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秦家友
摘要 內江豬是我國著名的地方優良品種,氣喘病是威脅內江豬健康的常見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之一。本文介紹了內江豬氣喘病的流行特征、臨床癥狀及病變情況,并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以供養殖戶參考。
關鍵詞 內江豬;氣喘病;發病特征;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247-02
豬氣喘病又稱豬支原體肺炎,主要是因其肺部受到支原體感染而引發的慢性接觸性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以寒冷、潮濕、陰雨的氣候多發。另外,飼養管理不當,如通風不良、衛生條件差等都可以誘發本病[1-2]。豬只患病后,會出現喘氣和咳嗽的癥狀,通過檢查后能夠發現其肺部膈葉、葉尖等處都有特征病變。對1938年成立的內江豬保種場所飼養的內江豬健康狀況進行普查發現,氣喘病是其高發疾病之一,是長期困擾內江豬養殖戶的問題。雖然豬氣喘病不是強致命性疾病,但是一方面隨著病情的加重會引發其他感染而導致豬只死亡,另一方面因治愈難度大,造成僵弱豬只增多、飼養成本增加,給養殖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也不利于內江豬的保種選育。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預防豬只發病和傳染。
1 內江豬養殖現狀
內江豬是我國著名的優良地方豬種之一,有“獅子頭”“二方頭”“豪桿嘴”之分,飼養歷史可追溯到漢代以前。因其具有耐粗飼,適應性強,對高海拔、高寒的氣候環境和低營養日糧有較強的抗逆性和耐受力而深受藏區等邊遠地區養殖戶青睞;又因其遺傳性能穩定、肉質鮮美、配合力好、雜交優勢明顯、母性好、發情明顯、繁殖障礙少、抗病力強等特點[3-4],作為優良地方豬品種被推廣至全國各地,對四川省乃至全國養豬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四川內江及周邊地區內江豬養殖多以母豬為主,利用其與其他種源的公豬進行交配而產生優勢后代,用于純種繁殖的內江豬較少,純種內江豬主要通過內江市種豬場保種繁育,其他養殖場僅有少量。2000年,農業部將內江豬列為“國家級畜禽資源保護品種”;2003年,四川省畜禽繁育改良總站、四川省內江市種豬場等有關單位組織修訂了內江豬養殖國家標準;2008年,農業部將四川省內江市種豬場列為首批國家級內江豬保種場;2010年,完成了對內江豬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和“內江豬”商標的注冊,形成了品牌。這些都為內江豬的保種繁育和推廣養殖奠定了基礎,促使內江豬形成一定的養殖規模。
2 內江豬氣喘病的特征
2.1 流行特征
氣喘病在內江豬群中常年存在,病原體長期潛伏在豬只呼吸道內,一旦發病就會通過喘氣、咳嗽的飛沫等將病毒傳給健康豬,引起更多豬只發病或隱性感染,而且疫情會迅速蔓延。大規模暴發疫情以冬春季節為主,特別是氣候更替的時候,溫差大,豬群生存環境潮濕寒冷,加之飼養管理不當、衛生條件差等,容易發病。該病的治愈率較低,反復發病率高,隨著豬只年齡的下降,其感染率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仔豬在哺乳期就會通過母豬或其他成年豬傳染而出現感染;成年豬患病后呈現慢性病,若是妊娠母豬被感染,則會有較高的死亡率。
2.2 臨床癥狀與剖檢特征
豬氣喘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周,但內江豬氣喘病的感染潛伏期很長,誘發因素較多,其發病癥狀主要為氣喘和咳嗽。病情較重、較急時,會表現出腹式呼吸伴咳嗽癥狀,食欲減退。早期不加治療,則隨著病程延長,豬只逐漸消瘦,精神萎靡,皮毛臟亂,癱瘓不起,并發豬瘟、傳染性胸膜肺炎、萎縮性鼻炎等疾病而死亡。根據解剖檢驗,可以發現患豬肺葉呈灰紅色、灰白色、淺紅色,硬度增加,似“魚肉樣”病變,切面組織致密,可從小氣管擠出灰白色混濁黏稠的液體,肺門和膈淋巴結腫大,切面為黃白色,淋巴結呈彌漫性增生,急性病例的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和氣腫病變。
3 防控措施
為了更好地對內江豬進行保種、選育和推廣養殖,采取有效措施對內江豬氣喘病進行防控刻不容緩。尤其在寒冷季節,因氣溫驟然變化,豬只呼吸道抵抗力降低,是內江豬群氣喘病發病高峰期。在這樣的季節,一定要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可采取以下措施對該病進行有效防控。
3.1 加強飼養與管理
