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傳賓

摘要 試驗采用閩楠容器苗在杉木林冠下進行脫袋與不脫袋、施肥與不施肥造林效果比較試驗。結果表明:閩楠容器苗脫袋造林比不脫袋造林的效果好,脫袋造林當年成活率、保存率、平均地徑、平均樹高均較高,分別達95.1%、88.3%、3.91 cm、2.8 m,各項指標分別比不脫袋造林分別高出1.7%、1.7%、29.0%、33.3%。施肥對閩楠容器苗造林的生長促進作用明顯,容器苗造林施肥的當年成活率、保存率、平均地徑、平均樹高均較高,分別達95.0%、88.1%、3.93 cm、2.9 m,各項指標分別比不施肥高出2.0%、1.0%、39.9%、52.6%。
關鍵詞 閩楠;容器苗;林冠下造林;生長效果
中圖分類號 S79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157-01
Effect of Afforestation Under Canopy with Container Seedlings of Phoebe bournei
ZENG Chuan-bin
(Fujian Sanming Forestry School,Sanming Fujian 365001)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afforestation effect,the experiment used the container seedlings of Phoebe bournei to plant under the canopy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with the treatments of bag removal or not,and fertilization or no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s of bag removal had better effects than the treatments with bag.Its survival rate,conservation rate,average diameter and average tree height was 95.1%,88.3%,3.91 cm,2.8 m,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s with bag,the index was higher 1.7%,1.7%,29.0%,33.3%,respectively.Fertilization could promote obviously the growth of container seedling of Phoebe bournei,the survival rate,conservation rate,average diameter,average tree height was 95.0%,88.1%,3.93 cm,2.9 m,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non-fertilization treatment,the indicator was higher 2.0%,1.0%,39.9%,52.6%,respectively.
Key words Phoebe bournei;container seedling;afforestation under canopy;growth effect
閩楠(Phoebe bournei)又名毛絲楨楠、光葉楠、黃楠、楠木等,為樟科楠屬常綠喬木,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和浙江等地。閩楠干形通直,木材紋理致密、削面光滑,是我國特有珍貴闊葉用材樹種[1-9],是福建省重點推廣發展的樹種之一。目前,國內對閩楠林冠下造林的林下生境、立地因子、混交比例、經營措施、造林模式[3-10]及生長規律[11]、生長特點[12]、生長效果[13-17]等已有相關報道,但在杉木林冠下進行閩楠容器苗脫袋與不脫袋、施基肥與不施肥對閩楠造林成活率及生長量的影響未見報道。為此,于2011—2015年開展閩楠杉木林冠下容器苗脫袋與不脫袋、施基肥與不施肥成活率及生長效果比較試驗,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明溪縣瀚仙鎮石珩村,林業版圖為30林班1大班3小班、2大班1小班,造林總面積為26.6 hm2,地處東經117°16′30″~117°17′40″,北緯26°19′15″~26°19′56″;海拔302~399 m,坡向東南,平均坡度24°。土壤為山地紅壤,微酸性,土層深厚、肥沃。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8.0 ℃,全年平均日照時數1 770 h,無霜期230~260 d,年降水量1 700~1 750 mm。林分為26年的杉木人工純林,2011年進行擇伐(強度60%),伐后杉木平均保留株數1 050株/hm2,保留杉木平均胸徑20.6 cm,樹高15.2 cm,林分郁閉度0.5。
1.2 苗木來源及造林時間
苗木采用二年生輕基質無紡布閩楠容器苗(播種苗),苗木高度0.6 m、地徑0.8 cm。于2011年冬季進行林地清理和整地挖穴,穴規格(長×寬×深)為60 cm×40 cm×40 cm,挖明穴,回表土,密度控制在1 650株/hm2。2012年2月上旬造林。
1.3 試驗設計
在杉木林冠下進行閩楠容器苗脫袋與不脫袋、施肥與不施肥造林成活率及生長效果比較試驗。除不施肥(對照)外,其他試驗處理均采用鈣鎂磷肥作基肥,栽植時施入穴中,用量為50 g/株;每年5—6月再用復合肥追肥1次,用量為100 g/株。各試驗處理造林面積:脫袋造林(施肥)19.7 hm2,不脫袋造林(施肥)3.3 hm2,不施肥造林(脫袋)3.6 hm2。栽植后每年進行常規的撫育管理。
