建設總投資近1450億元,超出規劃目標115%,是“十一五”期間的3.5倍;省級安排水利投資450多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4.5倍。累計新開工重點水源工程超過200座。全省新增蓄水庫容21.69億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6億立方米,先后建立了水權分配、水價形成、節水激勵、工程建設管護、社會參與等制度、辦法。但設施管護仍需強化。
在水利建設中,需要建設單位和管理運行單位密切配合,各司其職。管理運行單位需要組織合理的管理需求,而設計單位要根據管理需求制定出合理的計劃。
對于建管結合的主要模式,是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由出資方委托專業項目管理單位作為項目法人,負責組織成立項目管理處,下設若干專業部門,運行管理單位人員在工程建設初期按需布置在各部門,參與工程設計、招投標、設備采購、建設實施、工程驗收、后評價等工程建設全過程的建設管理工作。“建管結合”管理模式是在工程建設過程中誕生的一種新事物,是體現用戶方意志的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模式。“建管結合”這一新模式也會在將來的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管理中不斷完善,發揮其更大的效用。所以對于建管結合應該分以下幾步:
1、農田水利改革發展要更多的發揮市場的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與管理,實現供給側結構改革,其關鍵所在是讓項目投資者和工程運營者有利可圖。
現今,我國大部分省市的水利工程的建設已采用“建”“管”的投資模式,但在工程建設期間,工程管理單位不參與或較少地參與工程建設的設計、實施過程,只在工程完工后由建設方整體移交管理單位。這種建管分離的模式往往造成工程移交后工程使用條件與管理單位的要求有差距,隨之帶來的是技術改造項目多、持續時間長、難度大,投入資金較多,影響工程運行和效益的發揮。工程建設和工程管理雖是水利工程的兩個不同階段,但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運行管理單位的需要,充分發揮工程效益,二者有著緊密的聯系。工程建設過程涉及許多工程管理問題,工程管理方面的問題需要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有效解決。
2、應該在建管結合“對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實行“管理模式的實踐總結。在實行“建管結合”管理模式中,管理單位全方位全過程參與工程建設是關鍵,建管并重、建管結合,為工程建成后投入運行管理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可行性研究階段建管結合。通過對與項目相關的各方面進行調查分析,論證,對項目建成后的經濟效益進行預測和評價,進而評價經濟上的盈利性和合理性,項目技術上的先進性和適應性,建設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3、應注意在建管結合”模式應用效果產生技術經濟效益。采用“建管結合”模式,使管理單位在工程設計實施階段,就對建設過程中發現的設計缺陷提出修改建議,這無疑大大減少了工程及設備接管后的改造工作,設備管理實現了一次性到位,接管后沒有必要進行大的設備項目改造,這將使生產成本大為降低。
4、在建管結合模式中應該注意建管結合模式比以往臨時組建的指揮部有明顯的優勢,專業的項目管理單位會有專業的管理知識和先進的管理手段,能夠有限的控制工程的進度和質量。管理理運行單位在工程前期和實施階段,充分發揮自身在工程管理和工程協調方面的優勢,在完善工程管理設施、安全監測設施和優化建筑布局等方面,結合今后管理運行的需要,提出合理化建議。管理運行單位與當地社區群眾和政府部門,如電力、環保和消防等部門聯系較多,在建設管理過程中,適合協調工程外部關系。要充分發揮建管結合各方的優勢,處理好建設和管理雙方的關系,避免發生不信任和相互扯皮現象。并且項目管理經費要合理分配,使權利平等分配。
農村水利體制改革——建管結合模式,“建管結合”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建設與管理單位各方優勢,調動其積極性,是一種管理觀念的創新。“建管結合”對保證工程建設質量、完善工程性能、提高技術水平、發揮工程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保證工程順利驗收、交接,為運行管理單位培養技術人才、節約今后技改投資,綜合效益顯著?!敖ü芙Y合模式”還處于發展之中,應結合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和投資體制改革而不斷完善相關制度,使其適應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發展需要,在工程項目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而對于云南省昭通市綏江縣板栗鎮水務站來說,近年來,生態環境有很大的提高,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使全市糧食及其他作物產量出現了穩中有升、持續增長的可喜態勢。 鼓舞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經濟的完善,政府職能的轉變,事業單位改革的推進,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以及農村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加快推進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侯小峰《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24)
[2]馮尚友.水資源持續利用與管理導論.1991.3-307
[3]胡安炎、張學真.論水資源的發展,水文水資源,2001.22(2):1-3
(作者單位:云南省昭通市綏江縣板栗鎮水利電力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