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3-0176-01
引言
自我確認效應是由steele最早提出。該理論認為,在不協調研究中產生的反態度行為導致態度的改變,是因為它對自我形象構成了威脅。這些行為對于個人來說,對自認為自己是個聰明的、有修養的人這種自我感形成挑戰,因此產生了重新肯定自我價值的需要。個人可能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來獲得這種自我肯定——假如我支持的觀點不是個糟糕的觀點,那么,我也不是個糟糕的人。但這并不是自我肯定的唯一路徑。任何讓自己覺知到有價值的自我概念的思想和行動都能起作用,重建個人有價值的自我感,即使這些思想和行動完全與反態度行為無關。如果在反態度行為之后,個人能想起自我這些有價值的方面,他就能夠重新肯定個人的總體自我價值,就用不著為自我肯定而改變態度。作為一種非常普遍的心理現象,自我確認效應在各種條件下都經常出現,并在沒有讓人意識到的情況下影響了思想的走向。作為一門純粹由思維搭建起的學科,哲學的發展歷史中也不可避免地多次出現了自我確認效應。本文將對此效應在哲學歷史上重大事件中扮演的的作用進行回顧與評價。
一、以人為本思想的開始
面對威脅自我的信息,人們可能會有三種反應。一是虛心接受,改變自己的態度或行為。但接受威脅到核心自我概念的信息就意味著承認自己的錯誤,可能造成自我同一性混亂。另外,威脅自我的信息常常會啟動個體的心理防御系統,因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二是在心理防御系統的作用下,個體采取歪曲、忽視等方式來降低信息對自我的威脅。這些防御反應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自我,維護身心健康。但同時也使個體失去了從中獲得重要知識的可能性,失去了提升自我的機會,甚而至于破壞人際關系。三是通過自我確認,即思考與威脅領域無關的其他重要的自我價值,或從事與這些重要的自我價值有關的活動來維持自己在總體上是好的、是適應社會的,即所謂自我整體性。由于是對與威脅無關領域的自我價值的肯定,人們就能夠以更寬廣的視野來看待自己?;蛘哒f由于重要的自我價值被錨定,威脅自我的信息就失去了威脅的能力,因為人們關注的不再是信息的威脅性,而是信息本身的價值。
在普羅泰格拉的時代,有很多懷疑論者。懷疑論作為希臘哲學的一個流派,大約創立在公元前3世紀初,一直延續到公元3世紀。懷疑論是與獨斷論相對而言的。獨斷論相信人能夠發現真理,懷疑論則對人能否發現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持一種懷疑的態度。所以懷疑論是對客觀世界和客觀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認識表示懷疑的學說。隨歷史條件的變化,所懷疑的具體對象各有不同。古希臘懷疑論的創立者皮洛認為,事物是不可認識的,因為每一事物都有兩種相互排斥的意見,不能確定。然而,針對于此,普羅泰格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概念。意思是說,事物的存在是相對于人而言的。人的感覺怎樣,事物就怎樣;對同一事物的感覺,因人因時而異,這些不同的感覺并無真假是非之分。它被提出時的目的在于說明由于主體的不同而引起的判斷標準的相對性,而人與人之間對同一事物的態度也不一樣。有趣的是,盡管普羅泰格拉的理論在邏輯上并不是無懈可擊(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第4卷第5章中批評他說:照普羅泰戈拉的說法,如果沒有動物即感覺的主體,也就沒有存在的世界了),它還是受到了極大的擁護。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種接受是必然發生的。
相較懷疑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更加肯定了人類作為一種存在的獨一無二的價值,普羅泰格拉甚至還將這種價值均分給了每個個體。在這種價值面前,威脅人類存在意義的東西都消失不見了。人們的心理防御系統發揮了作用,促使個體接受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而盡量去無視不利于自身存在價值的信息。盡管“人是萬物的尺度”與懷疑論一樣無法證偽,但面對這樣一種學說,人們自然有接受它的趨勢。
二、局部的禍,乃是整體的福
在十八世紀,自我確認效應在哲學家身上的影響達到了頂峰。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泊寫道“局部的禍,乃是整體的福?!?面對洪水、地震等等災難,擁有信仰的人很難做到保持心中的平靜,因為這與上帝的全善多少有些矛盾。然而人們擁有自己的理論來解釋這一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意義:因為它們全部是上帝的杰作,而上帝是全能全善的。所以,盡管某些災難看起來很糟糕,但事實并不是那樣。瘟疫、干旱,它們都是上帝計劃中的一部分。他們認為我們太過關注于個體的得失,而忽略了大圖景。除了蒲泊之外,數學家萊布尼茨也持有類似觀點,并提供了邏輯證明。由于上帝在任何方面都是完美的——這就是上帝的定義——那么他就一定有充足的理由把世界構建成他構建的那個樣子。他沒有把世界的各個方面都創造為完美無缺的,因為那樣他就創造了一個新的自己,但這個世界一定是可以存在的最好情況。
同樣,這種堂吉訶德式的自欺并不是沒有原因的,保持絕對理性不被心理效應束縛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大部分宗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賦予信仰者存在的理由,給每個個體一個存在的意義。一旦獲取這種意義,人們心理便會產生對其的依賴感,從而無理性地拒絕接受動搖此意義的的事物。鑒于此,人們對面前的災難視而不見也就不奇怪了。災難作為外部事物,本應是客觀存在的對某些信仰的反證,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心理效應的力量遠高于人的理性,甚至驅使了理性為之服務,找到一個令自己信服的維持自身意義的理由。這也就是為什么諸多極具智慧的人有時卻無法認清最基本的事實的原因。
為了將心理效應對理性思考的影響最小化,我們需要學會在思考時忘記一些東西,以第三者的視角俯視自己要思考的問題。如John·Rawls所說:“透過無知的面紗,我們才能更好地思考”。
參考文獻
[1]石偉,劉杰.自我肯定研究述評.社會認知.Ziva·kunda
作者單位:楊皓程,(1999.9-),男,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單位:哈爾濱市第三中學,高中學歷,研究方向:PPE。