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太
摘要 江蘇省中北部里下河地區土壤肥沃、氣候宜人,適宜農林業發展;但由于此處地處水網洼地,水和草又成為制約因素。本文介紹江蘇里下河地區提高低灘濕地造林成活率的措施,以供同類地區參考。
關鍵詞 低灘濕地;造林措施;江蘇里下河地區
中圖分類號 S728.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161-02
江蘇里下河地區位于廣袤的蘇中、蘇北平原腹部,是指南起新通揚運河、北至蘇北灌溉總渠、東起串場河、西至高郵湖、寶應湖、白馬湖沿線的河網洼地,面積逾1萬km2,耕地面積66.67萬hm2。當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網密布,河湖眾多,水草豐美,土壤肥沃,是發展農、林、畜牧、水產業的良田沃土。
傳統里下河平原由江蘇中北部的揚州、泰州、南通、鹽城、淮安等部分縣、區、市組成,是由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沖積而成的低洼濕地。該地區土層深厚,土質松軟,黏性重,含水量大,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在20 g/kg以上,pH值中性偏酸。這里多淺湖洼地,是有名的鍋底洼。隨著20世紀六七十年代淮河入江水道、蘇北灌溉總渠等眾多水利設施的興建,里下河地區的水位得到控制,給該地區林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里下河地區相關縣、市、區搶抓機遇,大力發展以小塊成片林為點、農田林網為面的林業生產,一舉改變了該地區林業落后的面貌,使以前以黑、白為主色調的蘇中、蘇北大地變成了如今黑、白、綠網格、棋狀分布的格局(黑色為農田,白色為水面,綠色為林木)。里下河地區大部分縣、市、區都建成了國家平原綠化先進縣,其中淮安市金湖縣還在2016年被授予“全國綠化模范縣”榮譽稱號。現將里下河地區發展林業生產的主要做法進行總結,以為地下水位較高的其他同類洼地提供借鑒。
1 將林業發展列入政府考核內容
歷屆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林業發展,將其作為任內主要經濟社會指標加以考核。相關職能部門抓住機遇,根據本地區林業發展狀況制定特殊政策對森林加以保護,如江蘇省實施的生態公益林保護補償機制、年度限額采伐制度等。同時,林業職能部門組織專業隊伍編制切合本地實際的林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并將此規劃與其他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一起交由人大審議通過,形成地方性法規,再交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按規劃組織實施,人大根據情況定期或不定期組織人大代表對本地區林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督促整改。如金湖縣就在20世紀80年代初由人大討論通過了《關于灘涂改葦植樹的決議》《關于入江水道大堤植樹的決議》等。
2 因地制宜,合理選擇造林樹種和營林措施
依據適地適樹原則,區別造林目的、樹種生物學特性以及立地條件,合理選擇造林樹種及營林技術措施,爭取做到一步成林,以期達到最佳造林目的和效果。根據以往的營林工作經驗,低灘濕地造林應掌握3個關鍵節點:一是選擇耐水樹種;二是通過人為干預盡可能降低林地地下水位;三是做好中幼林撫育管理。根據不同立地條件合理選擇造林樹種,這是貫徹適地適樹原則的最基本要求,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只有耐水樹木才能成活生長,否則就會形成“小老樹”,抑或造成“年年造林不見林”的尷尬狀況。但難點在于如何做到造林目的、立地條件與樹種選擇的有機統一,適合低濕灘地造林的耐水樹種有很多,如以防護、用材為目的,則有水杉、池杉、落羽杉、柳杉、中山杉、雜交柳樹、楓楊、香椿、臭椿、槐樹、懸鈴木等樹種可供選擇,但這些樹種也各有利弊,池杉材質過于松軟,楓楊、懸鈴木冠形過大、易遮蔭,而香椿、臭椿則生長速度慢,故可供選擇的樹種其實也不多,表現比較好的當屬水杉、雜交柳等。如以綠化為目的,則可選擇柏類、廣玉蘭、垂柳、烏桕、海棠、大葉黃楊、紫薇、迎春、夾竹桃等樹種。
