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閱讀推廣的目的是培養農民群眾的閱讀習慣,可以全面提高農村基層群體素質,對推動新農村閱讀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有效的幫助。本文重點介紹了農家書屋作為農村閱讀推廣中的基層服務機構,對新農村整體文化建設給予有益補充,彌補了農村閱讀文化生活長期貧乏的局面。并針對不同群體開展不同的閱讀推廣服務模式進行分析研究,通過積極的閱讀推廣,將閱讀置身于每個人的生活中,讓閱讀成為常態。
關鍵詞:農村地區;閱讀推廣;不同群體;服務
“全民閱讀”活動,是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和新聞出版總署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的一項重要舉措。積極推進和倡導全民閱讀,可以提升國民素質,促進文明社會發展進步。閱讀可以促進個人文化知識的積累,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會影響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在我國,城市與農村,東部與西部,沿海與內陸在經濟文化發展方面存在不均衡情況,閱讀推廣也不例外,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的閱讀推廣活動是一項急需解決的難題,國家積極出臺政策,將全民閱讀提升到政策高度,農家書屋作為農村閱讀推廣中的基層服務機構,對新農村整體文化建設給予有益補充,同時也彌補了農村閱讀文化生活長期貧乏的局面。通過積極的閱讀推廣,將閱讀置身于每個人的生活中,讓閱讀成為常態。
1 農村閱讀推廣的目的和意義
農村閱讀推廣的目的是培養農民群眾的閱讀習慣,向他們推薦現代積極的閱讀方式和理念,幫助他們掌握獲取有價值信息的方式方法,使得他們愛閱讀、懂閱讀、會閱讀,這樣既可以全面提高農村基層群體素質,也對推動新農村閱讀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有效的幫助。
近年來,隨著國家文化共享工程、農村文化大院、農家書屋、送書下鄉等活動的開展和不斷深入,農村文化生活不斷進步,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從多角度進行閱讀推廣,采取多樣化的閱讀方式填補了農民的空閑時間,農民可以利用身邊的紙質資源、數字資源來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個人能力的同時也能提高生活質量。
2 農村閱讀推廣策略
2.1 農家書屋工程實施策略
大多數農村地區存在著經濟不發達、教育水平不高、閱讀水平較低等問題,阻礙了農村的發展。要改善一個地區經濟狀況,首先要提高當地的文化水平。“農家書屋是全民閱讀文化工程的主要項目,是新農村整體文化建設的有益補充,它彌補了農村閱讀文化生活長期貧乏的局面。”[1]
2.1.1 農家書屋工程介紹
自2007年3月《關于印發〈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的通知》開始,全國范圍內逐步實施“農家書屋”工程。計劃“十一五”期間在全國建立20 萬家農家書屋,到2015 年基本覆蓋全國的行政村。
各級政府為了滿足農民群眾閱讀學習的需要所建立的農家書屋,由當地農民自己管理,配備符合農民需要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農民群眾可以在書屋內免費讀書看報,學習交流。
2.1.2 農家書屋在農村閱讀推廣中實施的策略
2.1.2.1增加文獻資源建設
通過多種方式豐富書屋的文獻資源建設,可以充分滿足當地農民的閱讀需求。除了政府的投資,還要積極爭某些企業對農家書屋的資金支持和社會人士的捐助,積極與農民溝通,選擇確實為他們所需的圖書資源,充分調動農民的閱讀積極性,增強農家書屋對于農民的吸引力。
2.1.2.2擴大宣傳與推廣
通過書評、板報、廣播、光盤播放等形式介紹書屋中圖書資源中挑取的實用信息,介紹與老百姓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讓他們充分認識到了解閱讀的重要性及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從而使農民主動地參與閱讀活動, 營造出良好的書香社會的氛圍。
2.1.2.3服務方式多樣化
農家書屋可以利用一些當地政府的宣傳活動,來發揮書屋的藏書優勢。可以將普法宣傳、農業知識和技術培訓、衛生講座、科普宣傳的等活動安排在書屋進行,充分發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現場輔導與書本知識相結合,讓農民愛上書屋。
2.2 按照不同人群開展不同的閱讀推廣策略
2.2.1 農村少兒閱讀推廣策略
2.2.1.1改善農村兒童閱讀環境
主要包括少兒家庭閱讀環境和校園閱讀環境兩個方面。
第一,父母自身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要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盡量多給孩子買書,督促孩子閱讀,提倡親自閱讀,與孩子一起發現閱讀帶來的樂趣。
第二,在校園環境內,要爭取在班級設立圖書角、創辦讀書社團,保證每日的閱讀時間,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讀書交流,激勵和督促學生熱愛讀書。定期舉辦朗讀比賽、知識競賽、讀書心得、征文比賽等活動,為學生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激發起兒童的閱讀熱情,養成愛讀書、愛閱讀的好習慣。
2.2.1.2公共圖書館助力少兒閱讀推廣