1.4 調查統計
于造林當年進行閩楠造林成活率調查。2015年10月下旬,在試驗地各處理的上坡、中坡、下坡隨機設置25.82 m×25.82 m的正方形標準地,3次重復,進行閩楠生長量調查,調查標準地內閩楠的地徑、樹高、保存株數等。試驗數據采用DPS v7.55版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閩楠容器苗脫袋與不脫袋造林效果比較
經調查,閩楠容器苗脫袋造林的當年成活率、保存率、平均地徑、平均樹高均較高,分別達95.1%、88.3%、3.91 cm、2.8 m;不脫袋造林的當年成活率、保存率、平均地徑、平均樹高均較低,分別為93.5%、86.8%、3.03cm、2.1m;脫袋造林的各項指標分別比不脫袋高1.7%、1.7%、29.0%、33.3%(表1)。經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脫袋與不脫袋的成活率、保存率差異不顯著,地徑和樹高差異極顯著(表2)。
2.2 施肥對閩楠造林成活率及生長量的影響
經調查,閩楠容器苗施肥造林的當年成活率、保存率、平均地徑、平均樹高均較高,分別達95.0%、88.1%、3.93 cm、2.9 m;不施肥造林的當年成活率、保存率、平均地徑、平均樹高均較低,分別為93.1%、87.2%、2.81 cm、1.9 m;施肥造林的各項指標分別比不施肥高2.0%、1.0%、39.9%、52.6%(表3)。
試驗處理經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施肥與不施肥的成活率、保存率差異不顯著,地徑和樹高差異極顯著(表4)。
3 結論與討論
(1)閩楠容器苗脫袋造林比不脫袋造林的效果好。脫袋造林當年成活率、保存率、平均地徑、平均樹高均較高,分別達95.1%、88.3%、3.91 cm、2.8 m,各項指標分別比不脫袋造林分別高出1.7%、1.7%、29.0%、33.3%。主要是因為無紡布容器雖然苗木根系可以穿透,但仍然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在造林后苗木的一部分側根被限制在容器內,這些側根是吸收養分和水分的主要根系;加之栽植后無紡布容器與造林地土壤不能有機緊密結合,也影響了苗木根系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脫袋造林雖然費工,但提高了閩楠苗木和幼樹的生長量,從而提高了造林效益。
(2)施肥對閩楠容器苗造林的生長促進作用明顯。容器苗造林施肥的當年成活率、保存率、平均地徑、平均樹高均較高,分別達95.0%、88.1%、3.93 cm、2.9 m,各項指標分別比不施肥高出2.0%、1.0%、39.9%、52.6%。造林時施基肥和造林后追肥是提高閩楠苗木和幼樹生長的主要技術措施之一。
4 參考文獻
[1] 何應會,梁瑞龍,蔣燚,等.珍貴樹種閩楠研究進展及其發展對策[J].廣西林業科學,2013(4):365-370.
[2] 劉寶.珍貴樹種閩楠栽培特性與人工林經營效果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5.
[3] 李肇鋒,潘軍,王金盾,等.光環境對閩楠幼樹生長及其表型可塑性的影響[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14(6):65-69.
[4] 王振興,朱錦懋,王健,等.閩楠幼樹光合特性及生物量分配對光環境的響應[J].生態學報,2012,32(12):3841-3848.
[5] 賀利中,楊志軍.閩楠林冠下造林與裸地造林效果研究分析[J].江西林業科技,2014(3):12-14.
[6] 王金盾.不同林下生境閩楠生長影響及表型可塑性[J].農學學報,2015(2):57-60.
[7] 陳淑容.不同立地因子對楠木生長的影響[J].福建林學院學報,2010(2):157-160.
[8] 黃種明.閩楠、杉木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試驗研究[J].武夷科學,2006,22(1):112-116.
[9] 歐建德.經營措施與生境因素對林下更新層閩楠生長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4(19):6288-6289.
[10] 楚秀麗,劉青華,范輝華,等.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閩楠人工林生長及林分分化[J].林業科學研究,2014,27(4):445-453.
[11] 王文意.早期在杉木伴生下的閩楠人工林生長規律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9(4):30-34.
[12] 陳東陽.閩楠人工林與天然林生長特點比較[J].福建林業科技,2012(3):24-28.
[13] 陳來德.閩楠天然林木及其林下幼苗生長調查分析[J].林業勘察設計,2012(1):132-135.
[14] 吳載璋.楠木杉木混交林生長效應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5(2):142-146.
[15] 林亦曦.在杉木伴生下的閩楠人工林生產力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7(4):38-41.
[16] 林亦曦.閩楠人工混交林的生長效果[J].林業勘察設計,2009(1):165-167.
[17] 陳慶忠.兩種培育模式下閩楠生長及生物量研究[J].華東森林經理,2014(3):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