對于地下水位較高的湖灘濕地可采用人為技術措施抬高田面,降低林地水位。里下河地區20世紀七八十年代創立的抬田(垛田)造林方式是個值得借鑒的方法。抬田,就是在造林之前首先對造林地進行開溝抬田的改造,選擇在秋冬時節將造林地按地形、地貌劃分成若干個林班,然后用挖掘機開挖溝渠,將挖掘的泥土分別放置在兩側,形成長條形“垛田”。選擇在秋冬時節開溝抬田有2個好處:一是此時正值枯水季節,便于施工,降低成本;二是此時將泥土挖起堆放,有利于土壤風化,提高翌年春天栽植的樹木成活率。抬田后形成的垛田長度一般為200~300 m,太長則不易管理;寬度為6~10 m,具體寬度依據樹種特性、株行距、造林目的以及日后撫育管理措施而定。開挖的溝渠一頭相連,以方便排水,而另一頭則由垛田連通林間公路,以便日常管理及將來的林產品運輸。林班內溝渠應相互連通,選擇在林區低洼處建設相應排澇泵站,適時排水,以抬高田面,降低林地水位,確保樹木正常生長[1-2]。
此外,做好中幼林撫育管理對提高造林成功率至關重要。低濕灘地造林有兩大天然制約因素,除去上述造林地水位較高外,還有一個不利因素就是新造林地的雜草影響樹木的成活、生長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金湖縣灘涂開發公司將新造林地承包給當地群眾經營,實行以耕(養)代撫的方法,該辦法是指造林單位和林地附近村民簽訂承包合同,對林地生產經營活動做出有利樹木成活及生長的規定,承包戶根據自家勞動力情況從公司取得林地承包權以后,利用樹木尚未成材郁閉的前幾年,在垛上林(行)間種植矮桿非藤農經作物(大豆、油菜、草莓、西瓜、中草藥等);在垛間抬田后形成的水溝養殖水產品,實行水(溝)中養魚(蝦)、地面種植(農經作物)、空中長樹(冠)的“海陸空”立體復活經營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造林單位實現了“一步成林”,承包戶通過在林地范圍內的經營活動獲取收益,做到了一“著”雙贏。林場職工分片包干,加強監管,將成材后的林分承包給附近農戶放養家畜、家禽,利用畜禽踐踏林下棄耕后滋生的雜草,而畜禽糞便又可促進樹木生長,同時林場職工還按技術部門要求及時做好間伐、割灌等撫育管理,有效破解了低濕灘地造林的兩大技術難題[3],極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3 左右攜手、上下聯動,采取綜合措施保護森林
林業部門是地區林業發展的第一責任者,負有摸清本地林業發展狀況、制訂林業發展規劃、向當地政府提供林業發展建議、對面上林業生產提供技術服務等職責。為切實提高本地區造林成功率,林業職能部門應搞好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指導生產單位開展綜合防治;應嚴格執行限額采伐的規定,做到伐補平衡;按國家以及省市相關標準劃定生態公益林,對生態環保效益顯著、林木種質資源瀕臨滅絕的珍稀樹種實施嚴格的保護政策,對省市相關部門撥付的公益林管護資金堅決按標準要求監督發放到位。地方宣傳、綠化、環保、政法、公安、消防、氣象、水利等部門齊心合力,切實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做好災害性天氣的預測預報,嚴防臺風、洪澇對林業生產的破壞[4]。同時,加大對造林綠化及森林保護法規的宣傳力度,嚴肅查處毀林案件,嚴厲打擊亂砍濫伐行為,形成人人保護森林、林業發展成果由全民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
4 參考文獻
[1] 是豐,劉云鵬,潘林,等.太湖灘涂水位對造林樹種影響研究[J].江蘇林業科技,2013(3):1-4.
[2] 劉立清,肖興翠,王東生,等.洞庭湖灘地開溝抬壟造楊樹林效益分析[J].湖南林業科技,2013(3):9-13.
[3] 周金星,孫啟祥,楊永峰.長江中下游流域灘地可持續利用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8):878-883.
[4] 王瑞輝,劉春林,付小義,等.洞庭湖灘地造林成活率的關鍵影響因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7(2):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