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的中小學圖書館(室)都存在藏書數量不足、圖書陳舊、藏書結構不合理、專業指導教師少等問題或者根本就沒有圖書館(室)。因此,公共圖書館可建設流動圖書館解決兒童、村民讀書難問題。“流動圖書館其實是一部裝滿書籍資料的車輛,為沒有圖書館的中小學校及偏遠地區提供服務,它具有靈活、方便、快捷、主動等特點。流動圖書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公共圖書館覆蓋率不高、圖書資源不足的缺點,推進了偏遠農村和中小學校文化建設。”[2]
2.2.1.3加強少兒閱讀指導
老師、家長或者圖書管理員通過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掌握兒童的閱讀需求、閱讀傾向,有針對性地提供和推薦一些思想健康、知識性趣味性強的優秀書刊,提高其自主閱讀、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推廣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少兒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加閱讀興趣才能保證他們能夠健康的成長。
2.2.2 農村留守婦女的閱讀推廣策略
農村留守婦女由于丈夫外出,自己獨自承擔家務農務,照顧老人和孩子,因此,負擔很重,壓力也大。關注這部分人群,讓她們在閑暇時開展一些文化娛樂活動,用閱讀的方式使她們減壓是十分必要的。“在農村地區成立各種閱讀組織,如各地婦聯組織在農村成立婦女讀書會,組織婦女農閑時以農家書屋為聚集地,讀書看報,學知識學文化,讓鄉村飄著濃濃的書香。”[3]
2.2.3 農村空巢老人的閱讀推廣策略
在廣大農村地區,空巢老人問題非常值得關注,面對子女不在身邊的孤獨和困苦,親情缺乏的悲哀,因此一定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組織老人參與集體活動和各項娛樂活動,把自己融入社會之中。由于農村老年人群體存在文化差異,甚至很多是文盲的情況,因此,對于他們的閱讀推廣可以采取有聲有圖的方式,發放光盤、知識畫報、有聲讀物、廣播宣傳報道、志愿者上門讀書等形式。“針對老年人群體的特點,老年群體精神需求則包括為健身康體而產生的對養生保健知識的需求,為愉悅心情而產生的對娛樂休閑知識的需求,因興趣愛好而產生的對時事文化知識的需求等。這些需求,皆可通過閱讀相關書籍與報刊而獲滿足。”[4]
2.2.4 農村青壯年的閱讀推廣策略
農村青壯年農民在農村建設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目前大多數農村地區,青壯年都會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相對于少兒群體、留守婦女群體和老年人群體而言,他們更有活力和激情,更善于學習,更愿意學習,對知識的渴求更加強烈。因此,是農村閱讀推廣的主要目標。農村青壯年農民的閱讀推廣主要以“提供科普類圖書為主,引導他們以掌握科學技術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現代意義上的新型農民,使他們通過閱讀提高自身文化科學素質,用知識改變命運,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貧窮的問題。”[5]此外,還要加強對青壯年的技能培訓,提高技術水平,保證他們更好地服務于農村,服務于社會。在圖書資源的提供上可以多推薦一些法律、道德規范、社會公德、個人素質、優生優育、科學育兒等方面的圖書,可以為新型農民提高自身修養和培養優質下一代提供最佳的服務,也是充分發揮農家書屋社會服務的有效手段。
3 農村閱讀推廣的建議
目前在農村地區的閱讀推廣還很落后,缺乏必要的組織保障和專項經費支持。因此,建議建立長效機制,將農村閱讀推廣作為國家長遠戰略內容之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是主體,農民素質的提高,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閱讀,是提升技能與素質的最佳途徑。閱讀和國民素質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重視教育和閱讀,經濟就會越來越發達;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國民的閱讀率也同步提高。要大力開展農村地區的閱讀推廣活動,積極提高農村地區的閱讀水平,建設農村地區新文化、新面貌。
參考文獻:
[1]李萬華.農家書屋在農村閱讀推廣中的策略探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3(10):59
[2]劉珊.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兒童閱讀推廣策略研究[J].高教學刊,2015(16):40
[3]柴林紅、李又順.對農村地區閱讀推廣的思考[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4(2):64]
[4]洪麗、夏維奇.城鎮社區老年群體閱讀促進策略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16(1):34
[5]陳建華.農家書屋建立健全長效服務機制的探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2(5):217
作者簡介:劉麗萍(1981-),遼寧大學管理學碩士,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 圖書情報信息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圖書情報信息研究。
(作者單位: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