3.1.1 搞好豬舍衛生,注意通風。通風不暢的豬舍中,病原體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停留在發病豬只呼吸道,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會通過病豬喘氣、咳嗽的飛沫等將病毒傳給健康豬,從而引起更多豬只發病或隱性感染[5]。
采取科學的環境控制措施,保持欄舍通風良好和清潔衛生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在豬群轉入前 1 周要徹底清掃圈舍,并進行嚴格的消毒滅菌,確保豬群轉入時豬舍內無蜘蛛網,床面無積糞,圈內衛生干燥,空氣新鮮,無剌鼻、剌眼氣味,無臭味;豬群轉入后,每周二、周五用1∶200的衛可、1∶800安滅殺等消毒藥對種公豬、后備豬、空懷豬、妊娠豬、保育豬、育成豬進行帶豬消毒,消毒液用量為100 mL/m2。同時,為防止出現耐藥性,要定期更換消毒劑。圈養時要分欄、分齡飼養,將仔豬分開,降低豬群的飼養密度,降低相互之間的傳染幾率。飼養員應及時清理料槽,注意豬群飲水清潔等[2]。寒冷季節,在通風的基礎上還要進行適當保溫。
3.1.2 巡視豬舍,掌握豬群健康狀況。遇到氣候驟變的季節,要嚴格巡視,監視豬群變化。一經發現有感染病例,及時隔離病豬,使用卡那霉素等藥物進行合理治療,避免疫情擴散。對發病豬群要定期做好保健工作,避免疫情惡化。
3.1.3 確保飼料質量,不喂霉變飼料。飼料的質量直接影響內江豬群的養殖效益和繁殖性能。眾所周知,腐爛霉變飼料中的黃曲霉會致妊娠母豬流產,影響保育豬只生長發育,所以要確保飼料質量良好,減少誘發疾病的因素。為提高飼料營養水平,應根據各階段的豬只所需飼料營養成分的不同,合理配合飼料。適當提高豬飼料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營養水平,選擇合理的方式對飼料進行加工、運輸、儲藏等,可有效提高內江豬的抗病能力。
3.2 制訂合理的免疫程序并落實到位
制訂合理的免疫接種程序是預防內江豬氣喘病的關鍵。制訂接種程序時,要充分考慮豬群日常保健工作,一旦制定就要嚴格執行,落實到位。
內江豬氣喘病可按以下程序免疫:采用頸部肌肉注射的方式接種豬支原體肺炎滅活苗,種公豬、經產母豬在每年5月和11月上旬進行普免,每頭種豬接種2 mL喘苗;哺乳仔豬在7日齡和21日齡接種喘苗2 mL/頭,可使仔豬盡早產生免疫力,減少育成階段的感染機會,而且仔豬注射疫苗方便易行;后備豬、銷售豬在160~180日齡接種喘苗2 mL/頭。
免疫時要注意以下事項: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優質疫苗;免疫接種期間,注射前2周和注射后2個月避免使用疫苗免疫抑制類藥物,以免影響接種效果;注射時避免“飛針”,注射后注意觀察是否出血,出血的豬只再補充注射0.5頭份疫苗;不同階段的豬只選用相應型號的針頭,做到種豬一豬一針頭,仔豬一圈一針頭;豬支原體肺炎滅活疫苗應恢復到室溫后使用;免疫時間不能超過免疫計劃規定時間±3 d。
3.3 做好藥物保健,及早預防
及早藥防是內江豬喘氣病防控的上選之策。使用藥物保健一般在每年3月、6月、9月、12月中旬用泰妙靈+阿莫西林+金霉素(或強力霉素)對種豬群進行持續1周的日常保健。此外,在生產母豬臨產前、后7 d用強力霉素+支原凈+阿莫西林混入飼料中飼喂;仔豬出生后3、7、21 d分別注射0.2 mL/kg長效土霉素,或在斷奶后的第3周用泰妙靈+金霉素+阿莫西林拌料喂養1周;保育豬轉群后,用復方替米先鋒拌料喂養,連續用藥2周;后備母豬配種前,用阿莫西林+支原凈+強力霉素混合拌料喂養,持續1周,防病效果理想。
4 結語
內江豬氣喘病傳染性強,病情易反復,容易繼發其他疾病,給養殖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也不利于內江豬的保種和選育。冬季是該病高發期,更應提高警惕,提前做好科學防控的準備。為防患于未然,應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豬圈清潔通風,加強豬舍巡視,掌握豬群變化情況,確保飼料質量,制定并執行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藥物保健。通過采取以上幾點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內江豬氣喘病的發生率,減少經濟損失。
5 參考文獻
[1] 彭建輝.豬氣喘病的防治措施[J].北方牧業,2016(1):30.
[2] 王國海.豬氣喘病的治療與預防策略[J].中國畜禽種業,2016(1):105-106.
[3] 段誠中,唐顯作,李宴群.內江豬的選育及利用[J].豬業科學,2008,25(12):92-94.
[4] 黃禮光,王希龍,王峰,等.內江豬在海南的引種繁育與雜交利用[J].四川畜牧獸醫,2003(4):23-24.
[5] 劉元璋.豬氣喘病癥狀及防治[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